同治為何19歲就駕崩了?看看他的私生活,活到19歲都算高壽了

2024年4月28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清朝皇帝整體而言,幾乎每一位皇帝都展現了勤政治國的態度。

他們在即位初期都表現出了兢兢業業、勤勉治國的特點。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幾乎每一位皇帝的死因都籠罩着或多或少的謎團。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同治皇帝

一、垂簾聽政

同治咸豐皇帝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1861年,咸豐駕崩之後,年僅5歲的同治即位成了皇帝。

咸豐臨終前,精心挑選了八名大臣輔佐慈禧生下的同治。並下令兩宮皇太後(25歲慈禧與27歲慈安)不得私自干政。

沒想到同治繼位後,8位大臣短短10天就被慈禧、慈安聯手幹掉了,正式宣告從此進入慈禧的鐵腕統治之下,不允許同治接觸朝政,也因此同治在17歲以前,都是在學習朝政事務。

同治皇帝的稱號「同治」,字面意思是「共同統治」。

這就是晚清最臭名昭著的「垂簾聽政」傳統的開始。

清朝最後三位皇帝都是娃娃皇帝,同治皇帝五歲登基,光緒四歲即位,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登基時兩歲零九個月,還只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場景正如其名,少年皇帝坐在寶座上,兩位太後則坐在簾子後面聽大臣匯報指點。

清朝曾有先例,皇帝早年即位,早先幾年依靠攝政輔政,直到皇帝年事已成,可以獨立執政。

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都是在13歲或14歲這標志着「成年」的時候與皇後結婚,並開始統治國家。然而,慈禧顯然很享受自己在幕後的權力,她將同治的皇室婚禮又推遲了兩年,直到同治16歲。

二、擇妃之亂

同治(和慈安太後)喜歡阿魯特氏。據記載,阿魯特氏並不漂亮,但博覽群書,性情溫和,而阿魯特氏又與慈安有親戚關系。

而慈禧則想讓同治娶另一個女人富察氏她漂亮、甜美,據說很健談,讓慈禧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後的親生母親亦屬富察氏,這個家族在清朝歷史上也是頗有地位的。

在選擇皇後的過程中,慈禧太後和慈安太後都有自己堅持的人選,由於兩位太後在人選問題上意見不一,最終決定由皇帝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同治一直不喜歡自己的生母慈禧,大概是因為慈禧的霸道。而慈安對於同治來說更像是母親。於是同治選擇了慈安的候選人阿魯特氏為皇後,而富察氏也以同治慧妃的身份入宮。

阿魯特氏18歲那年,正式被封為皇後,成為了後宮之主。她爹崇綺也因女兒的榮耀而榮升三等承恩公,家族地位大漲,從蒙古正藍旗轉到了更尊貴的滿洲鑲黃旗

他們的婚禮可謂是空前的盛大,成為了一時的佳話。

昭陽儀仗午門開,夾路宮燈對馬催。隊隊宮監齊拍手,後邊知是風輿來。

從各方面來看,同治和阿魯特氏似乎真的很像。同治皇帝花了很多時間陪伴阿魯特氏,而忽略了慈禧最喜歡的富察氏。

阿魯特氏有一次對慈禧太後說:「我是從大清門被抬進宮的中宮皇後。」這句話,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榮耀,也是她自豪的資本。

大清門,在清朝時期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榮耀

除了皇帝本人,唯有大婚之日的皇後才有資格從這座門走過,而後來被冊封的皇後都沒有這個待遇。

阿魯特氏作為其中之一,自然有足夠的理由感到驕傲。

婚後的阿魯特氏與同治皇帝情投意合,同治皇帝對他的皇後阿魯特氏有着深厚的感情。

無論是在皇宮的幽靜迴廊中漫步,還是在御花園里共賞花開花落,皇帝和皇後總是形影不離。

這種出雙入對的生活狀態,在宮廷中也是頗受人們稱道的。

同治皇帝對皇後的寵愛,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在於他對皇後的尊重和傾聽。

這在當時的宮廷文化中是非常難得的。

這讓慈禧太後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認為這是對她的不尊重。

在慈禧的眼中,皇帝的過度寵愛不僅影響了宮廷的正常秩序,也可能威脅到她對皇權的控制。

因此,慈禧對同治和阿魯特氏的這種親密關系感到非常不滿,甚至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她不僅試圖在宮中製造障礙,限制他們的互動,還在政治上更加緊密地控制同治,以確保自己的權威和地位不受影響。

這種復雜的情感和政治糾葛,成為了清朝晚期宮廷故事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

最重要的是,如果阿魯特氏生下一個兒子,那將鞏固慈安的統治地位,而慈禧則被邊緣化。

三、棒打鴛鴦

慈禧最終通過強行限制同治與阿魯特氏見面,以及在皇後所涉及的一些宮廷事務上,做出不利於皇後的決策等手段,將同治與阿魯特氏強行分開。

此後,同治基本上不再與他的任何妃子見面,我想也許是出於抗議吧?

同治在朝廷中感到無能為力,也無法寵愛自己心愛的女子,雙重打擊下他整日鬱郁寡歡。

身邊的太監見同治心情低落,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讓他出宮散心,也就是尋歡作樂的意思。

於是,在小太監的引領下,同治來到宮外南城的煙花之地。

從那時起,同治對此地產生了迷戀,夜夜笙歌,歡笑聲不斷,只是不清楚這笑聲是否真心發自內心。

然而這種放縱自我的行為,卻給他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與風塵女子來往,很難保證不染上一些性病。

他同時也是一位相當勤奮的皇帝,試圖讓中國擺脫義和團叛亂和殖民者割讓的一片混亂。

同治繼續其父咸豐發起的洋務運動

在這一政策下,清政府派出學生出國留學,購買蒸汽機等西方技術,建立了一系列工程研究和製造設施。

此階段被稱為「同光中興」或「同治中興」。

四、迷霧重重

同治帝去世時年僅18歲,據官方法庭記錄,同治死於天花。

那時天花對於人民來說,確實是不治之症。

而在當今的醫療條件下,大多數人都能從天花中倖存下來。

因此人們或許是不會相信,一個擁有當時最好的醫療護理的皇帝會死於區區天花。

而關於同治帝去世的原因,歷史上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其中,《慈德外記》提到,同治帝的私生活過於放縱,不幸感染了天花,最終因此去世。

另一種觀點見於《四朝佚聞》,認為同治帝可能因天花而去世。

《桃花聖解庵日記》中記錄稱,同治帝患有癰瘡,腹部和頸項各有一處潰瘍,病情嚴重。

有資料顯示,有國外醫學團體在對同治帝的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時提出,同治帝在去世前四年被診斷患有梅毒

這一說法為同治帝病逝的原因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

由於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情逐漸惡化,最終導致了他的去世。

而《清代檔案史料叢編》中的記錄顯示,御醫對同治帝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表明,同治帝可能是因天花而去世。

民間傳說稱,同治帝死於梅毒。

據說,同治帝獨自居住在乾清宮,經常在內監和寵臣的引導下進行微服私訪,經常到酒肆、戲館和花巷尋歡作樂。

一些野史記載稱,同治帝與伶人小六如、春眉等以及娼妓小鳳等人有往來。

他們推薦給他小說、淫詞和秘戲圖冊,導致同治沉迷其中。據《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帝到私人娼妓處,染上了梅毒。

另有記載稱,同治帝愛上了崇綺之女孝哲後,但受到慈禧的阻撓,無法與她相處,因此陷入家庭不幸,開始縱欲。

長期下去,毒發於身,最初未察覺,後來發現在面部和背部出現症狀。

太醫知道是淫毒,但不敢說出口,只好用治療痘瘡的藥物,但未見效。

1923年的《清代通史》和台灣作家高陽的《慈禧全傳》都指出同治帝死於梅毒。

御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和李志綏也認為,同治帝患上了梅毒。

據說,慈禧在得知李德立的診斷結果後,強迫他宣稱同治帝死於天花。

李鎮說,同治患上梅毒後,潰爛傷口流膿不止,氣味難聞。

李德立每天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長時間受到惡臭刺激,甚至失去了嗅覺。

因此,目前認為同治帝死於天花或梅毒這兩種說法最為普遍。

不管死因如何,同治於1875年去世,沒有子嗣。光緒(同治的堂弟)成為下一任皇帝。

同治七十天後,同治皇後阿魯特氏去世。

官方記錄是傷感同治帝的死亡,心內郁結,以致生病,最後病重不治而亡。

但是民間多流傳阿魯特氏是自殺身亡的,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因為她懷有子嗣,慈禧害怕自己成為皇太後,權利丟失,所以逼令她自殺。

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同治駕崩後,阿魯特氏確實病了。

然而,慈禧命令阿魯特氏的侍女和僕人停止給她任何食物,作為她「治療」的一部分。阿魯特氏被活活餓死。

尾聲

同治皇帝在位期間,時間雖短,但也不是沒有亮點。

他上位的時候,國家正處於混亂之中,太平天國的餘波未平,外國勢力又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背景下,同治皇帝雖然年幼,但在慈禧太後和大臣們的輔佐下,還是努力穩定了國內局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比如,他推動了「同治中興」的一系列改革,試圖通過整頓財政、重振學術、發展工業來振興國家。雖然成效有限,但至少顯示了清朝末年一股力圖自強不息的努力。

總的來說,同治皇帝的一生雖然短暫且多舛,但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種悲劇色彩。他的個人命運和國家興衰交織在一起,讓後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