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張學良抵抗,能打贏日軍嗎?從當時數據對比中,能看到他的處境

2024年4月29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發起對東北軍北大營的進攻。當時日軍數量有限,東北軍人數更多,但由於尚未抵抗,東北軍狼狽撤退,日軍僅以傷亡24人的微弱代價奪下北大營

隨着事件蔓延,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繼續遵從的命令,要求東北軍不抵抗,把槍放在庫房裡面鎖死。如此一來,日軍則更加囂張,甚至發起對奉天的進攻,不過一天時間就拿下奉天等18座城鎮。

緊接着就是長春吉林,日軍也不過數日就將之拿下。唯一剩下的黑龍江,也在投敵的情況下,最終被日軍攻陷齊齊哈爾,整個東北的局勢徹底惡化。

值此危難時刻,張學良率部退守錦州,日軍前後不過兩個月就已經拿下東北大部。不過此時張學良的東北軍並未受損,因此主力尚存,是戰還是退,依舊還需考慮。

那麼張學良會如何選擇呢?最早國民政府提出錦州中立方案,但日軍的態度很強硬,要求將東北軍全部趕出錦州,趕到關內。

而張學良最終也作出抉擇:徹底將軍隊撤離錦州。自此,東北全境淪喪於日軍之手,東北軍基本沒做任何抵抗就丟了自己的大本營。

對於這一結果,全體國民無疑是反對的。而根據後來的歷史也可知,日軍拿下整個東北,並以此為依託養出侵華日軍精銳與後勤補給體系,導致整個中華民族差點面臨亡國之危。

因此東北的淪陷是當時整個抗日戰爭中最大的失誤之一,而且基本一槍未發就完全放棄陣地,這實屬不該。

不過,歷史已經發生,我們無法再改變,但有一點我們始終無法忘懷,抗日戰爭讓我們損失慘重,留下了整整一代人的傷痛,難道當年的東北真的就不能守住嗎?

我們能不能結合史料分析,看看當年的張學良能否依靠東北軍頂住日軍的進攻。

關於這個問題,得拆分成多個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實力怎麼樣?另一個則是日本人的實力怎麼樣?還有就是雙方的持久戰鬥力如何?

一、張學良的東北軍實力。

紙面實力。根據日軍公布的拿下東北的戰利品數據,共繳獲東北軍大小火炮309門,戰車26輛,飛機262架,步槍11.8萬支,機槍5800艇以及大批彈藥。

僅看日軍繳獲的數據,我們就能感受到東北軍富的流油,若這些力量給了南方紅軍部隊,恐怕當年就定能有一番作為。不過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接下來還是要細細盤點。

1928年12月31日,張學良宣布擁護國民政府,因此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其手下部隊東北軍也得以改編,總共有36個旅,10個炮兵團和一個教導團。

張學良通過此次改編,補充新兵淘汰老弱,大力擴充空軍,到918爆發前夕,其手下正規兵力已有30萬之眾,另外還有250多架飛機。

結合當時國民黨的各方勢力的紙面數據,蔣介石所控制的中央軍也不過30來萬,其手下的空軍數量在1932年也不過只有50架,在紙面數據蔣介石還未必比得過張學良。

此外,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對於軍備改革一直都領先於全國軍閥,東北軍不僅擁有裝甲車,而且還擁有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沈陽兵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沈陽兵工廠可了不得,它在還處於半農業半工業化的中國,全國軍閥普遍靠着買買買來支撐軍備的背景下,居然擁有較好的獨立生產武器的能力,具備了武器生產和後勤。

僅憑這一點,東北軍就能碾壓很多軍閥,估計連蔣介石都沒在這方面有這麼好的條件。

此外,張學良手裡也掌握大量的錢財可充作軍餉。早在蔣介石拉攏張學良入關的時候,就曾經撥給張學良2400萬元,這在當時相較於一些西北軍閥來說,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

而且根據張學良後來的回憶:在他撤退之時,還留下了幾千萬元。由此可見,張學良手裡有着大量的錢財,可以支撐東北軍的短中期的戰斗。

再說實際表現。如果不提丟失東三省以後東北軍的表現,就說從軍閥大戰到918以前,東北軍也還是很拿得出手的。

例如1927年奉軍對戰直系大戰,奉軍憑借30多架空軍成功的碾壓了靳雲鄂,奉軍的空軍呈現出了跨維度的優勢。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派遣最精銳的12萬大軍入關,幫助蔣介石大戰。懾於張學良東北軍的實力,閻錫山下令部隊連續撤退,和馮玉祥最終接受和平解決。

期間,屬於閻錫山序列的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石友三投靠張學良,他趁着張學良患病的時候,於1931年發動叛亂。

張學良不動聲色, 對石友三的六個主力師設置埋伏,結果輕松的和中央軍將其全面擊潰,此戰東北軍揚威天下,張學良更是聞名全國。

綜上所述,張學良的實力非常強,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蔣介石。

不過相較於蔣介石而言,張學良缺乏江浙財團的支持,也缺乏國家法統,在政治支持方面也不如蔣介石,因此東北軍僅屈尊於中央軍之下,可稱為全國第二。

那麼憑借這樣的實力,能否打得過九一八事變的日本人呢?

二、日本關東軍的實力

先說紙面實力。日本在東北的正規軍有1.5萬人,實力遠不如東北軍,另外還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有1萬餘人,合計兵力大約為2.7萬人。

至於裝備方面,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但大體上日軍和東北軍的裝備水平不會差距太大。

因此從紙面實力來看,日本人差的太遠了,好似遠不如東北軍。在學術界有多種看法,其中主流都認為,若東北軍全力出戰,至少有七成把握可以擊垮,甚至消滅這支日本部隊。

但日軍可不僅只有紙面數據,還有「運氣」好。

1931年7月28日,長江中下游大水席捲江淮流域八省地區,大水造成的災民占全國1/4的人口,而且洪災沖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和賦稅重心,造成20多億元的損失,直接讓國民政府的國庫面臨緊張局面。

而為了救災,當時國民黨本來就疲於應對戰爭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在此基礎上,仍然不得不將全國預算的1/7用於賑災,如此國庫基本虧空。

再加上1931年年底籌集的6000餘萬救災款,國府基本難以再拿出多餘的援助支援東北。

除了這個大背景之外,正如前文所說,東北軍為了打贏中原大戰,東北陸陸續續調集了13萬多的精銳部隊進入關內,關外只剩下17萬人。

因此,當時的東北其實已經處於自東北軍整編以來最空虛的時刻。

而且,剩餘的17萬次級部隊因為種種原因分散各方,沒有得到統一的協調調令(張學良不抵抗,各部隊各自為戰)。因此日軍面對的部隊從來都沒有夸張到十數倍之多,頂多也不過是數倍的差距,二者的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

除此以外,國民政府的中央部隊也遠水救不了近火。根據資料可知,當時蔣介石政府正在集中全力發動第三次圍剿。

其主力中央軍10萬人和其他各部隊20萬都在南方,相隔東北上千里,想要調集北上,存在着太大的空間距離,需要大量的時間,可當時的東北卻沒有那麼多時間。

更不要說,根據當時的檔案記載,包括張學良和蔣介石在內,全國所有的軍閥都相互算計,就連蔣介石、張學良也是似乎面和心不和,沒有人真的會為張學良而搭上自己的部隊。

至於蔣介石這邊則更嚴峻,1931年的時候因為蔣介石扣押胡漢民,導致整個國民黨內部內戰一觸即發。

即使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內部勉強聯合,但依舊導致蔣介石的下野,是蔣介石聯合汪精衛才穩住了陣腳,而此時日軍已經控制了東北的大部分地區。

還有在中原大戰和蔣桂戰爭中,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李濟深這些強大的軍閥全都不對付,他根本無法統一全國的資源,僅30萬中央軍看家部隊,如此混亂之下,他根本也沒能力去幫張學良。

綜上所述,當年的日軍挑了一個極好的時機,硬生生將30萬全國第二強的部隊,變成了一個鬆散孤立無援的一個弱小組織。

僅僅就這2萬多人的日軍,就已經具備了和整個東北軍掰掰手腕的條件了。可事實上,這2萬多人的日軍無足輕重,真正恐怖的是他們背後的日本軍國主義

三、雙方的持久力對拼

先說東北軍持久力。正如前文所說,東北軍的精銳入了關,蔣介石帶着張學良的部隊只想干紅軍,其部隊的兵員是難以補充的,只會越打越少。

再加上東北軍孤立無援,其糧草補給也必然困難。

雖說有說法,張學良個人的府庫就有7000萬元,可就東北軍入關的軍費就需要2000多萬,如果單獨對抗日軍,區區7000萬元恐怕難以支撐長久戰爭。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日軍全面侵華的時候,東北軍在前面頂着,國民黨和各地方勢力放下成見團結起來支持東北軍的。

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權力的游戲》,異鬼來襲的時候,君臨城的人只會想着內斗,畢竟死再多的人也只是北境之地,火燒不到君臨城的頭上。

因此當年的軍閥也一樣,,只要火不燒到他們的身上,只要這個國家還在,他們就不會放棄自己的切身利益去幫張學良。

如此一來,張學良就是一個孤軍,其持久力堪憂。

但日軍的持久力卻不一樣。相較於東北軍,日本的持久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正如資料記載:當時日本進行裁軍行動,本來就導致了日本的兵變和軍國主義的上台。再加上經濟危機對日本造成的影響,日本已經把入侵中國當成了自己的存亡之道。

在日本舉國之力的求生欲望的支撐下,日本早就已經有了和中國不死不休的進攻欲望。而相比較於當時的日本,當時的整個中國都不是對手,更何況是一個東北。

而且我們可以從蔣介石最鼎盛時期和日軍的作戰狀況來看出日本的實戰能力。

當時蔣介石已經擁有了600餘架飛機,全國各地增加了100餘萬義務兵,另外還裝備了德械師,擁有了坦克和裝甲兵,擁有了遠超當年張學良的火炮和武器,當時蔣介石的兵力超過張學良的5倍有餘,裝備更是超了張學良一個級別,而且還得到了我黨的支持。

可是結果如何呢?淞滬會戰70萬各方主力都沒打過,武漢南京會戰一瀉千里,30萬同胞慘遭屠殺。不過短短數年時間,整個中華大地到了存亡之際。

試想一下,當時的蔣介石已經整編了全國各軍閥,包括我黨的紅軍,贏得了全體國民的支持,結果還被日軍打成這個樣子,甚至出現了豫湘桂大潰逃、中條山慘敗的恥辱。

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張學良能夠憑一個孤立的東北頂住日本人呢?當然了,雖然張學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無法頂住日本人,甚至還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犧牲品。

但若是張學良敢於與日軍僵持,雖說不能勝,但還是能展現出中國軍人的血性,提升戰鬥士氣,也能暫時攔住日本腳步,而且他的抵抗也許還能夠稍稍扭轉歷史走向,拯救不少同胞於水火。

參考文獻:《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原因淺析》、《東北軍風雨滄桑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