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兩個特徵

2024年5月7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一個所謂「健康」的人,應該一方面是無私的,但是一方面也應該是自私的。

這表明人在特定情況下應當關注自身的需要,而不應僅僅為了他人而活。 若某個人始終無條件地迎合他人的需求,這可能暗示他在某方面存在問題。

因此,自私在一定程度上不總是消極的含義。 生活中,極端自私的個體常具備一些顯著的特徵,缺乏洞察力的人可能難以對這種性格類型保持警覺。

心理專家指出,極度自私的人通常展現以下幾種特徵。

一、道德綁架的常用者、以利益為先

在信息廣泛傳播的今天,「道德綁架」已成為眾所周知的概念,指的是一些人利用道德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責備和要求。例如早年熱播劇《二十不惑》中的片段,

姜小果向經濟條件較差的王薇借款300元,隨後要求償還以更換手機。王薇不還款並裝可憐引發旁人同情,姜小果未能追回借款反而被指責缺乏同情心。

王薇在服裝店消費時,姜小果再次要求還款,王薇繼續裝可憐並指責姜小果虛榮,暗示自己貧窮更值得同情。

這是典型的道德綁架,極度自私的人利用公眾的同情心,從道德高地要求他人的無私奉獻。 王薇雖可憐,但他人並無必然的幫助義務。

在道德層面,幫助王薇的姜小果是善良的,不幫助則被視為冷漠。

道德旨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但個體層面上卻可能產生沖突。這些以利益為首的人借道德之便獲利。 識別並遠離這些極度自私的個體是必要的。

二、患有迫害妄想症、缺乏同理心

自私的個體常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有時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在他們看來,外界的人往往是「威脅的」或「不可信的」。

這類性格中較為知名的例子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殺害呂伯奢一家後曾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此外,他的許多行為也反映了這種性格。

他的所有行動都以利益為導向,不論周圍的人與他多麼親近,都可能成為他利益驅動下的犧牲品。他在一方面擔心自己受到傷害,但另一方面卻時刻准備傷害他人。

三、分析根源,防患未然

眾所周知,在人際交往中,雙方在關系較淺時往往會彬彬有禮,努力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然而,隨着彼此了解加深,個人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

在許多情侶關系中也能觀察到這一現象,起初雙方保持着距離和禮貌,但隨時間流逝,對方的某些行為開始讓人感到厭煩,乃至產生厭惡情緒,最後導致關系的破裂。

那麼,人為何會變得自私呢?

一個人從幼時到成年,他的性格與成長過程緊密相關。

自私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學家李玫瑾指出,自私的形成往往源於個體在脆弱時期過度依賴他人,比如家庭成員的過度呵護,使他們從小就無需自己處理任何事務。

在一個孩子尚未形成明確自我意識時,一切都由家長包辦,這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應圍繞自己轉。

這種長期的心理發展導致了他們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即使到成年後也難以輕易改變。

因此,哪怕是成年後成家立業,這些初期形成的觀念仍舊難以擺脫。觀察周圍那些從小被溺愛的人,不難發現很少有人懂得感恩與回報。

那麼,我們應如何識別這類人呢?特別是對那些即將結婚的人。建議去對方家裡用餐觀察,如果發現對方的父母任何一方過於放任,建議深思(無論男女)。

不要心存救世主幻想,改變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對方自願想改變。

特別提醒喜歡溺愛孩子的家長,適當讓孩子體驗困難,因為只有親身經歷,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並同情別人的苦難。

孩子的自私可以塑造和調整,但成人的自私特性很難改變。遇到那些把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最好還是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自私心理、心理學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