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兒時過年往事——做粿

2024年2月5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鄉土散文:兒時過年往事——做粿

文:黃浩

  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也漸漸來臨,隻見街路兩旁已掛上紅燈籠,一些商店裡也擺滿過年用品,如對聯、“福”字、吉祥物和糕點、保健品等,引來許多購買者,由此說明人們也就要開始辦年貨了。此景此情,不時勾起兒時過年回憶,重拾那難忘的時刻,揮之不去的鄉愁,追思往昔,點點滴滴,盡顯眼前。

還記得,舊時農村過年,“米粿”是必備的年貨,傢傢戶戶或多或少都要做(包)點吃吃。當年沒有機器設備,年貨都是自傢做,全靠人做出來的!

做粿的原料主要是糯米,為此,當年的生產隊每年都要種點糯谷,收割、曬幹後,分到各傢各戶,到時拿出用。

頭天晚上,把那些要用的“米”從甕(裝米的容器,當地人叫“米甕”)裡舀出來,要用多少,用桿秤“稱”一下,倒到桶裡去。之後再加上一些水浸泡,少則幾個鐘點,多則十來個鐘點,浸透後,這樣就可以磨粉漿了!

當年我所在“下鋪”(自然村)盡有一盤石磨,每到這一時節,它是最忙的了!每天推磨的一傢接著一傢來,絡繹不絕,挑著水桶,帶上腳桶、臉盆、粥勺,場面很是熱鬧!磨“粉漿”也要分工,有推磨,也有添料的,且兩者還得密切配合,推磨是一種力氣活,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力氣大的一人就行,一般以男勞力為主。如碰到有的人傢人手不夠,像我傢也有過,邊上的人會主動上來幫助;而添料的大多是小孩或傢族主婦,等到磨盤轉幾圈後,要適時加點料、加些水,反反復復,直至“磨”完,再換他傢。

剛剛出來的粉漿,因含水太多,不能馬上就做,要把它晾晾幹,一般情況下,都要到第二天才能做。

做粿,還得要有“餡”,在當地一般有兩種,分別醬餡和菜餡,於是做出來“粿”也隨之叫醬粿和菜粿。醬餡主要原料是醬和肉,先將肉斬細,放到盆子裡去,“兩者”一起反復攪拌,即可。菜餡用的是醃菜、冬筍、豆腐、蔥花、紅蘿卜等,放到鍋裡炒熟,就行。

當天,媽媽就要早早起床,又開始忙忙碌碌的一天。先把籠佈鋪到飯籃裡去,將磨好的粉漿,分成幾大塊粉團,放到這裡面去,讓它慢慢幹了。

把“粉團”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放到蒸籠裡,“蒸”一回,總得三四籠。疊放好,抱到廚房去,蒸熟,這道工序,村裡人叫做“蒸粿頭”。

在那時的農村,年前的灶頭,應該是最為忙碌的。所以,在年前,大傢都要準備很多很多的柴火,添加在灶膛裡,頓時,滾燙的沸水在鍋裡翻騰著。柴火在灶膛裡“噼啪噼啪”地燃燒著,鍋裡的熱氣冒出來,空氣中裹挾濃濃香味——村莊更熱鬧了,炊煙更密了,年味更濃了!

“粿頭”蒸熟後, 接下來,把它們分成幾堆,反復揉搓,要註意手勢,使之漸漸變軟,搓成長條。接著,用菜刀切成一個個小劑子,再用搟杖搟平,做個小窩。隨後把備好的“餡”放到裡面去,並馬上包好。“這活”看似簡單,實為“技術”活,否則要露餡的。接著就開始印粿印了,這事一般由小孩來做,不管做得好與不好,大人都是以肯定的語句鼓勵我們。

最後是把那些做好的粿,再蒸一次,稱之為“蒸粿”。在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出“鍋”了,香噴噴。熱氣騰騰的香味,給人無限的食欲,垂涎三尺,等不及了,拿起就吃,津津有味。

現如今,許多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已被漸漸機器替代,這也成為幾代人難以忘懷的追憶!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註我們。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