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縣改革”探源(下)丨改革的更多嘗試

2024年2月5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編者按:

2023年末2024年初,多地密集部署地方機構改革。截至目前,至少已有京、滬、渝、津、湘、浙、皖、川、陜等20多個省份披露了地方機構改革重點任務。

如果說這場從中央到地方壓茬推進的機構改革是每個地方的必修課,那麼在此之前,山西等地已開展實施三年有餘的“小縣改革”,其所產生的經驗和做法,有沒有可能被更多的地方所復制,從而解決更多人口小縣所面臨的問題,令人期待。

近日,海報新聞記者走進山西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縣之一的婁煩縣,梳理、復盤整個改革歷程,以期找到更多關於這場改革的細節。

婁煩縣街景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嘉偉 山西太原報道

改革推進三年多,山西六個涉改的人口小縣,也不同程度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這些縣在降低“三公”經費、騰退辦公用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擔心的聲音存在。河曲縣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曾向《小康》雜志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有些地方改完之後,事業編人員的數量反而比之前更多了,再加上上級政策的不連續性,我們現在改完,上邊換領導後可能又會要求增加人員,到時候我們還得再招人,基層工作人員更多是聽命於上級行事,工作非常不好做。”

事實上,近幾十年來,地方已經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這輪由山西掀起的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將走向何方,能否復制推廣?如何打破“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還有待觀察。

改革成績單

海報新聞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山西試點縣的機構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實行大部制,對職能相近的機構“合並同類項”,甚至打破黨政界限,推動加掛牌子或合署辦公;二是在部門內部體系上減少中間層級,精簡內設機構;三是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對“小散亂”單位合並或裁撤重整;四是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其中事業單位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早已有要求,這次在小縣改革中得到了一體推進。

據婁煩縣提供的數據,該縣完成53個涉改單位掛牌工作,整合撤並33個單位、精簡人員編制341名、下沉鄉鎮人員編制56名,節約人員經費和運行經費約3410萬元、990萬元,同時騰退出2.8萬平方米辦公樓。

2021年,浮山縣安排“三公”經費471萬元,比2020年預算減少35萬元,下降6.9%。其中車輛購置及運行維護費271萬元,比2020年預算減少33萬元,下降10.9%;公務接待費200萬元,比2020年預算減少2萬元,下降1%。

而在河曲縣,隨著單位數量的減少,辦公場所更加集中,空出辦公用房1.05萬平方米,為社區活動、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提供了基礎保障,縣直部門公用經費支出每年減少1050萬元,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支出每年減少1.33億元。

《呂梁日報》刊發的關於石樓縣改革的文章舉例說,據初步測算,改革後單位運行成本可降低5000餘萬元,人員經費可減少2200餘萬元。減下來的經費更好用於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等,同時推進編制資源下沉,富餘人員要向基層傾斜,優先保障鄉鎮用人需求,提升基層基礎保障能力和發展水平。隨著單位數量的減少,辦公場所更加集中,空出辦公用房為社區活動、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提供了基礎保障。

不過,降低縣域行政成本和財政負擔隻能算是機構改革最淺表的目的,更深層次的謀局在於提升縣域治理效能,以更低的成本換取更高效的縣域治理體系,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河曲縣的一名幹部以城市規劃、土地規劃、林業規劃為例,其稱改革前由3個部門審批公示,改革後統一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審批,特別是副縣長兼任局長後,減少了請示層級,時間大大縮短,僅辦理流程和公示時間至少可縮短14個工作日。

對於改革成效,除了實打實減少的經費以及空出的辦公用房,另一個重要評價指標還在於群眾感受上。

河曲縣的多位受訪者表示,河曲縣人口少,過去確實存在人浮於事的情況,有時候去辦業務跑多趟才辦下來,現在方便了許多。

一名受訪者表示,該縣人社局社保中心和民政局低保中心整合後,職工養老、工傷、失業保險由原來的需要前往3個窗口、遞交3套材料,變為1個窗口、1套材料即可辦結。

婁煩街景

改革成功還需更多化學反應

在采訪中,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機構改革也為部分單位和人員帶來困惑和巨大壓力。

婁煩縣一名涉改局的副局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機構改革中,婁煩縣某業務領域的三個事業單位合並,編制人員從原來的二十幾人降至6人;與此同時,由於原來歸屬其他部門的相關職權劃入,該事業單位的工作量增加了“五六倍”,“一來一去,每個人的工作量呈幾何級增加,基層工作人員的壓力增加了不少。”

機構改革後,不少機構及其人員面臨“一對多”的局面,所以縱向“條條”能否上下職能重構,顯得尤為重要。過往案例表明,上級考核會以是否有單獨機構來判斷下級部門對某項工作是否重視,在“上下一般粗”情況下,下級部門並沒有太大自主權,所以不少機構改革的嘗試最終會陷入“精簡—膨脹—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事實上,在“物理結合”後,更多的“化學反應”也被改革的主導者所期待。

2021年5月,時任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對試點人口小縣改革強調,要“真正以職能轉變的成效來體現改革的‘化學反應’”;2022年9月山西省委編辦負責人在石樓縣調研時要求,要健全完善機制,優化內部運行,強化工作銜接,加強上下溝通,完善“一對多”“多對一”機制,促進機構高效運轉。要註重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創造性地落實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統籌做好人口小縣改革與其他專項改革工作,努力做到機構改革與當前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目前,山西的改革還在推進,其效果還有待觀察,但值得關註的一點是,這場由山西掀起的改革浪潮,已經卷向了其他地區。

海報新聞記者註意到,目前安徽、湖南、內蒙古等省份也在推進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工作。

據湖南日報報道,2023年8月11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古丈縣調研時表示,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試點推進人口小縣機構編制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減輕財政供養壓力,把有限的財力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7月,安徽省委編辦對網友留言進行回復時提到,經安徽省委編委同意,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了4個常住人口較少的縣(區)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並組建了省及相關市、縣(區)改革工作專班,協調推進試點工作。

相信隨著更多地區加入改革的大潮,更多更好的經驗和做法也將被實踐出來。

浮山縣廚師技能大賽(圖源:浮山縣政府網)

更多的嘗試

在采訪中,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山西涉改縣的機構改革,並沒有將改革機械地理解為機構的精簡和人員優化,畢竟改革的目的也非通過機構的精簡改變當地“吃財政”的局面,而是將“吃財政”吃得更值才是目的。

比如,山西六個涉改試點縣之一的浮山縣,在機構改革之際的2021年,還新設置了正科級建制的“浮山廚師勞務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海報新聞記者註意到,浮山縣是廚師大縣,有“山西刀撥面廚師之鄉”的資源優勢,全縣9.9萬人中,註冊廚師等餐飲領域從業人員就有1.1萬人,2019年“浮山廚師”被確定為臨汾市市級勞務品牌,2022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勞務品牌。

為了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當地在改革中新設立浮山廚師勞務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制定發展辦法,厚植比較優勢。目前,浮山縣組建了廚師技能提升培訓團隊,向相關城市派駐了服務站,在全國逐步發展“老浮山撥面”加盟店,計劃在“十四五”末達到300傢以上,拉動當地農特產品、冷鏈物流、特色旅遊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此外,海報新聞記者還註意到,在人口小縣“瘦身強體”之外,一些人口較少的地區,正在進行行政區劃調整。2022年12月,黑龍江省伊春市撤銷了烏翠區烏馬河、錦山、向陽、曙光四個街道辦事處,設立翠巒鎮、烏馬河鎮。2023年1月,伊春市又將友好區的雙河子街道、鐵林街道撤銷,設為雙子河鎮、鐵林鎮。黑龍江的另一座城市齊齊哈爾市的碾子山區,也在2022年進行“撤街設鎮”,將富強街道撤銷設立華安鎮。

逆向操作撤街設鎮的背後,依舊是當地人口流失嚴重的事實。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伊春總人口為878881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48126人相比,減少269245人,下降23.45%,年平均增長率為-2.64%。齊齊哈爾市2020年人口為4067489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367003人相比,減少1299514人,下降24.21%,年平均增長率為-2.73%。

另據公開資料,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浙江溫州的龍港由鎮改設為縣級市,是目前全國唯一實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縣級市,直轄102個社區,轄區面積183.99平方公裡。2022年龍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70.14億元,經濟指標處於溫州前列,常住人口方面由2020年末的46.47萬人增加到46.9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