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幸福感爆棚的9個儀式感

2024年2月5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精品長文創作季#

文/暖心

前段時間,侄子因被遺忘了生日和父母冷戰了好幾天。本來父母和他約好生日那天去遊樂園的,結果父母卻因都臨時加班,忙到晚上10點才回傢,隻給他買了一個小蛋糕。那天,侄子對父母發了好大的脾氣,一邊哭一邊說:“去年也是這樣,你們從來沒有在乎過我”。爸爸覺得他無理取鬧,責怪他說:“你一點也不懂事。”侄子說:“一年就一次的生日,你們都不陪我,還要我怎麼懂事?”就這樣,侄子的願望落空,每天一放學就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句話也不說。為什麼每個孩子都這麼喜歡過生日?

看到這樣一個答案:相比起大人,孩子更喜歡儀式感。一位心理學博士說過:“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儀式感遠比物質滿足更能讓孩子感到幸福。如果父母不註重儀式感,孩子感受不到重視,就會在失望與落空中變得自卑和缺愛。那麼儀式感賦予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呢?

生活儀式感讓孩子感覺“被重視”

知乎上一個女孩含淚分享了自己的經歷。10歲時,她過生日第一次收到了姑姑送的熊娃娃,很開心。可是媽媽卻讓她還給姑姑,還對姑姑說:“小孩子要什麼禮物。”於是她含著淚把心愛的熊娃娃還了回去,從那以後她再也不奢望過生日了。其實,很多父母都是如此,總覺得儀式感花裡胡哨,沒有意義,學習最重要。

然而,恰恰是父母認為沒必要的東西,卻是孩子對父母愛的審視。就像作傢霖莜莜所說:“一次次關於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是一次次關於愛的認知與確定。”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儀式,會讓孩子們的內心被幸福感填滿,讓他們感覺被重視、被在乎。同樣也是父母在告訴孩子:“你是最特別的存在,你在我心中無比重要。”有溫度的成長會讓孩子更善良、更大膽,也更會表達愛。建議父母這樣做:

1、每天一個擁抱。有心理學傢認為,擁抱是孩子和父母培養“安全依戀”的基礎。擁抱的背後是給予與接納,是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有一位媽媽要求女兒每天出門前和傢人擁抱一下,給出的理由是:互相珍惜每次和傢人擁抱的機會,並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的確,我們可以通過擁抱來表達愛。每天無論開心還是不開心,都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知道有人還愛著他。

2、拍照紀念。一位攝影師父親給兒子“偷拍”了上千張照片。他說:希望把孩子的照片做成視頻,在他結婚那天放出來。照片裡記錄了兒子第一次剪頭發、第一次露營、每年的生日的場景。父親拍的不僅是照片,更是為孩子保留了成長中那些幸福的時光,讓兒子感受到父母正在愛著他。如果有機會去記錄孩子的成長,父母就多拍一些照片吧,能夠讓孩子明白親情的可貴。

3、快樂儲蓄罐。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儲蓄罐,讓孩子記錄下自己開心的瞬間。等到有一天心情不好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壞心情可以瞬間被治愈。

4、設立“傢庭郵遞站”。作傢劉稱蓮為傢庭設計了一種溝通方式,叫“傢庭郵局”。她制作了爸爸、媽媽、女兒的三個“郵筒”,寫給誰的信就投到誰的“郵筒”裡。她們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著溝通。這也是一種儀式感,將孩子與父母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如果你有話對孩子說卻又說不出口,就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更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有心的父母,從不會忽略這些小事,因為它是讓孩子學會愛這個世界的最好動力。

傢庭儀式感讓孩子懂得愛與責任

儀式感賦予孩子的不僅是幸福感與安全感,還有責任感。特別是當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儀式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慢慢學習承擔責任。著名心理學博士芭芭拉·菲斯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於“傢族儀式傳承”的研究發現:傢庭儀式感具備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讓成員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恩、敢於承擔責任。如果父母能夠多註重傢庭儀式感,讓孩子與父母的心凝聚在一起,那麼更能通過共情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5、制定傢庭理財計劃。董淑萍女士曾在《傢風中華》這檔節目中,講述她們傢60年的記賬史。父母、她和女兒都有記賬的習慣,並且堅持了很多年。董淑萍在回憶中說:“通過小小的賬本,我才知道我的爸爸和媽媽收入雖然還不錯,但卻承擔著八個人的支出。”從她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即使沒有切身感受父母的生活,也一樣能體會父母的艱辛。

我們也可以準備這樣一個記賬本,父母記錄他們的,孩子記錄孩子的。然後到傢庭會議日那一天,拿出來翻看彼此的記錄。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孩子理解父母,從而變得懂事與貼心。

6、節日驚喜。每一個節日,不僅是父母為孩子準備一份禮物,孩子也可以為父母準備驚喜。隻有讓孩子付出,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責任感,並讓孩子具有感恩之心。

7、每月一次“角色扮演”遊戲。如果孩子從不懂得體諒父母,那麼就來做一次“角色互換”遊戲吧!讓孩子做一次父母,父母做一次孩子。媽媽一天做的傢務,如打掃衛生、洗衣服、做飯等,都讓孩子體驗一遍;爸爸一天的工作,也讓孩子體驗一下。讓孩子從體驗中去體諒父母、感恩父母,從而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時代周刊》裡有一句話: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傢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讓孩子體驗人生百態,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抵禦風雨。

教育儀式感讓孩子在學習上更主動

我常常聽見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懶了,買本書在傢積灰了都不翻看”“一讓他學習就嗷嗷叫,催很多遍都不聽”……為什麼孩子學習的動力這麼弱?因為孩子缺少了學習時的愉悅感。如果父母能在教育上也講究一點儀式感,孩子會更加好學。建議父母這樣做:

8、每天一次親子讀書會。一位叫鄭向懷的父親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染料,就能給你繪出什麼樣的圖畫。”他從大兒子6歲時開始,十多年來,每晚8點準時準點在傢陪伴兩個兒子閱讀,為孩子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閱讀這件事,真的不是父母的一聲命令,孩子就會去做的。而是要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孩子。特別是睡前閱讀,是一種日常且高質量的儀式感,不僅讓傢庭充滿濃濃的愛意,也會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比如:陪孩子看繪本,可以豐富他的想象力、提高他的思考能力;陪孩子讀故事,可以激發他的好奇心、開闊視野;陪孩子看文學作品,可以讓他理解人生的真諦……每天和孩子一起開啟一場親子閱讀之旅,讓孩子從此愛上讀書。

9、每月一次成長鼓勵。能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最大助力就是成就感。尤其是在學習當中找到價值,會比你催他一百遍還管用。孩子從2歲開始,就喜歡父母表揚、肯定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喜歡父母鼓勵自己,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目光都能激起孩子更強的動力。所以,父母可以每個月都為孩子舉行一個小小的鼓勵儀式,表揚孩子好的行為,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同時給予他相應的獎勵,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儀式感,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場

尹建莉說,孩子不是為了“成長”而活著,應該為“童年”而活著。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場”。而儀式感能讓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加倍。父母的小心意,會給予孩子滿滿的正能量;父母的擁抱,能掃去孩子內心的陰霾;一次美妙的親子閱讀體驗,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多一點熱情。專屬孩子的儀式感,是安全感,也是被愛和被珍視的幸福感。儀式感的本質,就是愛和珍視。有儀式感的傢庭,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因此,我們要把儀式感融入孩子的成長中,成就孩子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