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馬桶前為何都有個缺口,方便男性還是女性?為何我國就不用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馬桶應該是最成功的設計之一了,是現代廁所的代表,不僅方便還衛生,而我國的馬桶除了款式和大小有些不同,其他基本都是一樣的,但美國的不管是公廁還是傢用,馬桶前方都會有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到底有什麼用?方便了男性還是女性?來來來,關註過客,聽過客說。

馬桶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如廁工具其實不叫馬桶,而叫“虎子”,通常采用木制或陶制,而西方的馬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外形有點像痰盂。而到了古羅馬時期,他們開始采用石制座便器,就是用整塊火山巖當坐臺,每隔一個人的距離就開一個洞,這就是以前的公共廁所。

不僅如此,他們還挖掘了最先進的排水系統,整個下水道都采用巖石砌成,然後將下水道分成多個分支流經羅馬城裡的大街小巷,當暴雨來的時候,這些下水道就會被沖刷幹凈。不過那個時候的廁所不分性別,他們甚至還將廁所打造成了一個“社交場所”,不僅可以上廁所,還可以聚會、談生意等。

雖然以前的人們比較註意排泄問題,但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廁所也被荒廢了,那麼人們都怎麼上廁所呢?隨便上!有多隨便呢,可以說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都有排泄物,尤其是當時的巴黎,不管是皇親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會隨地大小便。

你絕對沒想到,當時的巴黎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公廁”,你所走過的地方都臭氣熏天,不止如此,在街上走都得提心吊膽的,因為有些人會直接從窗戶上倒排泄物。

直到16世紀後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大臣約翰·哈靈頓發明了一款沖水馬桶,他將馬桶和水箱結合在一起,通過沖水將污物沖走。但這時候也隻是有了個雛形,由於不太完善,排水系統做的也不太好,所以沒有在普通民眾中應用起來。

直到19世紀,隨著城市排水系統的完善,加上馬桶也被多次改進,例如增加了 S型彎管,以防止惡臭逆流。20 世紀 60 年代,人們開始關註衛生和健康問題,於是出現了抗菌馬桶和坐式馬桶等,使人們使用更加舒適。

進入 21 世紀,馬桶變得越來越智能,比如加熱、沖洗、烘幹等功能,甚至日本有些公廁還增加了“音姬”的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怕你上廁所聲音大,利用一些音樂或者流水聲掩蓋一下,這不就是“掩耳盜鈴”?

美國馬桶前面為什麼要設計缺口?方便了男性還是女性?

去過美國的應該都有註意到這一情況,他們的廁所前面都會有一個缺口,這到底是什麼原理?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這個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據美國標準國傢管道規范 (ASNPC) 規定:“抽水馬桶應配備光滑非吸水材料的座椅。所有供公眾使用的抽水馬桶座椅均應為開放式類型。”

而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安全,U型的設計相對於圓形來說承載力更好,而美國人又普遍肥胖的比較多,U型設計可以減輕馬桶的重量,不容易折斷。其次U型設計在飛機上也可以體現作用,飛機上的馬桶通常會產生壓力,如果沒有縫隙體型又大的話容易被卡住,此前俄羅斯一位400斤的鋼琴傢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個多小時才成功得救。

二是衛生,U型設計可以減少接觸面積,對女性來說可以減少細菌接觸,同時也可以防止男性尿液濺到馬桶座圈上,另外,這個缺口還可以方便清潔人員進行清潔。

那麼我國為何不需要這個設計?雖然說現在馬桶在我國普及率比較高,但是也僅限於自己傢裡,在外面公廁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考慮到衛生問題,首要會選擇蹲廁,所以我國公廁裡隻有馬桶的很少,利用率也不高,更沒必要要求馬桶坐墊是“O”是“U”了。

為什麼排尿時間都差不多,而女廁所老排隊?

基本隻要是人多的地方,排隊最多的永遠都是女廁所,據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排尿時間基本都是21秒左右,那麼為什麼女廁所老排隊?她們為什麼這麼慢?

首先是生理結構的不同,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憋尿,所以間隔時間也會更長,其次是廁所的設計,男性廁所有小便池,容納的人多了解決的也快。而女生除了上廁所需要時間以外,還會趁機補妝,如果再遇上“大號”或者生理問題的話時間就更長了。

為什麼美國的公廁縫隙很大?

美國公廁除了馬桶設計和我們不同之外,還有一個讓很多人都不解的問題,就是縫隙大,不管是底部還是側面都有縫隙,很多人在美國上過公廁之後,都抱怨美國的公廁基本沒有隱私可言,到處都是縫隙。

其實不止國外,我國有些公廁門下面也會留一段縫隙,首先它可以通風,促進空氣流通,防止細菌和異味堆積,其次提供安全考慮,可以通過縫隙來判斷門內的人是否安全。而國外不止門下面有縫隙,原因主要是為了能更清晰的監測到會不會有人在門內進行不良行為。

其實一個小小的廁所卻可以衡量一個國傢的社會文明,而目前我國的廁所改革已經主要針對於農村了,有不少村莊都開始改善廁所現狀,減少旱廁。2018年,全國已經完成了農村改廁1000多萬戶了。

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了,關註過客,聽過客說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