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娃是“學渣”後,我的生活豁然開朗!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當對“雞娃”的批判聲越來越大,我們都開始意識到,要勇於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但“接受”隻是一個起點,更大的焦慮,恰恰顯現在“接受”之後:像自己娃這種普通天賦、普通出身的孩子,該如何適應今後的時代發展節奏,至少不被淘汰呢?


我們請到了老朋友筱恬,從她的自身經歷出發,和大傢聊聊她是如何直面這種育兒焦慮的


曾經,她對女兒的期待是空前的。“熱血雞娃”了兩年多,她一邊認清了娃的普通,一邊又為這種“普通”而焦慮。

而緩解這種焦慮,她總結了一個很有用的思路,寫下了這篇文章。相信這篇文章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女兒明年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這段時間以來,傢裡的氛圍日益微妙。

老人們已經開始不淡定了,時不時提醒我們給娃做幼小銜接:“小學知識學起來吧,不然當心以後全面落後……”

而隊友在自告奮勇攬下娃的拼音和數學啟蒙後,也提前品嘗到了輔導作業的崩潰。三番五次急躁怒吼,他顯然焦慮了:“咱孩子看起來真沒啥慧根,上了學要是跟不上怎麼辦?”


什麼“全面落後”“沒有慧根”,對我來說,當媽路上摸爬滾打近六年,心態早已像過山車一般,經歷了百轉千回。對於“望子成龍”,我有自己的想法。

承認:

我的孩子就是個普娃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忍不住大呼貼切。回想兩年前,我也有過一個熱血雞娃的階段。

記得最瘋狂的時候,我給女兒同時報了6門興趣班,周末兩天和平日的晚上,娃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同時,我還在網上找了很多牛娃媽媽分享的攻略,每天對照著帶娃刷英語分級讀物。
在我內心深處,當時對女兒的期望是空前的。我自信地認為,我和隊友智商學歷都不低,憑借著我倆的遺傳基因,隻要在女兒身上精力花得足夠多,就不怕效果不大!而興趣培養就像打新股,隻要廣撒網,每個都去嘗試一下,總能找到一項是娃特別喜歡並且擅長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最終打臉了。不得不承認,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真的很大;而別人成功的教育經驗,終究隻能作為參考,並不適用於每個孩子。

平心而論,女兒的心智水平放在同齡人當中,不過就是平均水準。在很多方面,她的表現隻能說是差強人意。
比如我給娃選的那些興趣班,“別人傢的孩子”學過之後參加相應的比賽能拿獎,可她始終中規中矩地上著課,不抗拒也談不上十足的熱愛,沒有一個展示出過人的天資。
比如英語啟蒙,在按照同樣的方法抓了那麼久以後,身邊一起學習的孩子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她卻和那些牛娃差距很遠,單詞反復記反復忘,句子也說得磕磕絆絆,甚至對我每天的監督也日益抵觸。
再比如閱讀方面,她的同班同學都可以自己看懂《西遊記》了,而我娃依然進展緩慢……

漸漸地,雞娃已越發吃力的我意識到,到目前為止,我的女兒既沒有展示出學霸的潛質,也沒有過人的天賦,她大概率就是眾多平凡普娃當中的一個。

實際上,這也恰恰是我們大多數孩子最終的人生走向。

直面:焦慮無濟於事,
隻會徒增煩惱

自己的孩子註定是普通人,就是比不過“別人傢的孩子”。承認這種差距,意味著要認清現實,剔除掉很多對女兒的濾鏡和不切實際的念想。這的確讓我一度心生焦慮。
自我剖析,這種焦慮感產生的根源,是對於未來的無法預知——像女兒這種普通天賦普通出身的孩子,該如何適應今後的時代發展節奏,至少不被淘汰呢?
焦慮之下,我的心態失衡了。一方面,雞娃成效達不到我的預期,我感到挫敗又無奈;另一方面,我忍不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泄給女兒,屢次出口傷人……

那段時間,女兒看見我總是怯生生的,隊友也說我像個炸藥桶,一點就著。傢裡的氣氛受我影響,變得壓抑起來。
期間的種種矛盾細節,在此不表。但這一經歷促使我進行了反思。我捫心自問了幾個問題——

1、我焦慮了,就起作用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當下,它對於改變現狀無濟於事,並不能讓眼下的情況變得更好。而過段時間回看,此前我很多焦慮的點,比如孩子不會10以內的算術、不會背某首唐詩等,隨著娃成長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最後都做到了。

那些提早生出的焦慮其實全部是多餘的,大可不必。

2、焦慮有沒有積極的一面?
某種程度上說,它會促使我更加重視女兒的教育。可焦慮之下,雞娃動作更容易變形,教育也會因此變得盲目。

3、焦慮有沒有副作用?
它的破壞力很強,副作用很多,不僅讓我自己不痛快,也讓傢人倍感壓力,女兒更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一經剖析,事實擺在眼前——既然這種焦慮是無用的,隻會徒增煩惱,那我為什麼還要深陷其中呢?試著擺脫它吧!

接受:孩子做一個“學渣”
又何妨?

在我看來,要想擺脫焦慮心,真正接受孩子是普娃,關鍵就是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
但這並非指對孩子沒有要求,而是做到這樣幾點:

1、擯棄對分數與名次的執念
我曾看過經濟學傢何帆的一個采訪。他所提出的“敢於做小池塘的大魚”的教育理念,給了我很深的啟發。
何帆指出,中國很多傢長都希望孩子力爭上遊拿第一,但其實最好的選擇並不是考第一名,而是能考到群體中的15%以上。

這是因為,能考到前15%的孩子,其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其實跟考第一名的孩子沒有差別。但他們並沒有守住前幾名的壓力,不需要花所有的精力去糾結如何考得更好一些,而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玩耍、去培養興趣愛好
這樣的孩子,經歷會更加豐富多彩,發展會更加多元化,面對失敗會更加從容,也更加容易培養出內驅力。
不再盯著一百分和第一名,而是把關註點更多地著眼於當前的每一次進步與收獲。在發現差距、努力追趕、看到提高的過程中,孩子會建立更加牢固的自信。

2、避免用狹隘的眼光看待“成功”
什麼是成功?孩子擁有好成績、考入名校,就等同於人生贏傢了嗎?
在我看過的《夾縫生存:不堪重負的中產傢庭》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高學歷窮人”

書中提到,2007年至2010年間,美國擁有研究生學歷卻要接受食品援助或其他形式聯邦援助的人數翻了將近三倍,而擁有博士學位的受援助者從9776人上升到了33655人。


與此同時,2013年接受過食品援助的傢庭中,至少有28%的一傢之主上過大學,而這一數值在1980年僅為8%。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名校履歷和高學歷,已經不能百分百保障孩子的未來,通過教育就一定能改變階級和命運的時代,也已一去不復返。

時代的進步和變革已突破人們的想象,我們的孩子將用怎樣的生活方式度過一生,早就無法用我們現今世俗的觀念來約束。
所以對於子女的“成功”,我們不妨把眼光拉長、格局放遠。與是否考進重點中學或985、211大學相比,為孩子整個人生與事業的規劃發展鋪路才更有意義畢竟,現在講求的是終身學習,能贏到最後,才是真正的成功。
明確了以上兩點之後,我目前已經能夠用較為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女兒的落後。她的英語詞匯量比同齡牛娃少了許多,她在班上做練習題的速度比小夥伴慢,她的知識面沒有別的孩子廣……對於這些暫時的結果,我全部坦然接納。
與之相比,我更關註的是女兒的身心狀態
  • 她對這個世界是否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欲?

  • 她能不能在面對挫折時依然樂觀自信?

  • 她有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並為之投入十足的專註?

  • 與她年齡匹配的各種能力,她有沒有掌握?

  • 她是不是身心健康、自尊自愛?

  • 對待學習,她有沒有熱情、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 ……

在我看來,無論哪一種養育方式,最終目標都是讓孩子成為內心充實且幸福的人。而在循“道”的前提下,“術”是可以調整的。

從長遠來看,相比考高分、上名校、成為尖子生,培養孩子的品性與技能,讓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活得很好,顯然是更有潛力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心態轉變之後,我對女兒期待降低,反而收獲了更多驚喜
比如,孩子最近學會了連續跳繩、無師自通地知道了連加連減的運算竅門... ...這些目標的達成,並沒有受我們大人的刻意教授,而是娃在不受幹擾、被充分信任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到的。

由此,她真正掌握了這些本領,整個人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模式,效果絕對比強灌要好。

反思:為人父母
到底能做什麼?


當然,現如今外界充斥著各種令人焦慮的教育訊息,作為父母很難不受影響。我認為,越是這種情況下,傢長就越是要頭腦清晰。

1、學會給自己減壓
現在輿論有一種聲音認為,孩子一旦出現問題,那一定是傢庭教育的原因。“隻要父母功夫深,孩子一定是優等生”,在這種觀念的裹挾之下,父母很容易產生焦慮與愧疚感,覺得孩子不優秀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我們需要從這種心態當中擺脫出來。傢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人生最終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取決於多方面因素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料、能不能成為學霸,就是開盲盒,因此真的不必無限放大父母的作用
所以,隻要養育大方向對,有時候也該給自己松松綁,“差不多”推娃就行了。很多壓力其實都是我們自加的,完全無須背負。

2、不必對培訓班期望過高
孩子學點啥一定要報班?不報班就學不會或者會落後?我的經歷告訴我,其實很多培訓班的作用是被誇大的。比如,女兒從沒有參加過任何美術班,但我們會在傢裡進行各種充滿創意的藝術創作,效果一點也不差呀。
語數英等學科類課程也同樣如此。很多時候,培訓班的作用是解放傢長的時間、緩解大人的焦慮。至於效果,聊勝於無,但絕非不可替代。

3、放手不代表無所作為
承認孩子的落後、接受孩子暫時學得渣,這是一種心態上的松弛與坦然。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在育兒方面就徹底躺平、放任不管。
就像《自驅型成長》這本書裡提到的,我們要做“顧問型父母”,在設好限制的前提下,敢於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控制感。由此,孩子才能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

寫在最後

或許有人會說,等孩子真正上了小學,傢長的想法一定又會不一樣了。
不可否認,現在的大環境下,父母要做出改變確實很難。但我依然想堅持試試看。
畢竟,相比讓孩子變成一個大人眼中“還不錯”的人,我更希望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盡興過好真正想要的一生。
編輯丨林乙乙、羚羊

  • 專訪吳軍:別人都在為孩子未來打算,他卻勸我過好當下!

  • 為什麼我強調“好的傢庭關系”遠比雞娃更重要?

  • 中產的“雞娃”焦慮正被無限放大,誰還能看到小鎮學生的教育需求?

  • “爸爸媽媽,為什麼你們說話要帶著刀,一遍遍割得我遍體鱗傷?”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