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泰國養女”常媛出嫁後,為兒子取名常念周:想念周總理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在中泰關系史上,桑·帕他諾泰這個名字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筆,他是泰國總理鑾披汶的首席顧問和密友,曾在新中國成立、中泰關系最緊張的時候,為中泰關系的緩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為了加深中泰兩國的關系,桑甚至將自己的子女常懷與常媛送到了中國學習,被周總理笑談為“人質外交”。

在常傢,珍藏了許許多多的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散發著無盡的溫馨。

照片中有一個老人是鄧穎超,在她的懷中,抱著一個快樂健康的小男孩,名字叫“常念周”。

這個名字,就是在懷念周總理。

自從來到中國,這兩兄妹在周總理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逐漸紮根。

周總理從未將二人視為人質,二人也沒有隻將周總理視為“中國的總理”,將他看做父親一樣的人。

後來,這個被視為“泰國養女”的常媛便生下了常念周。而有趣的是,常念周長大之後,也來到了中國北京,親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並未中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常念周和他的公司曾經幫助了大量的企業“走出去”,不僅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還想方設法地向中國貢獻更多自己的力量。

除了支持其他企業走出去外,常念周還常常支持我國的扶貧事業。2004年時,還曾成立常愛兒童基金會,定點幫扶雲南省德宏縣的幾個貧困村莊。

我們可以看到,從周總理的“泰國養女”,到為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常念周,都與中國有著一種奇妙的緣分。

那麼他們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常媛

周總理從未將二人視為人質,二人也沒有隻將周總理視為“中國的總理”,將他看做父親一樣的人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掀起了一波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

因為二戰的結束,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傢受到了重創,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因此對殖民國傢的控制力減弱,殖民國傢瞬間活躍起來。

而很快,世界建立起了一個由美國和蘇聯主導的兩極格局,世界陷入了冷戰的局面。作為與蘇聯一方的社會主義國傢——中國,美國自是極盡打擊之能事,千方百計圍堵中國,甚至與中國爆發了朝鮮戰爭。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微妙,一方面是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另一方面則是世界處於霸權主義的籠罩之中,戰爭一觸即發。

1955年4月,周總理帶著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了印度尼西亞舉辦的“萬隆會議”。

在當時,29個亞非國傢和地區的政府匯集於此,專門就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殖民主義等話題進行了深刻的討論。

可是在會議第二天,會上忽然有人發出了震驚當時的發言——伊拉克外交大臣賈馬利直指共產主義,將之攻擊為“新式殖民主義”,錫蘭總理也站了他一腳,對中國大傢攻擊。

面對這種情況,周總理不急不亂,在下午的時候做了一次影響深遠的發言。

周總理表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大傢來到這裡,要的是相互之間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相互對立。

常媛

關於意識形態,周總理也以包容的態度,高屋建瓴地表示哪怕意識形態不同,也不會影響到各國之間的友好相處

關於意識形態,周總理也以包容的態度,高屋建瓴地表示哪怕意識形態不同,也不會影響到各國之間的友好相處。

此言一出,全場都敬佩地鼓掌,對這個想法頗為贊同。

因為周總理的緣故,這次會議上達成了由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等原則組成的萬隆精神,對處理國際關系有著深刻而有益的影響。

不過在當時,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依舊嚴峻,如中國周邊的泰國,便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屬於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美國甚至將其在東南亞建立的集體防務條約組織總部設在了泰國曼谷。

常媛

雖然通過萬隆會議,周總理已經折服了泰國外長旺親王,但兩國之間因為種種原因,還需要兩國的努力

因此對於新中國,泰國外交上是排擠和不承認的。

不過萬隆會議上,泰國外長旺親王曾與周總理有過接觸,二人共進晚餐。

經過這次接觸,周總理給旺親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泰國總理鑾披汶的首席顧問桑·帕他諾泰(以下簡稱“桑”)表示:“誰說周恩來是土匪?他是中國的紳士,他是天才的外交傢。”

而桑·帕他諾泰也認為,泰國對中國或許抱有太多的偏見,還是應該與中國多多溝通和交流。畢竟兩個雖然分屬兩個陣營,但中國畢竟也是一個大國,泰國不可能與中國絕然翻臉。

不過在當時,迫於美國的壓力,泰國不敢明面上與中國走得太近,於是就在暗中與中國進行著秘密的交往。1955年12月,鑾披汶訪問緬甸,桑·帕他諾泰便借此機會偷偷與中國駐緬甸大使姚柱明進行了一次秘密的會談。

常媛

在當時,迫於美國的壓力,泰國不敢明面上與中國走得太近,於是就在暗中與中國進行著秘密的交往

在此次會談中,雙方達成共識,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表達了雙方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友好關系。不過因為當時中國與美國的關系還相當敏感,因此這項聯合聲明沒有公開發表。

自此之後,中泰之間的關系從剛開始的對立排斥,到逐漸緩和,幾年之間,泰國多次向中國派遣代表團,這其中,桑·帕他諾泰的努力功不可沒。

這一點,在周總理寫給桑·帕他諾泰的親筆信中體現得很明顯。

在常年周的傢庭博物館中,就珍藏著幾封這樣的信,其中一封信便提到,中泰關系的改善,桑·帕他諾泰與泰國朋友們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尤其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中能有如此改善,更是難能可貴。

常媛

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泰國畢竟在官方上的政策上是親美反華的

不過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泰國畢竟在官方上的政策上是親美反華的,而且美國得知泰國與中國之間的一些“小動作”後,也從中嚴加幹擾,導致兩國之間的關系依舊差點火候。

經過審慎的考慮,桑·帕他諾泰決定將自己的女兒常媛偷偷送往了中國去學習,而這場外交事件,被周恩來總理戲稱為人質外交。

“人質外交”在中國的歷史中可謂源遠流長,鑾披汶將常媛抱在腿上,認真對桑·帕他諾泰說,泰國作為一個小國,經常把統治者的孩子送到中國以示“和親”。

常媛

這句話背後意味深長,像泰國這樣的小國,想要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必須要有一些不太尋常的手段。因此鑾披汶對桑把自己的女兒送去泰國去學習非常支持,認為這樣做既不得罪美國,又能向中國傳達其改善兩國關系的真誠。

沒錯,骨肉之情是人情之中幾乎最深厚的感情,將之送到中國,代表了泰國對中國的極大信任。

一開始的時候,桑·帕他諾泰本來打算把自己的次子常懷派過去,不料常媛一聽,也吵著嚷著要去中國,表示自己是政治傢的女兒,也應該一起去中國。

鑾披汶隨即笑了起來,誇贊常媛道:“啊,小公主也擔負起國之大任啦!”

常媛

常念周和他的公司曾經幫助了大量的企業“走出去”,不僅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向中國貢獻更多自己的力量

於是在1956年8月,常懷便與常媛結伴去到北京。雖然周總理開玩笑說這是“人質外交”,可是對這兩個小“人質”,周總理可謂是關懷得無微不至。

在給桑·帕他諾泰先生寫信時,總理便會貼心地留出專門的段落對孩子們的情況進行介紹,桑·帕他諾泰先生和他的傢人看了以後,也不禁動容。

比如在1957年2月25日,周總理也在這封春節前夕的信中特地向桑·帕他諾泰先生交代了孩子們的情況。

當時周總理馬上要出國了,因此信中特地提到,孩子們會由中國的同志們接回自己的傢中陪伴過年,不會讓孩子們沒有過年的溫暖。

透過這封信,我們能深深感受到周總理似乎不是個總理,而是一個充滿關切之情的親朋好友,在親切地訴說著他對桑·帕他諾泰先生子女們的細膩關愛。

中秋時節,周恩來在西花廳接見了這對已經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的泰國兄妹。

在節日的氛圍中,常懷和常媛被工作人員領到了屋裡,受到了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的熱情款待。

常媛

中秋時節,周恩來在西花廳接見了這對已經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的泰國兄妹,鄧穎超親切地讓她們吃些月餅團圓

茶幾上放了不少月餅和鮮果,鄧穎超親切地讓她們吃些月餅,告訴他們這天是中秋,大傢可以一起過一過團圓節。

對於這兄妹倆,周恩來總理可謂操了不少心,他早聽說這兄妹倆自從來到這異國他鄉,便非常想傢,也非常頑皮。

於是周總理便語重心長地告訴這兄妹倆,其實對於他們二人的境況,他也是非常理解的。

他當年在日本留學時,年紀比這兩個人還要大一些,那時的他也曾經因為去國離鄉、語言不通而遇到麻煩,感到很乏味。

“所以,我勸你們要抓緊時間學好中文課,好嗎?”周總理如此對兄妹倆說道。

常媛一邊聽著,答應著周總理的話,一邊卻拆下了沙發坐墊的花邊,將之折成了一朵漂亮的小荷花。

常媛

不料周總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捧起常媛疊的荷花,像寶貝一樣欣賞,還誇贊道泰國優秀的文化產品有很多

哥哥見常媛拆花邊時,立刻用目光示意妹妹,私自動主人傢沙發很不禮貌,但妹妹這時已經把沙發墊的花邊疊成了荷花。

不料周總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捧起常媛疊的荷花,像寶貝一樣欣賞,還誇贊道泰國優秀的文化產品有很多,這就是其中一個。

聽了周總理的誇獎,常媛開心地說如果這朵荷花打扮在她那個佈娃娃的身上一定非常漂亮。周總理便問,常媛把她的佈娃娃帶來了嗎。

這時候,常媛忽然露出了一絲失望的表情,悻悻地搖了搖頭。不料周總理將她摟在了懷裡,用關愛的語氣告訴她,沒事的,北京東四市場也賣有很漂亮的佈娃娃,他可以派人再給常媛買一個新的。

很快的,這場中秋宴結束了,臨別時,周總理意味深長地對兄妹倆說:

“鑾披汶總理和你們的父親都是有遠見的人,他們把你倆托付給我,以了解中國和她的文明,這樣,你們將來可幹大事。”

後來,兄妹倆不再住在賓館裡,因為周總理特地批錢給她們裝修了一套新居,更貼心的是,那裡從管理員到警衛,人人都會說泰語,讓兄妹倆不再有語言之憂。

而這客廳裡面也極是豪華,她們腳下踩著的是繡著中國圖案的地毯,厚實而美觀;而她們躺著的,則是一張舒適的俄式大鐵床。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背景下,能住進這樣的賓館可謂是極盡奢侈。

兄妹倆來中國是為了讀書,那麼他們讀書的地方在哪裡呢?

是在北京第一中學,而且每天都會有專車接送她們。

而兄妹倆在學校的生活,也受到了周總理無微不至的保護。

有一次,她們倆因為是外國人,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周總理對此事非常關心,親自與校長電話中講道,“中國學生要學會關心別人”。

常媛

她們倆因為是外國人,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周總理對此事非常關心,親自與校長電話中講道,多關心別人

對於坐專車這件事,常懷曾覺得有些不合適,希望可以自己上學。

周總理聽了他的話,卻堅決不同意,並嚴肅地對兄妹倆講,他們是背井離鄉來到中國的,如果他們自己上學,出了事,怎麼向他們的父親與泰國總理鑾披汶交代呢?

後來,兄妹倆的媽媽也來到了中國,周總理便設了隆重的宴席來招待她,席上貼心地點上了中國菜和泰國菜。

席間,兄妹倆的媽媽對周總理無微不至地照顧這兄妹倆表示了感謝,而且還提到,這兄妹倆頑皮,如果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一定要嚴格要求,可以打他們的屁股。

可是周總理笑了笑,說孩子們來到中國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不需要打他們的屁股。

講到這裡,周總理再次提到自己之前在日本留學的事情,表達了對孩子們的感同身受。

我們常常見到一個日理萬機的從政者,也常常見到對他人體貼入微的普通人。

但難得的是,周總理如此日理萬機,每天都可能交涉到事關中國未來的重要之事,卻依然能分出自己寶貴的精力,細膩地體貼兩個孩子到如此地步。

常媛

周總理如此日理萬機,每天都可能交涉到事關中國未來的重要之事,卻依然能分出自己寶貴的精力,細膩照顧別人

這也就難怪上到從政者,下到普通百姓,都被周總理的個人魅力所折服了。

197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元年,兩歲的常念周踏上了中國的國土。

這幾十年來,常傢發生了許多風風雨雨。之前桑·帕他諾泰先生提議“人質外交”時,本來的計劃隻是讓自己的兒女在中國待上一到兩年,因為他預期隻需這些時間,兩國大概率就能建交。

可是事事無常,在桑·帕他諾泰先生的子女送來沒多久,泰國就發生了一場軍事政變,鑾披汶被推下臺,桑·帕他諾泰先生也被囚,常懷常媛兄妹竟然無法回國了。

後來,常媛就嫁給了外籍人,生下了一個孩子,起名“常念周”,為的是懷念和感恩周總理這幾年來對她們兄妹倆無微不至的照顧。

而常念周則繼承了自己的母親與中國的緣分,成為了改革開放這一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和貢獻者之一。

常媛

常念周繼承了自己的母親與中國的緣分,成為了改革開放這一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和貢獻者之一

1985年至1987年,常念周在北京實驗二小上學。那時候改革開放雖然已經在不斷改變和進步,但大傢的條件畢竟還沒那麼好,學校也非常簡陋。

常念周在那裡讀書時,這個學校恰巧在建新樓,因此大傢都在一個沒有暖氣的臨時校舍裡讀書,隻有中間有一個大爐子,散發著有限的熱氣。

在這種情況下,在當時象征著“高科技”的電腦,學校自然也沒有幾臺。

但這樣的經歷反而對常念周是一種磨練,他靠著艱苦學習的意志,先後考入了牛津和劍橋,在數學領域不斷紮根。

大學畢業之後,常念周已經是一個閃閃發亮的精英人才,他曾經有過國際投行的工作經歷,後來又自己創立了泰國戰略六幺三公司並擔任總裁。

在自己創建了強大的商業堡壘之後,常念周一直都沒有忘記他的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一直在積極幫助中國實現“走出去”戰略,為改革開放源源不斷地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可以說,這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常念周既是親身經歷者,還是直接貢獻者,這足以令他直起腰板,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驕傲。

這就是帕他諾泰傢族,這個傢族就像一條線,從上往下串在一起,一直在延續著中泰的友誼。常媛曾經在中國生活了十三年,後來主要居住在巴黎,但她直到70歲,也不忘每個月來中國訪問親友。

常媛

常媛曾經在中國生活了十三年,後來主要居住在巴黎,但她直到70歲,也不忘每個月來中國訪問親友

常念周比之母親則更是頻繁,基本每周都會來一次,中國的大江南北幾乎已經被他全部走遍。

常念周作為致力於推動泰中友好關系的帕他諾泰傢族第三代代表,對中國可謂知之甚詳,甚至是泰國國內,對中國問題領域最為權威的專傢之一。

這個傢族,已經為中泰關系鋪墊了足夠長的路,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止步於此,希望能將這一中國情結延續至下一代。

而我們如果此時再來看博物館中的一張照片——傢族第四代小恩周和弟弟常頌周抱在一起,還能看到後面的照片墻。

這張照片不僅是一張簡單的傢庭成員照,更是一張傢族精神時代傳承的象征。對此,常念周曾感慨地對記者說道,他曾帶著兩個兒子回到他曾經學習的地方——實驗二小。

這個地方是常念周記憶中的一個起點,而帶他的孩子來到這裡,就是將一種精神重新傳承,給孩子們打下有關中國的記憶,讓傢族的記憶得以一直延續下去。

這個傢族記憶會不會一直傳承和延續下去呢?世事無常,我們無法預知所有事情,但這種記憶的傳承,卻是非常牢固的,我們願意真誠地相信,這種記憶的傳承背後,有著一個傢族強烈的意志。

常念周曾說,奶奶、他們都說中文,兩個弟弟也都說中文,這種語言的烙印背後,本身就是聯系兩國關系的紐帶。

常媛

常念周曾說,奶奶、他們都說中文,兩個弟弟也都說中文,這種語言的烙印背後,本身就是聯系兩國關系的紐帶

“我認為要在潛移默化中,給他們灌輸一種責任感:這個傢族與中國有著漫長的情誼。”常念周說,“我從小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責任成為溝通中泰的橋梁。再過兩年,我準備將兩個孩子送到北京上學,像奶奶當年那樣,當個地道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