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傢良事業下滑,找王晶導演一部恐怖片,結果成很多人的童年噩夢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臺不得搬運,搬運必究

1960年,年僅16歲的劉傢良在父親的帶領下進入電影圈,開始了他在電影界波瀾壯闊的武師生涯。他的父親劉定良本就是國術傢,精通武術,將劉傢良引入這個行業,可以說是他人生中的引導教育。

1960年代,劉傢良先跟從父親學習,然後逐漸掌握了武術和動作指導的本事。1963年,他和著名武打演員唐佳的徒弟搭檔,組建了一支動作指導團隊。

在兩個人共同的努力和經營下,這支年輕的團隊在當時的港片市場上很快嶄露頭角,積累了不少口碑。

1965年,劉傢良與唐佳的動作指導團隊被邵氏電影公司收納。自此,劉傢良有機會在香港最頂尖的電影公司一展身手。

他在邵氏的舞臺上如魚得水,逐步進入了事業的黃金期。

尤其在1960年代中後期,劉傢良的聲勢如日中天。他與張徹、程剛、徐增宏等諸多著名導演合作,擔任了眾多賣座功夫片的動作指導。

這些電影使他在行業中奠定了穩固的地位,使得劉傢良這個名字成為了當時功夫片的一大象征性人物。

憑借卓越的動作指導技巧和豐富的經驗,在邵氏的大力扶持下,劉傢良終於在1970年代成功實現了從動作指導到電影導演的轉型。

在他的事業高峰期,他自導了如《神打》、《少林三十六房》、《螳螂》、《爛頭何》等一系列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武術電影。在這段時期,他在電影界的地位達到了巔峰。

隨著198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的轉變,傳統的武打功夫片市場逐漸縮小,成龍、洪金寶等人放棄了這一類型,轉向拍攝警匪動作喜劇片,取得了轟動效應。

處於行業變革風口的劉傢良,盡管他一直堅守功夫片的拍攝,但市場的殘酷現實使其事業逐漸步入低谷。特別是1986年邵氏宣佈暫停電影業務,使他在本來就崎嶇的路上舉步維艱,事業更是一片暗淡。

由於無奈,劉傢良不得不面對市場的轉型。他發現當時盛行的洪傢班的“僵屍喜劇”取得了巨大成功,於是他便開始考慮,通過另類的“恐怖 功夫”的題材組合,來實現自己事業的第二次騰飛。

在1987年,身處事業低谷的劉傢良加入了新藝城電影公司,與同樣面臨困難的恐怖片導演餘允抗和老熟人編劇王晶合作,拍攝了這部被寄予厚望的另類恐怖片《兇貓》。

電影講述了一個復仇怪談的循環。在50年前,老張的父親劉傢良扮演的角色與一隻貓妖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結果兩敗俱傷,同時喪生。

為了防止這個惡貫滿盈的貓妖轉生後繼續為非作歹,老張的父親在臨終之際設立了一個法陣,並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軀將貓妖封印在陣中。

在50年後,一群建築工人在施工時無意中破壞了封印法陣,使得貓妖重新獲得自由。此時,老張已經白發蒼蒼。當他得知貓妖逃脫的消息後,果斷地收拾行囊,踏上了為父報仇、消滅這個禍害的道路。

那隻逃出封印的貓妖並沒有消停,反而到處作惡。它先後附身於多人,殺害了大廈看守,以及老板范先生。附身范先生之後,它還利用他的身份繼續為非作歹。

老張在尋找貓妖的途中,收下了名叫羅大佑的男子為徒,打算通過傳授法力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在與貓妖的激烈戰鬥中,他們之間的師徒情誼得到了極大的升華。

在老張的指導下,羅大佑在關鍵時刻用神箭準確地刺中了貓妖的心臟,成功地消滅了這個禍患。

然而就在所有人松了一口氣的時候,劇情發生了反轉。原來胡探長在之前也被貓妖附體了,貓妖隻是暫時離開了范先生的身體,並沒有死。

在羅大佑殺死范先生時,貓妖的元神並未隨之灰飛煙滅。胡探長發出的貓叫聲,證明貓妖仍然存在。而且,老張父子五十年的恩怨將繼續。

1987年,由劉傢良、王晶、餘允抗三位大佬聯合打造的恐怖貓妖電影《兇貓》終於在港片市場上映了。

然而,劉傢良在這部寄予厚望卻並不現實的電影中,最終看到的是它在上映短短9天後,以慘淡的票房告終。這使他大失所望,因為這部電影隻積累了460多萬港幣的票房收入。

分析失敗原因,這部電影在創作上過分誤判了市場和觀眾興趣。在弱化喜劇元素、放大恐怖氛圍的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合理性和吸引力的培養。

過於怪誕和血腥的畫面,沒有給觀眾帶來等量的代入感和震撼,反而讓人感到荒誕和離奇。

然而,它並沒有像同期轟動一時的洪傢班“僵屍喜劇”那樣在市場上引發強烈反響,反而很快被市場參與者遺忘了。

此次打擊無疑讓想要借由另類題材改變命運的劉傢良的事業陷入低谷,在電影圈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

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隨著1990年代港產片的VCD時代的到來,這部電影竟然迎來了第二次春天。原因在於低成本快速復制的碟片,使這類邊緣小眾電影有了傳播和流通的管道。

《兇貓》所營造的驚悚氛圍,使得一小部分懷舊的觀眾重新喚起了對恐怖、驚悚題材的興趣與回憶。

因此,這部電影在VCD時代成為了香港B級片的代表作之一,它令人毛骨悚然的場面,如貓妖啃食人頭、咬斷人舌等畫面深深烙印在了當時一代人的視網膜和心靈之中,成為了他們成長中的集體恐怖記憶與夢魘。這也成就了劉傢良在一部分影迷心目中的“恐怖大師”地位。

劉傢良和王晶在拍攝《兇貓》時都吃了啞巴虧,但他們還是繼續合作了幾部電影。這種合作一方面是由於兩人的私交,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實際的利益考慮。

劉傢良需要王晶的編劇才華來為自己延續生命力,而王晶則需要借助劉傢良的武術基礎來展示他對動作電影的掌控力。《老虎出更》正是他們後續合作的典型代表。

在這些合作中,王晶漸漸成為主導者,掌握編劇和出品人的大權,而劉傢良則變成了被動的執行者。

隨著發展,王晶創立了映藝電影公司,他憑借對商業電影的準確直覺和營銷策略,使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成為了香港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

然而,劉傢良在導演和制作方面卻一直無法取得突破。他曾嘗試通過轉變題材來尋求突破,從恐怖片到動作片再到情色片,但都未能引發市場的興趣,導致他在電影界的地位逐漸邊緣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王晶和劉傢良是香港電影史上兩位傑出的導演,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電影風格。王晶的作品特點在於其商業性,他的作品主要出現在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中;而劉傢良的作品則強調老派武俠片的風格,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武俠氣息。盡管如此,王晶的商業性作品憑借其更強的影響力,在與劉傢良的電影對決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兩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呈現出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影子。

從劉傢良和王晶的合作及其後期發展脈絡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198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的快速變遷。

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革,商業電影已經逐漸成為主流,而傳統功夫片則越來越被邊緣化,這是電影體系難以避免的必然趨勢。

當傳統武術成為小眾興趣,市場做出了必然的選擇。因此,劉傢良代表的老派武俠片風格無法抗衡王晶代表的商業體系。

在21世紀數字時代的推動下,電影產業再次經歷了重大變革。數字技術對電影制作流程、傳播渠道和商業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其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傳統電影公司的生態平衡再次被打破,老牌電影公司紛紛關閉或轉型,相應地,一批新興的內容生產商逐漸崛起。

因此,是否接受變革的構架是決定電影行業發展的關鍵。數字化浪潮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如果不能緊跟技術和模式的變革,固守傳統的商業邏輯,電影創作者和生產者最終都將被市場淘汰。

王晶最終戰勝劉傢良,說明商業風氣盛行,我們應該正視人們娛樂方式和需求的變化,而不是簡單批判。今天的網飛、優酷們也在重塑電影的生態。

要想在新的環境中重新激發電影藝術的創作活力,就必須不斷調整創作和制片的理念。

從這個角度來看,回顧和反思歷史對於今天的電影工作者是極具啟示意義的。無論是劉傢良還是王晶,都在自己的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如果後人缺乏對歷史和現實的尊重與理解,他們將難以在新的環境下掌握商業與藝術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