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過度依賴”、“不獨立”、“躺平”,傢長解決思路該如何

2024年2月5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本篇作者 | 親親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插圖來源 | Akira Kusaka

當值編輯 | 玄鶴

陪伴鬱友康復,一直是鬱金香的心願。鬱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節上線以來,備受鬱友好評。100餘名鬱金香陪伴者,用他們滿滿的愛意和專業知識,陪伴數千名鬱友走過了春夏秋冬。


現開設鬱金香陪伴者專欄,鬱金香的陪伴者們,將用文字書寫他們的陪伴故事,有溫情、有感動、有哲思,讓我們在這裡,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相遇....

大傢好,我是鬱金香陪伴的屠瑩,大傢喜歡叫我親親老師。


有許多父母都面臨孩子過度依賴、無法獨立的問題,今天,我就想跟大傢聊聊孩子“不獨立”的解決思路,希望我的思考,也能夠給大傢帶來思考,甚至帶來一些靈感。

1問題成因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有傢長跟你說:

老師,我的孩子現在就是躺平的狀態,不上學/上班,同時又很依賴我(或者依賴的同時沖突又很多),我該怎麼辦?

作為一線工作的老師們,會發現這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因為傢長描述的隻是一個現象,而我們要看到的是孩子行為背後的動因。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孩子“需要什麼”,我們“給予什麼”,一定不是孩子“索要什麼”,我們“給予什麼”。

在這裡,讓我們先用兩個案例(因為保密原則,所有案例均經過改編)來感受一下:

孩子A的行為表現:男孩17周歲,高三休學在傢,雙相情感障礙,暴躁,與母親肢體沖突頻繁,跟傢長反復表達要去上海學習、或者獨立居住,實際上很難走出傢門去參加活動。

住院時,孩子不願意住封閉病房,所以住了開放病房,媽媽24小時陪護、並且因為考慮到洗澡不方便,所以在外租住了房間,隔三岔五就有媽媽帶著去加餐、去租房的地方休息。孩子B的行為表現:

男孩22周歲,大學畢業,無法工作,休息在傢。診斷抑鬱癥,內向、退行,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單親傢庭,媽媽如果在邊上,會更加表達困難。男孩溫和、聽話乖巧。媽媽帶來參加鬱金香的各種活動,也會帶去旅行和跟著媽媽一起學習傢庭教育和心理相關內容,最近一兩年一直生活在媽媽身邊。

如果我們隻看孩子現在讓父母感覺“不滿”的狀態,無非是“不能去做些什麼,而是退縮在傢裡”。可是,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問題,你覺得這兩個孩子的解決方式會是一樣的嗎?

那麼這些孩子需要傢長和老師們提供的幫助,到底是怎樣的東西呢?
2、邊界內外——一體化與分離的需求
如果我們說到“獨立和依賴”的問題呢,一定有一個問題是不能避免的,就是邊界。邊界外可能是獨立,邊界內可能是依賴。

但是我們的親子關系以及親密關系,一定不可能是站在兩頭兩個頂點的。適度的關系的邊界一定是在彼此舒適的位置,而且很有可能,是會在一定區間裡移動的。

比如說,我們差不多最能感受的,當我們孩子剛開始爬行的時候,孩子會離開媽媽主動爬到遠方,等到累了,他們就會回來;後來,孩子會走了,會在小區樓下跑鬧,玩累了,回到傢裡……等到到了初高中住校了,他們周一到周五在外面,周末回到傢裡;工作了,我們在外地工作,也會時不時回到傢裡……等等。

我們會發現這一點上,我們跟動物很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在離開父母完成分離之後,同時又會產生一體化的需求,就又會回來,跟父母鏈接。

也就是,我們人類同時有分離(獨立)和一體化(依賴)的需求存在——當我們擁有了親密關系,我們就一定程度完成了另一種“一體化”,就是和配偶的一體化。

我們通常說,這個時候,我們就從原來的原生傢庭裡出來了(但是我們跟自己的父母依然有鏈接,並不是完全的分離了)。

所以讓我們想一想,如果當孩子開始爬行的時候,父母因為擔心他們出現意外而不讓他們爬,孩子會出現什麼狀況?

如果當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往外爬的時候,父母離他們很遠,遠到孩子不能及時回來擁抱父母,他們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他們到了青春期,呈現出來的狀態可能都是類似的——邊界模糊,無法完成分離。

但是,造成如此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孩子A和孩子B的區別。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孩子出現問題是因為“過度”呢?還是因為“不足”呢?這決定了傢長將要做的決定方向性的一步。
3、

分離-依賴:分清傢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但是在傢長做出決定方向性的一步之前,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再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思考我們在孩子形成現狀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17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傢庭教育公司主要做的是兒童板塊的心理工作。

那時候跟傢長們溝通,很多傢長都關註孩子分房的問題。

有的傢長會頭疼,自己強制給孩子分房後,孩子半夜大哭,甚至抱著被子坐在父母臥室門口睡覺;有的傢長(多為母親)又帶著有點難以辨認的情緒說,孩子小學高年級了,還要抱著自己的手臂睡覺。

所以這個分離、依賴,到底是誰的需求呢?

其實父母愛孩子是有本能的(隻要父母沒什麼“大病”),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世界上無法復刻的,是差異的;父母隻有看到自己獨特的孩子(的需求)的時候,才能更好的給與孩子成長的養料。

分房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照本宣科會出現悲劇——你的孩子還沒有準備好,你隻是試圖滿足自己的需求(證明孩子成長得很好而讓自己擺脫焦慮,或者想讓自己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空)。

但是後者呢?我感覺得出來,母親在被孩子“需要”的過程中,是感覺舒適的,有獲得的。因此,我們大膽推測,孩子小學高年級還要抱著媽媽的手臂,其實也是孩子在滿足媽媽的需求。

要意識到自己在與孩子的關系中的角色,並不經常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反而會讓傢長很挫敗。

回到“孩子A”的案例。我跟孩子的傢長認識已經接近4年,很多事會盡力幫忙。

當我今年協助母親給孩子辦理住院的時候,明明一切開展得很順利,但是母親突然要求給孩子入住VIP病房(孩子在當時並沒有提出這個需求),後要求住開放病房。

在入院前,明明我已經反復強調,對你的孩子來說,住封閉病房效果一定比開放病房好。母親卻是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社交不好,最後在外租房、24小時陪護、隨時請假,整個住院治療一言難盡。

其實這已經不能夠算是“住院”了。為什麼你“這麼好”,孩子總是如此憤怒呢?為什麼對其他大部分患者有用的住院治療,卻對你的孩子毫無幫助呢?

4、傢長支持孩子的不同角度

如果當傢長能夠借由上面的內容搞清楚兩個問題:

1、我的孩子的“依賴”,到底是屬於“過度給予”造成的還是“給予不足”造成的?

2、我在孩子現在這個問題中是如何扮演這個角色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如何去支持孩子,可能就會變得更輕松和明確一點。

孩子A,我們的支持方法其實已經呼之欲出,而理論上也是很簡單的——我們要建立跟孩子更鮮明的邊界感,把符合孩子年齡的權力一點點還回去,讓孩子自發地把自己的能力建立起來。

但是這需要兩個點,就是:

1、傢長到底願不願意放手,你能否覺察到影響你一直不能夠放手的是什麼原因?你是否能夠隨時覺察你行為背後的成因?

2、孩子已經被“圈”住了,他們最初對向外的活動多少有一些恐懼和不安感,那你要如何推動,給多大的力,取決於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你清楚嗎?

而關於孩子B,他的成長背景是:父母為了多賺些錢,從小把孩子留在老傢小鎮上,自己前往大城市。從六歲起,孩子就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放學,一個人做作業,一個人洗衣服,一個人在黑夜裡害怕得哭泣,是個徹徹底底的留守兒童。我懷疑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孩子被照料和關註的程度也是不夠的。

一個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最後卻各方面都退行,最終隻能依靠媽媽的照料,這種情況,很顯然是自己小時候“依賴”的那一部分明顯的不足,從青春期開始,重新開始顯現。

那麼這時候,母親的耐心非常重要。我們一定不是跟母親說:你的孩子已經22歲了,都成年了,不要管他,把他推出去。

對於孩子A或者是一種可能起效的方法,但是對於孩子B來說,其否起效非常值得懷疑,同時也實在太過殘忍。

這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允許孩子一段時間的退行,把孩子當嬰兒一樣,把他心理缺乏的那部分,重新撫養起來,可能是我們最妥當的方法。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相信他能自己走出去,這就是我們當前最能做的事情。5、

孩子療愈也可以鏈接更多專業力量但父母不能有“托付心態”

理論上,當每個傢長都變得“足夠好”的時候,我們都能影響孩子,把孩子從困境中帶出來。

但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普通人,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也在受著我們過去的影響,我們自身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

那如果當我們個人改變都需要一些時間和方向的時候,難免會有些憂心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需要多少時間去足夠影響孩子。

這就是心理咨詢,以及其它社會支持方式對孩子能起支持的地方。一個靠譜的心理咨詢師能夠抽絲剝繭幫孩子從過去的模式中走出來,發現“新模式”的有趣之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如同鬱金香BPS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療愈體系裡的社會支持力量,很顯然一方面能夠幫助傢長少走彎路,一方面能夠從另外的角度引導孩子“走出去”,是我們大傢都比較喜聞樂見的方式。

但是再轉回來,想要一個相對“高效”的變化,傢長完全的“托付心態”是肯定不行的。

我遇到過一些很有趣的傢庭。站在孩子有限的角度和視野,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邏輯很自洽,但是作為以概率為預判的未來,我們看得到孩子的未來可能會經歷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一個孩子對向我做咨詢之前已經有了預期,就是覺得傢裡的經濟已經能夠支撐她消費一輩子,所以希望我能夠幫助她說服傢長來身心愉悅地接受孩子目前想要完全躺平的想法;而傢長也是急沖沖想趕在我和孩子溝通之前與我交流,希望我能夠說服孩子放棄躺平的念頭。

我隻能告訴孩子:你既要父母在行動上“贊助”你躺平,還要他們心甘情願樂呵呵,是不是想要的太多?

我也告訴傢長:你不想在行為和思想上做任何變化,卻要孩子自發自動地放棄現在的想法,你覺得是否符合現實?

在孩子“分離-依賴”的問題上,我們希望傢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我們為彼此的工作增效;我們作為專業工作者,也非常願意成為支持到孩子和整個傢庭的一部分。

讓我們互相信賴,讓“問題”不再是“問題”。一起努力吧!我是鬱金香陪伴的屠瑩(親親),如果你對於“依賴-分離”還有疑問,歡迎跟我一起探討。
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