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黃茶加工過程中各風味因子的變化及形成機理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茶學筆記

#茶分享交流

#茶品鑒分享

綠茶的殺青很關鍵,而黃茶較綠茶則多了悶黃工藝,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這裡的悶黃是熱化作用,因此形成了綠葉變黃,茶湯變黃,而這正是黃茶所特有的品質特征。

有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人呆在桑拿房裡一樣,在濕熱的環境下,“汗出得很多”,茶在這樣的環境下,遊離氨基酸和一些揮發性物質增加,香氣更馥鬱,滋味更醇和。葉綠素被破壞,茶葉變成了黃或者黃綠色,而湯色看起來是黃或者杏黃色,於是人們起名字叫“黃茶”。

黃茶根據采摘標準也分為三大類:黃芽茶(是全芽如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黃小茶(一芽二葉如溫洲黃湯、鹿苑茶);黃大茶(一芽三四葉如廣東大葉青、霍山黃大茶)。

黃茶的加工工藝: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幹燥

悶黃的熱化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濕熱作用,讓葉內的成分產生一系列的氧化、水解,也就是形成黃湯黃葉、滋味醇、濃的原因;一是幹熱作用,主要是增加黃茶的香味。

黃茶的各種功能性物質在加工過程中的變化 :

1、茶多酚:黃茶的殺青由於是多悶少拋,在熱悶的作用下,葉綠素得到更大的破壞,促使葉色變黃;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苦澀感減少,同時大分子的物質得以分解,有利於氨基酸和單糖的形成,為茶湯滋味打下了基礎。

低溫烘炒過程中,水分緩慢蒸發,葉綠素與多酚類化合物慢慢的氧化,促使茶湯變成黃湯。

高溫烘炒:固定黃茶的品質的同時,在幹熱作用下,酯型兒茶素裂解成簡單兒茶素,促使茶湯醇和的形成。

2、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物質的變化 :由於黃茶的悶黃工藝,濕熱的作用下,蛋白質、多糖會水解成為氨基酸和單糖;在幹燥的熱作用下,糖類、氨基酸和多酚類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芳香類物質,相對含量會有所降低。

3、咖啡堿的變化:研究表明在黃茶加工過程中,咖啡堿含量減少幅度達21.96%,悶黃過程中減少幅度很小,這也是有利於黃茶品質形成。

4、微生物的變化 :殺青過程中,多酚酶和過氧化酶都已被滅活。經研究發現,在悶黃過程中,早期黴菌最先發展,為中後期酵母菌提供了“食糧”,同時也清除和抑制了細菌的發展。

前期的黑曲黴最先“發力”,數量是快速增長,導致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回升。由此可以清楚判斷是由於微生物提供的胞外酶而非茶葉的內含酶。

悶堆時間的延長,各種黴菌數量增多,尤其是酵母菌滋生,能夠分解大分子物質,像糖類物質和脂肪等,增加了茶湯的可溶性物質。

總結:黃茶講究的是:香氣清悅,醇厚鮮爽。

而整個制茶工藝中悶黃是一個關鍵的工序。

在這個過程中,奠定了黃茶的色、香、滋味特征。

色:葉綠素的氧化使葉面由綠轉黃綠帶有光澤;

香:高溫烘炒的過程中,在幹熱作用下,氨基酸受熱轉化為揮發性醛類,低沸點的芳香物質得以揮發,取而代之的是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糖在幹熱的作用下也會轉化為焦糖物質;部分青葉醇會發生異構轉為清香;

醇:多酚類物質的水解和氧化,減少了茶湯苦澀度,形成了黃茶的滋味醇和。

甜:多糖在悶黃濕熱作用下,分解為可溶性糖,增加茶湯的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