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白茶加工過程中各風味因子的變化及形成機理#茶學筆記

2024年2月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茶分享交流

#茶品鑒分享

白茶屬於微發酵茶,幹茶外披白毫如銀似雪,被人們形象的稱之為白茶。

民間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就是在長時間的陳放後,會轉化得滋味更加醇厚,轉化的物質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

按照采摘級別分為:全芽的白毫銀針、一芽一二葉的牡丹、一芽二三葉的貢眉和單葉片的壽眉。

一般情況下新茶以毫香、花果香,茶湯橙黃明亮,滋味清甜醇爽為佳;老茶多以棗香、藥香,茶湯紅褐明亮,滋味醇厚甘甜為佳。

白茶加工工藝 :鮮葉-萎凋-幹燥

看似工序不多,但工藝實則復雜,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萎凋,在萎凋中不炒不揉,最後自然或復合幹燥制成。

白茶加工過程各風味因子的變化 :

1、茶多酚:由於白茶的不炒不揉,酶與多酚類物質未能充分接觸,不像其他品類的茶無法進行充足酶促反應。

在萎凋過程中,前期由於水分的散失,葉細胞的內含濃度發生了變化,細胞液酸性增強,PH值降到5.1-6.0,這時會激發了酶的活性,包括多酚氧化酶和一些水解酶如淀粉酶、糖苷酶、蛋白酶、原果膠酶等。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使得兒茶素得到部分氧化,減少了茶湯的苦澀感,從而滋味變得醇和。

另外葉綠素由於多酚類物質的緩慢氧化產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使得白茶的顏色逐漸變得灰綠色。

2、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物質的變化:

萎凋過程中,初期由於蛋白質的水解成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中後期,鄰醌與氨基酸作用會生成醛,產生芳香物質;後期鄰醌形成被抑制,氨基酸數量有所積累。有助於增加茶湯鮮爽度,同時也為幹燥過程中產生的香氣物質提供了保證。

在萎凋過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單糖和雙糖;果膠也在果膠酶的作用下分解為甲醇和半乳糖。在整個過程中,糖的積累有助於白茶滋味和幹燥過程中的香氣形成。

3、咖啡堿的變化 :

在萎凋過程中,咖啡堿的數量 變化不大,但在幹燥過程中,部分也會升華,總量有所減少。

總結:高品質白茶講究的是毫香、或花果香顯,滋味鮮爽、微甜。色澤要求灰綠但不顯紅。

雖然工序簡單,但工藝照樣復雜。

白茶在萎凋過程中,實踐證明最適宜的溫度在20-30℃,相對濕度60-80%。

如果溫度過高,葉綠素會大量破壞,多酚氧化酶催化多酚類物質強烈氧化,白茶色澤容易 變得紅暗;而當溫度過低時,葉綠素轉化不充分,多酚類氧化產物不多,白茶色澤容易青綠。

除了上述的溫、濕度適宜的條件外,萎凋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白茶的品質。過長,主要成分消耗太多,滋味會寡淡;過短,氧化不充分,多酚類物質太多,苦澀味重。

而幹燥過程會提升白茶的香氣,增進白茶滋味的重要階段。在高溫的作用下,一些低沸點的醛醇類物質會發生異構和揮發,形成清香的芳香物質;同時氨基酸與茶多酚的相互作用也會形成新的香氣物質;糖與氨基酸產生焦糖化作用,同樣使香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