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鄉:記憶中的老傢手工美食

2024年2月5日 28点热度 0人点赞

故鄉味道

文|村華

人懷念故鄉的方式有很多種,流口水是其中的一種。“一想起傢鄉的美食就流口水”,許多人都喜歡這麼說。可見,故鄉不隻在心裡,也在口水裡。

進入臘月,老傢的農閑就真正開始了。這時候人們還是忙,忙什麼?多半是忙吃的。一年中,臘月氣溫最低,不必擔心食物變質,因此是制作美食的最好時節。這些美食大多是純手工制作,食材都是自給自足,純天然,無污染,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傳統美食,是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隻要吃上一口,味覺便會精準識別故鄉的方向,瞬間將你帶回往日時光。

豆絲

豆絲在成為豆絲之前,叫豆絲粑;豆絲粑被切成絲,便叫豆絲。無論是粑,還是絲,都別有一番滋味上舌頭。

豆絲粑的制作工藝並不復雜,但費力。首先,把米和綠豆提到河邊洗凈,然後混放在水桶裡浸泡一天一夜。接著,把泡好的米豆用石磨磨成漿。最後,把鐵鍋燒熱,用稻草把蘸上香油塗抹在鍋內,然後舀一碗米豆漿澆入其中,再用蚌殼抹均勻,直至煎成圓圓的大薄餅。老傢話將這一過程稱為“㧺(tà)豆絲”。

新鮮出爐的豆絲粑

㧺豆絲通常是在晚上進行。小時候,每到㧺豆絲的日子,傢裡便充滿了過節般的氣氛。這一天,貪玩的孩子會早早回傢;鬧了點別扭的父親母親會握手言和。天一擦黑,父親便坐到柴火欄邊,塞柴生火;母親則站在鍋臺邊㧺豆絲。頭幾鍋豆絲粑,會被一傢人分而食之。一種豆絲粑大致有三種吃法:直接卷起來吃;撒上糖再卷著吃;塗抹一層辣椒醬再卷著吃。不管哪種吃法,味道都不同凡響。吃飽之後,母親會吩咐孩子們送一些去給親友們品嘗。

㧺豆絲的工作量較大,兩桶米豆漿基本上要從晚飯時間㧺到半夜過後。到了早上,父親和母親便把㧺好的豆絲粑一塊塊卷好,用菜刀切成絲,然後攤在粉篬(qiāng)或竹席上,拿到太陽下曬。

曬幹的豆絲

曬幹了的豆絲將儲存起來,用於日後“打牙祭”。煮豆絲和煮面條的方法相似。不過,必需搭配肉和青菜才能充分顯示豆絲的優越性。尤其是開春時節,嫩嫩的菜苔、新醃制出來的臘肉,與豆絲合起來煮,堪稱絕配。如果再添加一條春天的青蒜,那個鮮香味,吃過一次,便可讓人回味整個季節。

紅芋圓子

初冬是收獲紅芋的日子。紅芋有很多種叫法,如,紅薯、山芋、番薯、地瓜、白薯、紅苕等,加起來有十多個名字。安徽人習慣於叫紅芋。紅芋的吃法也有很多種,如烤紅芋、蒸紅芋餅、煮紅芋粥、煎紅芋渣粑、炒紅芋角等。但最能代表傢鄉特色的,是紅芋圓子。

紅芋收回傢後,父親母親通常將它們儲存在柴火欄的稻殼中。待空閑時,從中拿出一部分紅芋,洗凈、切餅、曬幹,然後磨成粉。有了紅芋粉,就能做紅芋圓子了。

香糯可口的紅芋圓子

所謂紅芋圓子,簡單來說,就是用豬肉燉紅芋粉塊。做這道菜,堪稱技術活。難度主要在於把粉做成塊狀或者圓球狀,初學做這道菜的人,要麼會把粉做得散碎不成形,要麼雖然做成了形,但是粉塊中間卻夾著生粉。所以,還是母親做的紅芋圓子,形狀最完美,味道最純正。

紅芋粉是白色的,做成紅芋圓子後是半透明的褐色,其色澤亮麗,香味四溢,具有扣人味蕾的魔力。紅芋圓子入口柔滑,嚼起來香味綿長,叫人舍不得輕易吞下,即便吞下了肚,依然會唇齒留香,美味在舌尖上久久徘徊,不願離去。難怪它會成為徽菜的經典。紅芋圓子味道雖好,但愛美人士要慎吃,否則吃上一口,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最後身材不保。

糖粑

許多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常常提到炒米和炒蘆谷(即爆米花),卻很少有人借此延伸一下思維,聯想到炒米的糖兄弟——糖粑。

小時候,每到年關,來自新壩三門樓的一位舅爹就會來到漳湖,住進我的(dì)奶傢。這位舅爹是的奶娘傢那邊的堂兄弟,由於擅長釀造麥芽糖漿,臨近春節時就會應邀過來幫親友們做糖粑。

麥芽糖漿

我親眼見過舅爹熬糖漿做糖粑,感覺程序好復雜。特別是用大鐵鍋熬糖漿的過程,要經過液化、糖化、過濾、濃縮等一系列瑣碎工序。糖漿釀好之後,便澆入大木盆(或木框)內的炒米中;接著攪拌均勻;待冷卻後,再在木盆上覆蓋一層佈,用板凳背將下面的米糖拍結實;最後,掀開佈,拿刀將盆裡的米糖切成小塊。糖粑就這麼做成了。如果將炒米換成炒花生、炒芝麻,用同樣的工序,便能制作出花生糖、芝麻糖。

剛切出來的糖粑

糖粑吃起來既脆又甜且香,是過年時必備的零食和贈送親友的佳品。過去,客人來拜年,吃飽喝足之後,主人都要往客人隨身帶來的包裡裝很多種“接子”(回禮),其中糖粑是必不可少的。由於糖粑制作工藝太繁瑣,如今老傢幾乎沒人自制了,基本上都由食品廠代勞。但企業化的糖粑吃起來,總也體會不到手工時代的味道。

紅芋角

紅芋角是紅芋圓子的親兄弟,都是紅芋衍生出來的,但兩者的長相卻是天壤之別。

相對糖粑來說,紅芋角的做法非常簡單。首先是把紅芋們用水煮熟,待冷卻後去皮;接著搗爛;然後均勻地糊到洗凈的門板上,拿到太陽下曬;曬幹後,切成塊(也可以切成丁)。紅芋角(或紅芋丁)就麼做出來了。

紅芋角與紅芋丁

紅芋角要經過烘焙或爆炒,才好吃。炒出來的紅芋角,嘎嘣脆,牙齒輕輕一咬,便在嘴裡四分五裂開來。經過細嚼慢咽,其中的香甜味就會得到充分釋放,直抵心肺。

紅芋角與糖粑一樣,在我小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年貨。在今天,則是必然可少的食物,恐怕隻有懷舊的人才會偶爾想起。

湯粑

糯米粉做成的粑叫糍粑,但由於老傢人習慣於將糍粑放在水裡煮,所以也稱為湯粑。

老傢人做湯粑粉,仍然離不開一個“曬”字。將糯米加適量水磨成米漿,待米漿凝固後,便掰成小塊一顆顆擺放在粉篬內,然後拿到太陽下曬。曬幹後,便儲存起來,留待日後生產生活中食用。

湯粑的經典吃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湯煮。做法是,將抖勻的糯米粉搓成湯圓大小,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後帶湯盛入碗中,加糖。

香煎i糍粑

二是,香煎。做法是,將糯米粉搓成團後壓扁,放在油鍋裡煎,待兩面煎至金黃,便盛入盤中,撒上白糖。

兩種吃法,風味各異。我偏愛於第二種吃法,入口綿柔,甘爽彈牙。吃下幾塊,不僅舌尖舒服,身子也暖和起來。

蝦子㸆蘿卜

冬天是蘿卜成熟的季節,也是收獲魚蝦的季節。臘月裡,抽蕩是生產隊裡的一件大事。蕩,淺水湖也,也可稱之為塘,裡面養有大量魚蝦。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兩個用於養魚的水塘。臨近春節時,用水車或水泵將塘裡的水抽幹,不僅能收獲魚蝦,還能挖出淤泥中的蓮藕。

魚蝦分到各傢各戶之後,美味的河鮮就開始“泛濫”。燉魚頭、煮魚雜、打魚肉火鍋,各種吃法五花八門,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蝦子㸆(kào)蘿卜。

難得一見的小圓蘿卜

蝦子㸆蘿卜對食材很講究:蘿卜必須是小圓蘿卜;蝦子必須是小河蝦(無蝦,可用野生小鯽魚替代);必須放辣椒,辣椒最好是醃制過的紅辣椒;做湯的水,最好是直接從河中取來的水。做這道菜,程序簡單,就是將小蝦與切好的蘿卜混在鍋裡用水煮。當然,適量的生薑、辣椒等配料是必不可少的。大火將湯燒開後,改成微火慢㸆一二十分鐘,待鍋裡的湯汁變少、變濃,再撒入切好的青蔥或青蒜,蝦子㸆蘿卜就可以出鍋了。

小河蝦㸆蘿卜

蝦子㸆蘿卜這道菜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與倫比的鮮。鮮裡還藏著清甜,甜裡還包含著香辣。不得不說,小魚小蝦與小蘿卜是前世修來的好搭檔。小魚小蝦,提升了蘿卜的層次;而蘿卜,使得小魚小蝦不再是人們眼中的雞肋。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有的人可能不解其意。但是如果吃過蝦子㸆蘿卜這道美食,無需任何解釋,他就能瞬間明白“冬吃蘿卜”的含義。

結語

傢鄉的美食還有很多種,無法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同鄉可留言補充)。這些傳統食物,是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集體智慧的結晶。從前,為了制作這些美食,老輩的父老鄉親幾乎什麼農作物都會種一些,比如,紅芋、蘿卜、花生、瓜子、黃豆、綠豆、高粱、小麥、蕎麥、芝麻、粳米、糯米等。此外還必須養魚、養禽畜,並且都是用天然食物喂養。那時候,土壤和水質極好,雖然五谷雜糧產量不高,傢禽傢畜也生長緩慢,但口感一流。到了冬天,它們便以食材的形式,進入傳統美食之中,引誘著人的口水。直到今天,傢鄉美食依然在我的記憶裡,飄蕩著氤氳的熱氣和誘人的香味。

豆腐制作工藝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