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敢於跨越消化領域腫瘤高峰丨2024新年特別策劃·消化道腫瘤⑯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面對消化道腫瘤這樣的挑戰,我們不會屈服。我們將用科學的力量,以無畏的精神,探索戰勝疾病的方法。因為,我們知道,無論黑暗多麼深邃,黎明的曙光總會如期而至。讓我們攜手並肩,以不屈的意志和無盡的希望,照亮抗擊消化道腫瘤的道路,共同迎接生命的嶄新篇章。

客觀緩解率達76.6%!肝癌治療獲得新突破

3月22日,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程樹群教授團隊和放療科孟巖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放療聯合靶免三聯治療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醫學前沿》雜志。

該研究針對中晚期肝癌靶免治療反應率不高的難點,通過靶免聯合放療三聯治療新策略,使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從30%提高到76.6%,疾病控制率達到96.7%。

程樹群 教授

程樹群教授指出,前期團隊的研究成果就已發現放療可明顯提升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患者療效,其研究結果表明:術前新輔助放療比直接手術的患者,2年總體生存率提高近3倍;進一步研究還發現,放療對癌栓比原發灶更加敏感,這給靶免聯合放療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線索。

二零“T A”提升肝癌患者RFS

4月17日,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首次報告了IMbrave050研究中期分析結果,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T A”療法)對比主動監測,可降低根治性治療後高復發風險人群的復發和死亡風險28%,引發轟動。

沈鋒 教授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沈鋒教授指出,目前已有多種治療方案可預防肝癌復發,免疫聯合治療的探索前景廣闊。IMbrave050采用“T A”方案可降低術後復發率,且具有循證醫學高級別證據支持。

篩選胃癌免疫治療獲益人群

5月5日,浙江省腫瘤醫院程向東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外科雜志上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研究提出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胃癌新輔助化療療效預測方法。基於門靜脈期CT 圖像和臨床病理學特征的深度學習影像臨床模型(DLCS),集成多模態特征信息以預測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

程向東 教授

程向東教授介紹,為打破真實臨床不平衡數據帶來的模型預測偏差,該模型利用基於圖像的最新采樣方法來生成少樣本圖像,以快速高效平衡數據集。另外,該模型融入通道間註意力機制,強化重要特征通道,提升模型預測準確率,在多個驗證集上得以評估,進一步證實人工智能可行性。

北京協和醫院發現肝癌預後新指標

8月18日,北京協和醫院楊華瑜教授團隊發佈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肝細胞癌腫瘤內微生物組顯著不同於癌旁組織,不同患者之間、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灶之間均存在明顯異質性。研究提示,肝臟腫瘤內微生物群的特征可以預測患者的預後。結果表明,肝癌內微生物組很可能是獨立於傳統臨床及病理特征之外的一種潛在的預後標記物,是患者術後生存的獨立預後因素

毛一雷 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毛一雷教授指出,該研究為闡明腫瘤內微生物、腫瘤微環境和癌癥細胞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潛在的臨床轉化、預後判斷提供了極具有價值的見解。

晚期肝癌肝動脈灌註化療更具成本效益 適宜廣泛推廣

10月25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趙明教授團隊在《國際外科雜志》在線發表“FOHAIC-1研究的事後分析”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該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證實基於介入技術的肝動脈灌註奧沙利鉑 氟尿嘧啶方案(HAIC-FO)較索拉非尼治療晚期高危肝癌具有成本效用,適合在我國推廣,更好地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科學證據。

趙明 教授

趙明教授指出,該研究填補了我國晚期肝癌肝動脈灌註化療在衛生經濟學和預後評分系統領域的空白,為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依據。

全球首個ADC藥物對晚期胃癌控制率達70%

11月8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攜團隊成果亮相美國腫瘤學年會,發佈全球首個抗Claudin 18.2抗體偶聯藥物(CMG901)治療晚期Claudin 18.2陽性胃癌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Ⅰ期臨床研究最新結果。結果顯示,89例可評估的Claudin 18.2陽性胃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在三個劑量組的確認的客觀緩解率為33%。其中,2.2mg/kg劑量組確認的客觀緩解率為42%,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4.8個月,中位總生存期尚未達到。

徐瑞華 教授

徐瑞華教授表示,CMG901在晚期Claudin 18.2陽性胃癌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所有亞組均觀察到臨床益處,並且安全性是可控的,未來非常有可能為這部分胃癌患者人群提供更佳的治療方案。

江蘇省打造綜合腫瘤一體化診療典范

“讓南京乃至周邊的腫瘤患者能享受到腫瘤多學科、規范化全程管理的優質醫療服務,也為未來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並建立國傢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國際先進的綜合腫瘤中心建設提供典范。”在12月22日南京天印山醫院暨中國藥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啟用儀式上,首任院長秦叔逵教授指出,努力建設創新型、智慧型的現代化高端醫療機構,兼具大學附屬醫院和教學基地、國傢抗腫瘤新藥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

秦叔逵 教授

秦院長指出,參照國傢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國際先進的綜合腫瘤中心的標準進行建築設計和施工建設,環境優美、設施先進、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將立足南京、輻射周邊,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集臨床診療、醫學教育與科技創新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水平醫院。

化療 免疫是晚期膽道腫瘤一線新標準

12月6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正剛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發表了一項KEYNOTE-966 Ⅲ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GC)化療方案對比安慰劑聯合GC方案一線治療晚期或不可切除膽道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與吉西他濱和順鉑相比,帕博利珠單抗對總生存期的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而且沒有出現任何新的安全信號。

任正剛 教授

任正剛教授指出,晚期膽道癌的標準治療方法是吉西他濱聯合順鉑化療,該治療方案已有十餘年之久。該研究證實,對於既往未治療的轉移性或不可切除的膽道癌患者來說,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可能是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首次繪制肝癌轉移時空多組學演化圖譜

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等多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刻畫了肝癌轉移的時空演進全景圖譜,揭示了肝癌轉移的復雜進化軌跡和克隆選擇機制,為研發肝癌轉移預測的新標志物和治療新靶點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樊嘉 院士

樊院士指出,目前肝癌轉移腫瘤的基因突變和分子表達全景圖譜仍極度缺乏,肝癌在轉移過程中的克隆選擇等演化規律尚不清晰,導致肝癌轉移病灶的臨床診療仍然缺乏足夠的理論指導。

沈琳作為消化專傢受邀《自然醫學》撰文

12月12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受邀在醫學期刊《自然醫學》雜志以“中國腫瘤研究與診治現狀”為題發文,探討中國腫瘤診治領域的研究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研究概述了腫瘤篩查策略、多學科綜合治療等多個方面。

沈琳 教授

沈琳教授指出,中國新藥研發逐漸從“me too,me better”向“first-in-class”轉變,註重創新性靶點的研發。此外,中國建立自主研發的雙抗、靶點偶聯藥物合成平臺,使得大量雙抗、雙抗ADC、雙配體ADC等藥物進入臨床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