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在威海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

2024年2月5日 31点热度 0人点赞

經過術後13天的康復,1月26日,在威海市中心醫院植入“人工心臟”的王先生(化名)順利出院,他體內那顆隻有雞蛋大小的“人工心臟”,將代替原有心臟運轉,繼續為生命續航。

1月12日,在威海市中心醫院黨委的領導下,通過多學科協作,一顆 “人工心臟”固定在了王先生的左心室心尖上,這是威海市中心醫院獨立開展的威海地區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標志著市中心醫院在終末期心衰治療領域邁上新高度,躋身國內擁有人工心臟植入手術能力的先進醫院行列。

人工心臟帶來生命希望

作為威海地區第一位在“傢門口”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今年50多歲的王先生感嘆“在適宜的時間找到了對的人、選擇了最佳的治療方法”。

早在2020年4月中旬,王先生就曾因胸悶、憋氣等癥狀到威海市中心醫院就診。之後曾到外地醫院咨詢,醫生建議進行心臟移植,但心臟供體需要時間等待,術後還要吃抗排異藥物。2024年1月,王先生發作性胸痛、乏力癥狀加重,診斷為終末期心力衰竭,考慮擴張性心肌病。

(第一次術前碰頭會)

長時間以來,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出現惡性心律失常,隨時有猝死風險。情況緊急,威海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超聲科、手術室等科室通過多學科會診,決定為患者實施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人工心臟”移植手術是將整個心臟替換嗎?事實並非如此。“人工心臟”是一種可代替心臟做功的機械設備,核心組件包括血泵、控制器、流入管和流出管,其正式稱謂是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手術時,醫生並不需要像心臟移植那樣將整個心臟取出來,隻需將器械的核心——一個拳頭大小的離心泵放到患者心臟的下方腹腔中。

在藥物治療和常規手術治療基本無效、心臟供體緊缺或心臟移植手術禁忌的情況下,人工心臟為難治性終末期心衰患者增加了一種新的選擇。通過“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更多的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回歸正常生活,是醫學領域科技創新在治療疑難危重心臟疾病方面的重大進步。

多學科協作完成手術

在征得患者及傢屬同意後,威海市中心醫院多學科專傢團隊,匯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人工心國傢級工程師等團隊的頂級資源和技術支持,對手術安全性進行了深度論證,對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及並發癥進行了充分探討,並提前制定了多項處理預案,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二次術前碰頭會)

1月12日上午8點20分,在威海市中心醫院手術室的聚光燈下,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正式開始。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超聲科等醫護團隊嚴陣以待,各司其職,為挽救患者生命奮力一搏。

開胸並建立體外循環後,威海市中心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劉高利熟練地找到患者衰竭的心臟,在左心室心尖打孔並清除左心室血栓後,植入左心室輔助系統入血管裝置然後固定,這時主角登場——一顆雞蛋大小的血液泵在專傢們的妙手之下,與原心臟縫合在一起,出入血管對接,然後被輕輕放入王先生的心包腔。

啟動左心室輔助系統後,醫生根據經食道超聲評估結果調整參數,10點50分,體外循環機關停,王先生衰竭的左心室就被“人工心臟”代替,開始成為向全身泵血的動力源。14時20分,手術正式結束,麻醉解除,患者被送往重癥醫學科繼續觀察。

“整個過程醫護團隊、麻醉師、體外循環師、人工心臟工程師配合得很好,手術很成功。”走下手術臺,劉高利表示手術過程比較順利,患者已經安穩度過了手術關。

在手術期間,因為患者心臟功能很差,因此對麻醉的過程要求極高,既需要實現精確的藥物控制,讓心臟處於達到手術要求的狀態,還要求體外循環在人工心臟和患者自己心臟間搭建一個穩定的狀態,這都需要非常精確的操控。

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科主任榮偉一直在手術室內嚴陣以待。“在心臟復跳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調整體外循環機的參數,直至撤除。”榮偉說,這期間也有很大的風險,因為患者左心室功能差,左心有了輔助後,射血量明顯增多,但此時的右心已經適應了原來少的每搏輸出量,手術後心臟復跳反而不適應,有出現右心衰竭的可能。最終在麻醉醫生如履薄冰地精準調整下,患者心臟安穩復跳。

“當天清晨6點,在麻醉師準備麻醉藥物並組裝體外循環機的同時,我們手術室也開始準備手術臺上需要的用品,配合醫生進行左心輔助裝置的安裝和調試工作,做好術前準備。”手術室護士長王愛玉介紹。

術中,超聲科副主任醫師陳秀曉通過經食道超聲,準確監測心腔的充盈和排空、瓣膜啟閉狀態、心臟血流動力學狀況等,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術後“闖關”順利出院

度過了手術這一關,大傢懸著的心並沒有完全放下,因為隻有抗凝、感染控制好,患者在人工心臟的輔助下才能慢慢恢復。

手術結束後,王先生被立即送往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24小時密切監測患者的循環、呼吸和神經系統各項指標,隨時調整血容量、維護心臟功能,進行抗凝、抗感染治療等,保證患者能與體內的人工心臟“和諧共處”。

“經歷了心臟衰竭守護、體外循環、全身麻醉的創傷後,患者來到重癥監護室時,非常脆弱,呼吸、循環不穩定,我們按照預案上了呼吸機、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等,進行容量管理,穩定患者狀態。”重癥醫學科主任楊芳介紹,安排專門的醫護人員24小時隨時監測患者情況,不斷進行調整。

1月14日,患者情況穩定,神志清楚,呼吸機也撤掉了。此後,患者逐漸能夠坐起來、下床、簡單步行,可以自己進食,肢體動作逐漸協調。

“這期間,我們時刻關註著患者的抗凝效果和感染指標。”楊芳表示,因為人工心臟是異體的裝置,需要抗凝,預防血栓形成,但抗凝要適度,否則可能發生危及生命的出血。同時,人工心臟有電纜接到體外,容易繼發感染,因此團隊對裝置的放置、電纜的輸出和接口進行了嚴密的維護。“患者沒有發生任何並發癥,各種指標都已經達到了進入普通病房的標準,我們要交棒了。”楊芳說。

接過接力棒的是威海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的醫護團隊。“患者轉入心血管內科主要是進行康復鍛煉,我們鼓勵他進行床邊活動,逐步恢復日常生活。另外,抗凝、利尿的藥物也在遵醫囑服用。”威海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臟電生理科主任鄭文慶表示,術後患者的心臟泵血功能已經改善,後期好好遵醫囑,配合吃藥和定期復查,他將能回歸正常生活。

今後,患者出行會背上一個“小書包”,裡面裝著6塊電池,每次2塊輪流使用,每塊可以持續使用4至5小時,居傢休息時可以通過AC/DC適配器使用交流電供應運轉。出院後,王先生還需要到醫院復診,醫生通過外置儀器為他調整人工心臟的相關參數。

近年來,威海市中心醫院持續夯實黨的建設,全面提升黨建引領業務發展水平,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黨建賦能學科體系建設,著眼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找準黨建與業務的契合點上不斷發力,努力實現齊抓互融,同頻共振,註重發揮黨支部、黨員的帶頭示范作用,激發各自專業技術優勢動能,匯聚強學科優服務促發展的強大合力,不斷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改善群眾就醫體驗,區域“紅色醫院”特色品牌日益彰顯。(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