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白天隻想“躺平”,醫生證清白:非懶也,真是病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半年來總想睡覺的小妍,原來是病了。昨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診斷其為“發作性睡病”。

14歲的小妍(化名)正讀初二,一向勤奮好學的她半年前開始在課堂上打瞌睡。起初隻是上午第一節課犯困,後發展至白天近半的時間都在打瞌睡,晚上睡再足也不行,成績自然受到影響。

小妍媽媽張女士感覺女兒應該不是懶惰不想學,以為是青春期長身體睡不夠。寒假放假在傢,小妍也是時時犯困,白天總想睡覺。張女士想趁著寒假先搞清楚睡眠增多的原因,帶著小研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咨詢。

睡眠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梅俊華詳細問診,小妍反饋之前有多次和同學玩耍時出現雙下肢發軟無力、下蹲的情況,尤其是哈哈大笑的時候,初步判斷符合發作性睡病中“猝倒”表現。

經夜間多導睡眠監測、多次睡眠潛伏期時間試驗以及血HLA分型、腦脊液下丘腦分泌素測定等檢查,小妍最終確診為“發作性睡病”,目前正接受包括藥物在內的綜合性治療。

武漢市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多導睡眠監測現場 通訊員王婧供圖

“青少年白天睡眠增多,或不隻是孩子貪睡或者懶惰導致的。”梅俊華提醒,需要到醫院進行專科檢查予以鑒別,排除各種睡眠疾患如睡眠不足或睡眠剝奪、睡眠呼吸疾患等,心理疾病如情緒抑鬱等。

發作性睡病作為睡眠疾患的一種,除了表現為日間過度嗜睡,還包括猝倒發作和夜間睡眠障礙等癥狀,如強烈情感刺激如發怒、大笑時出現發作性肢體發軟無力甚至猝倒;睡眠中醒來時發生的一過性全身不能活動或不能講話,俗稱“鬼壓床”;夜間睡眠多夢,夜間肢體活動頻繁,可能伴有說夢話、大喊大叫、肢體揮舞等異常動作行為等。

梅俊華表示,發作性睡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但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第一個高峰發病年齡為 8~15 歲, 第二個高峰發病年齡為 36~40 歲,大多數患者在 15 歲之前發病。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正是生長發育、學習知識和接觸社會的重要階段,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和社會功能。

關於該病的治療,首先要註意保持有規律的、充足的夜間睡眠,白天有計劃的安排小睡,特別是午睡。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精神興奮劑治療日間嗜睡、抗抑鬱劑改善猝倒癥狀、鎮靜催眠藥治療夜間睡眠障礙。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發作性睡病在發病數年後,部分患者癥狀有緩解趨勢。

記者 :文秀

通訊員:譙玲玲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