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懂年輕人!“中國童裝之都”的夜市火了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潮新聞 記者 徐坊

振興夜市火了!

這裡原本是“中國童裝之都”吳興區織裡鎮振興片區的一個停車場,現在每晚6點一到,就會開啟“變身模式”。

振興夜市

一輛輛滿載著各種食材、炊具的三輪車有序排隊進場。琳瑯滿目的各色小吃,讓人忍不住咽口水。開張僅一個月,人流量就超過了50萬人次。

穿行在一個個煙火氣十足的攤位間,記者發現,這裡不少的攤主很年輕,攤位的畫風也很新潮。

前段時間,“護士下班擺地攤兩周賺1萬5”“95後夜市夫妻檔算起收入笑了”等與年輕人擺地攤的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熱搜。隨著眾多“95後”“00後”的加入,振興夜市也有不一樣的風景。

年輕人花樣練攤帶旺煙火氣

華燈初上,振興夜市燈火璀璨。老北京爆肚、雜糧煎餅、冰糖燉梨、鐵板魷魚等美食攤位依次排開,鍋鏟的碰撞聲、燒烤的滋滋聲相互交織,音樂聲、歡笑聲此起彼伏,閃爍的霓虹燈和著空氣中的食物香味,吸引著同樣年輕的顧客穿梭其間。

“罐罐烤奶”攤主張子衿

一傢印有“罐罐烤奶”幾個大字的攤位前,幾個小女生一邊等待著烤奶,一邊和攤主聊著天。

記者湊近看,頭戴彩色毛線帽、穿著毛茸茸外套的小姑娘,正往幾個造型古樸的陶罐裡倒入牛奶。隨著烤奶在罐子裡咕嘟咕嘟不斷翻滾,她又按照口味從前面的木盒或者簸箕裡取出玫瑰、茉莉、紅棗、菊花等原料加入。

這位出生於1999年的小姑娘名叫張子衿,來自雲南昭通。烤奶是她老傢的特色美食,與此同時,蘆葦、串燈、手繪價格單等DIY設計也非常吸睛,讓這個熱氣騰騰的烤奶攤成了夜市裡獨有的浪漫一角。

費鴻偉的“澆汁土豆泥”攤位雖然藏在了夜市的角落裡,但掩不住它的高人氣。滿是土豆元素的餐車前,顧客絡繹不絕。這位2000年出生的男孩有點靦腆,但說起自傢的“產品”自信滿滿:“這土豆泥是我用破壁機打的,特別細膩。澆上我自己調的‘靈魂醬汁’,保證你喜歡。”

夜市上很受歡迎的“澆汁土豆泥”攤和“脆皮烤腸”攤

緊挨著費鴻偉攤位的,就是葉城璇的“脆皮烤腸攤”。2004年出生的葉城璇是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一學生。放假回到織裡的第二天,她就帶著新入手的烤腸機和自己的秘制醬料,勇闖“擺攤圈”。

記者走了一圈發現,一眾攤位中的“顯眼包”,似乎有著一套相對成熟的方法論,比如名字要文藝、招牌要精致、場景要有氛圍感。

1990年出生的湯因章在夜市經營著一個“老北京爆肚”攤位,相較其他幾個攤主稍稍年長些,但是要論攤位的氛圍感,可一點都不含糊。紅色的霓虹燈牌,配上紅色的頂棚,以及“想你的風吹到了織裡”等文案,讓小小三輪車在一溜“小吃長龍”中也非常醒目。湯因章說,這些都是他自己設計的,他還用老婆的小名作為店招,給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爆肚,又增添了一分暖意。

穿制服的年輕人“添柴加火”

看著熱氣氤氳中一張張忙碌的年輕面孔,不禁讓人好奇:小小夜市,何以能吸引這麼多年輕人?

“放假了閑著也是閑著,這裡免費入駐,正好來賺點零花錢。”瘦小的葉城璇裹著羽絨服,凍得鼻頭通紅。看到有客人光顧,她馬上將吃了一半的面放在烤腸機的一頭。每天100元左右的收入,也讓她直呼有成就感。

“這裡人氣旺,而且不收攤位費,是個很好的練手平臺。”費鴻偉新一年的目標是開傢水果店,但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驗不足。這一個月的擺攤經歷,他積累了不少銷售經驗。

“在這裡擺攤啊,很安心,也很暖心。”“老三魷魚”攤主於金龍說,到夜市擺攤就是為了增加收入、減輕負擔。他去年初來到織裡一傢廣告傳媒公司工作,很快在這裡買房定居。生活壓力變大,他就想著弄點副業做做,擺攤相對容易上手。

湯因章的“老北京爆肚”攤

“於師傅,今天生意怎麼樣?”說話間,一名穿著制服的年輕人來到於金龍的攤位上。“今天還不錯哎,你吃飯了沒?”看到來人,於金龍一邊熱情回答,一邊嫻熟地拿出了進貨單子。

這位穿制服的年輕人是吳興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織裡分局振興分隊的機動隊長秦偉。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月前,於金龍剛剛和秦偉吵過一架。

去年9月,“老三魷魚”攤首次出攤。當時沒有固定的攤位,於金龍每天遊走在織裡鎮的各個街區、小區。

去年11月的一天,於金龍因為占道經營被執法人員“逮”住了,罰款500元。罰他錢的正是秦偉,三輪車還被扣了一個星期。這讓於金龍好不服氣。

讓他意外的是,被罰完錢沒多久,他又接到了秦偉的電話,邀請他免費入駐振興夜市。

轉變就發生在入駐振興夜市後的這個月。

每天傍晚6點,是攤位的進場時間。最多的時候有100多輛三輪車,為了爭個好位置,難免出現你爭我搶的情況。為了讓三輪車有序進場,吳興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織裡分局的隊員每天早早來到現場,有時晚飯都來不及吃,就投入到秩序疏導工作中。

夜市每天營業到凌晨一點多,不管多晚,隊員們都一直陪著大傢。道路有坑窪、路燈不亮、上廁所不方便……攤主們擺攤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隊員們都盡力幫助解決。“有段時間,網上出現一些聲音,說吃了夜市上的東西拉肚子了。從那以後,隊員們每天都會來看我們的進貨單子。雖然麻煩了點,但食物質量保證了,來的人更多了。”於金龍說。

振興夜市

隊員的辛苦大傢看在眼裡,更讓大傢感動的是,這些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執法隊員,為了提升夜市的人氣,特地申請經費,在夜市周邊安裝了許多不同造型的燈飾,讓這裡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點。

“以前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他們,現在最感謝的也是他們。”於金龍感慨道。

溫暖的小鎮留下更多年輕人

“我的傢鄉在變美,歡迎大傢來織裡打卡。”剛放假回到織裡的大學生小吳,特地將高中同學聚會放在了振興夜市,他還將剛剛拍的夜市照片發到朋友圈。

小吳傢就在康泰路附近,這幾年,康泰路馬路市場的噪音、油煙、交通擁堵和垃圾亂扔等問題,他記憶猶新。和很多居民一樣,他的父母也曾打過“12345”政府陽光熱線投訴。

“流動攤販一直是織裡鎮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記者從織裡鎮振興片區工作組了解到,此前,關於流動攤販擾民的投訴不斷。

吳興區織裡鎮是“中國童裝之都”,全國三分之二的童裝產自這裡。產業的壯大,吸引了45萬名新老織裡人在這裡生活,其中外來人口就有35萬,這也給當地的城市治理帶來挑戰。

織裡鎮區

就拿振興片區來說,這裡是織裡的老城區,也是當地有名的童裝街區之一,目前集聚了3000多傢童裝生產企業。工人一日三餐不固定,有時活多顧不上吃晚飯,就會到街邊攤位買點小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個熱鬧的馬路市場。

“流動攤點雖方便市民,但帶來的道路交通擁堵、影響城市環境,是城市治理中的‘頑疾’。”多年的“遊擊戰”,也讓當地政府看到,每一個攤販背後都是一個傢庭,一味地“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也有悖市民的實際需求。

一直以來,織裡鎮在基層社會治理上大膽闖、大膽試、大膽改。這次也不例外。

當地成立了專門的調研組,大范圍走訪馬路市場,排摸掌握攤主的信息及反饋意見,並針對“馬路市場”的管理難點,開展多場民情懇談會,探討破解之法。

“原吳興區人民醫院的停車場要改建成一個夜市,流動攤主可以免費入駐。”去年12月,這個消息在流動攤販間流傳開來。

吳興區人民醫院舊址是織裡老城區的中心地帶,位置非常好,政府真的舍得把這裡改成夜市?很多攤主將信將疑地找到執法隊員打聽。沒有成本的進駐,讓很多攤販心動了,但有人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生意不好我們立刻走人。”

一個月下來,來振興夜市擺攤的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集聚了100多輛餐車,小小院子裡擺得滿滿當當。但是即使人多攤位多,這裡依舊秩序井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