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次感染都在破壞「黏膜」,做到4點增強愈合力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入冬以來,多種病原體流行,不少人咽痛難忍、咳痰不斷,呼吸道仿佛經歷過一場槍林彈雨,處處“斷壁殘垣”。

實際上,無論是否感染,都要註意保護呼吸道黏膜,如果其反復遭受損傷且來不及修復,感染就可能接踵而至。

黏膜是人體實現免疫功能的主力軍,不隻存在於呼吸道,全身都有它的蹤影。

黏膜就像一道城墻,表面佈滿纖毛和黏液,起到“哨兵”的作用。

一旦微生物或有毒物質試圖入侵,首先會受到城墻的阻隔,並被“哨兵”吞滅。

如果黏膜系統受損,城墻出現漏洞,免疫功能就會大打折扣。

哪些因素在悄悄傷害黏膜?《生命時報》邀請專傢解讀,教你護好這道免疫屏障。

受訪專傢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程艷麗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王亞麗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任琳賢

本文編輯 | 徐文婷

黏膜築起第一道免疫防線

“黏膜免疫”乍一聽感覺陌生,但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資料記載,公元900年左右,我國預防天花的方法被很多國傢借鑒,其本質就是黏膜免疫——將結痂的膿皰磨碎後吹入鼻腔,激活鼻腔黏膜免疫,降低感染天花病毒的可能性。

新冠疫情以來,專傢們也一直把加強鼻黏膜保護和清潔作為預防感染的關鍵建議。

“大傢熟知的免疫防禦,通常是免疫細胞把入侵人體的有害微生物打敗。如果進一步了解免疫的工作流程,就會明白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程艷麗介紹,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細菌和病毒飄落在我們身上,或隨飲食進入消化道,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能保持健康,這就要歸功於免疫系統築起的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在身體和器官的最表層,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生理屏障免疫;

第二道防線是由巨噬細胞和殺菌物質構成的體內先天免疫,可以直接吞掉或阻擊一部分細菌或病毒;

第三道防線是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等)組成的適應性免疫。

前兩道防線是人們先天擁有的,第三道防線需要後天建立,通常隻針對某種特定病原體起作用,比如得過水痘後,免疫系統會記住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待其再次入侵時就會快速識別並清除。

占地面積可達400平方米

王亞麗說,黏膜是覆蓋在人體內部腔道和器官表面的一層柔軟、濕潤的薄膜,廣泛分佈在眼部、口腔、鼻腔、呼吸道、支氣管、泌尿生殖道,尤其是消化道的表面,總面積可達400平方米,接近一個籃球場大小。

不同於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黏膜隻負責特定部位的局部免疫,自成一派地完成使命。

黏膜不僅和皮膚一起阻隔病原體,還是超級敏感的“哨兵”。

黏膜會分泌黏液,例如唾液、腸液、胃液等,其中包含黏蛋白、殺菌蛋白等,一旦局部有風吹草動,就會做出響應,避免病原體進入身體組織造成損傷。

整個黏膜免疫系統集合了全身高達80%的免疫細胞和50%以上的淋巴組織,大多數病原體都會在這一關被“拒之門外”。

4類因素對黏膜殺傷力大

“黏膜免疫系統也有脆弱的一面。”王亞麗解釋,不僅每天都要接受致病微生物入侵的挑戰,還需要對非致病性微生物保持免疫耐受,“偵查工作量”相當大,受傷幾率也很高。

具體來說,以下幾類因素會直接損傷黏膜屏障。

感染因素最常見

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會導致黏膜發炎、潰瘍和糜爛,破壞其完整性。

有研究顯示,約70%引發感染的病原體都是破壞了黏膜屏障後才進入人體的。

比如流感、新冠、艾滋病、脊髓灰質炎等疾病,以及消化道的沙門氏菌、幽門螺桿菌感染,呼吸道的鏈球菌、肺炎桿菌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淋球菌、梅毒螺旋體感染等。

化學性刺激危害大

這類損傷最容易發生在消化道。

例如,長期酗酒、吸煙、喝大量濃茶或咖啡,以及長期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部分抗腫瘤的生物制劑、靶向藥物等,都會刺激胃黏膜,輕則誘發黏膜炎癥,重則造成黏膜糜爛、潰瘍、消化道大出血。

外傷因素易被忽視

外部創傷,包括撞擊、劃傷、擦傷、割傷等機械性損傷,以及燒傷、化學品(強酸、強堿)灼傷等,都會造成黏膜受損,若不重視,可能引起疼痛、出血和潰瘍等連鎖癥狀。

例如刷牙不正確或牙刷過硬等,可能導致口腔黏膜出血,進而發生潰瘍;吃太燙、過硬的食物可能損傷口腔、消化道黏膜等。

自身免疫病引發“內亂”

若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就會攻擊自身組織,導致黏膜發炎、潰瘍和糜爛。

黏膜一旦受損會怎樣?

黏膜受損後,病原體便會乘虛而入,不僅增加感染風險,還可能造成嚴重的感染性損傷。

黏膜受損後通常會有“應激”表現,例如呼吸道黏膜受損會出現炎癥反應,導致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泌尿生殖道黏膜損傷可能造成下腹痛、尿頻、尿急、尿痛等。

值得註意的是,消化道黏膜受損時可表現出胃疼、腹脹、消化不良、燒心、嘔血、黑便等,不僅影響營養吸收,還可能對全身健康造成危害。

增強愈合力,獲得好免疫

黏膜修復與身體其他組織修復差不多,都涉及細胞再生過程,但修復時間因個體差異和受損程度而異。

專傢們表示,輕度黏膜受損一周內即可自行恢復,較嚴重的受損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例如,由病毒、細菌引發的呼吸道感染,一般為自限性,1~2周即可緩解,但若發展至肺炎,需要到醫院就診,除了治療感染問題,必要時還得用藥來輔助黏膜愈合。

個人的整體健康情況、免疫系統功能和營養狀況,都會影響黏膜修復速度。為了減少黏膜損傷、幫助受損黏膜盡早恢復,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盡量避免刺激

少接觸可能刺激黏膜的危險因素,如機械性損傷、燒傷、化學品灼傷,以及一些刺激性飲食、酒、煙草等。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例如,勤洗手、進食後漱口、每天至少刷兩次牙、人群密集時佩戴口罩等,盡可能避免接觸病原體。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

熬夜、過勞等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成年人每天應保證7~8小時睡眠。

做到均衡飲食,多吃新鮮果蔬、全谷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尤其要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鋅等營養物質,有助提升自愈能力,對黏膜修復具有重要作用。

註重局部護理

日常要避免鼻腔幹燥、結痂等情況,可適當用淡鹽水沖洗鼻部或噴專用保濕噴霧,保持鼻黏膜濕潤和功能正常。

如果黏膜受損,還需加強局部護理,降低進一步感染和炎癥反應的發生風險。例如,皮膚黏膜受損後,可及時擦塗碘伏消毒。

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生素、黏膜修復劑等,有助重獲良好的免疫力。▲

本期編輯:徐夢蓮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