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蒸棗山

2024年2月5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蒸棗山

文/牛永超

過了臘月二十三,年味兒一天重一天。兒時的民謠,驟然在心頭湧現:“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買酒……”

蒸棗花,是我們那裡的民俗。棗花,是棗饃的一種。棗饃的形狀不同,名字也有別,如棗花、棗山、棗卷、棗圓等,但主要是棗山和棗花兩種。大棗是新鄭的特產,因而棗花饃也是老傢人過年必做的年饃。

老傢的棗花饃,做法看似不復雜:將發酵的麥面搟成圓片,用刀從中間切開,把切開的兩個半圓相對,用筷子從中間一夾,一朵四瓣面花就出來了。然後在每個瓣上插上紅棗,就成了一個精致的棗花饃。

蒸棗山卻有多種做法。在鄭州一帶,人們把一個個棗花饃疊放在一個大面餅上,從下至上,次第漸小,套成一個山形棗饃,紅白相間,非常好看。而在新鄉,是把和好的面搓成長條,兩條面中間夾棗,卷成“萬字如意”形,然後一個個對起,壘為大圓團花或山形的饌式大棗餅,取其形狀“萬字不到頭”“如意”之意。豫北林縣的棗山下有底盤,上用各種花案堆積而成。小的直徑半尺左右,五斤多重。大的直徑達一尺有餘,重十餘斤。當地的棗花大多是蓮花形,中間按一枚紅棗,有單蓮、雙蓮(雙層)之分。

在我的記憶中,蒸棗山是外婆送給十二歲以內的外孫(女)的一種新年祝福。每一個孩子出生後,從一歲到十二歲,做外婆的都要在新年給他(她)蒸一個棗山,希望外孫背靠棗山,長得健壯。隨著年齡的增長,棗山也越做越大。

母親姐妹四個,每傢都有兩三個孩子,因而外婆在年前要蒸好幾籠棗山。小時候到外婆傢拜年,午飯後,碗筷一收拾停當,外婆就讓舅舅端出大小不一的棗山,按照每個外孫(女)的年齡分發。分到棗山的,趕緊放在自傢的籃子裡。

棗山是涼的,吃前在鍋裡餾一下,就變得松軟了。小孩子很奇怪:不愛吃生大棗,包到饃裡就喜歡。外婆給的棗山,我不怎麼吃饃,單單摳掉上面的大棗吃。

過了十二歲,外婆不再給我蒸棗山了,過年我吃弟弟妹妹的。有時不知為何惹惱了弟弟,他就跟在我身後,追著讓我“賠”他的棗山。

過去傢裡沒冰箱,棗山往往放在外面的條幾上,沒過幾天就開始齜牙咧嘴了。有時因為天熱出了黴點,隻得不無惋惜地扔掉。

母親蒸棗山的技藝,是從外婆那裡學來的。自打姑姑生了表弟和表妹後,過年時我們傢也要給他們蒸棗山。可是奶奶不會拼花型,就由母親代勞了。

我傢的蒸籠是老式的,一鍋能蒸三、四箅,需要不斷地往爐灶裡填劈柴。有一年,母親蒸棗山時,我幫著燒火,並在一旁觀看。

奶奶在案板上盤面,拽成一個個的小面團反復揉搓。母親把面團搟成長條或片狀,她有時把大棗平放在長條面的一端,一圈圈地往裡裹,最後再立著放,就成了一朵結著大棗的花。有時她把面片盤成S型,兩組對在一起,中間和兩端都插上大棗,像一朵更大的花。有的面塊兒上沒有插大棗,母親把它捏成U型,還用筷子在上面壓出交叉的印痕。

蒸鍋裡的水開了,母親在箅子上擺成棗山:花樣形狀的放在中間,周圍擺放S型的,U型的兩個放在上下兩端,一個是正著,一個反著。

“從棗山上咋看出人的年齡呢?”我向母親請教這個困惑很久的問題。她笑著解釋說:棗山整體看是圓形,又像一個人形。沒插大棗的,正著擺放在上面代表手,倒著放在下面的是腳。其他的上面都插著棗,一個花代表一歲。你查查中間有多少花,不就知道是代表幾歲啦?

出籠的棗山,必須平整擺放,在送給小孩子以前,決不允許有任何斷裂,否則是不吉利的。

等我和妹妹有了孩子,母親就忙著給兩個外孫蒸棗山。弟弟添了女兒,她又給孫女蒸。兒子也如我小時一樣,愛吃上面的大棗,不怎麼吃饃。他說棗山上的紅棗特別甜。可我煮進粥裡的大棗,他卻從來不吃。這兩年,他已過了十二歲,看到唯獨表妹有棗山,反而念叨著想吃姥姥蒸的棗山。

我傢附近的蛋糕房裡賣棗糕,據說是把大棗煮熟後搗碎揉進面粉裡的。棗糕的顏色類似棗汁,幾乎呈棕褐色。吃在嘴裡軟軟的,很甜,估計加了不少糖,有股大棗的味道。偶爾能夠吃到殘碎的棗核,這減少了我對它是否含有大棗成分的懷疑。

一天,我在街上聽到有人賣棗饃,就想買上幾個。可到跟前一看,對方所說的棗饃,外面或裡面都沒有大棗,隻是饃的顏色發暗黃,聞著有股棗味兒。我擔心裡面兌了棗精,最終還是放棄了。

母親說,現在村裡會蒸棗山的人少了,特別是1970年以後出生的婦女,許多都不會蒸。堂妹生了孩子,頭一年春節,嬸子端了一盆發面和一碗大棗,讓母親幫著蒸。第二年嫌麻煩,她見市場上有人賣,幹脆給外孫買了來。

去年年底,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竟看到同事石磊老師曬自己蒸的棗饃。她的棗饃不僅花樣多,還很別致,讓我好生艷羨。我想:人們在饃裡放大棗,自然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大棗是甜的,吃了棗饃日子就會更甜蜜。

時至今日,外婆已經謝世二十年了。一想到外婆蒸的棗山,我的心裡就甜甜的。要是還能吃到外婆的棗山,我定要一點兒不剩地吃下去。可惜,這已是奢望了。

(寫於2018年2月13日)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