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處處開(一朵花讀懂一座城)

2024年2月6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本報記者 強鬱文

圖①:沙湖公園裡盛開的梅花。 李子雲攝(人民視覺) 圖②:東湖風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的梅花。 高 勇攝(人民視覺) 圖③:龜山公園的梅花與電視塔相映成趣。 任楓林攝(影像中國) 圖④:市民在沙湖公園賞梅。 李子雲攝(人民視覺) 圖⑤:東湖梅園紅梅盛放。 武漢東湖風景區供圖 圖⑥: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俯瞰,猶如花朵盛開在長江邊。 楊 昆攝(影像中國)

花箋

武漢·梅花

梅花,薔薇科李屬木本植物,小喬木,稀灌木。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色、深紅色;果實近球形。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我國是梅花的原產地,梅花栽培歷史超過3000年。

資料來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

再過幾日便是立春。漸漸的,江城武漢被梅花的幽幽香氣包裹。漫步馬鞍山森林公園,紅梅綠萼環繞著亭臺水榭,疏枝綴玉,風吹影動,如入畫境。

盛開在武漢街頭的梅花,融入江城百姓的日常。寒氣尚濃時,梅花進入盛花期,紅的、白的、粉的,行人經過,一路幽香;春分,繁花落盡、青梅如豆,綠蔭裡偶有婉轉的鳥鳴飄出,循聲望去,是街邊居民區裡的老人掛出了一籠畫眉鳥。

悠久綿長的培植歷史

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歷來是迎春報喜的象征。

梅花原產於我國。據史料記載,秦漢時,野生梅就散見於長江兩岸。相傳我國有四大古梅,其中年代最早的晉梅就栽植於湖北,可見荊楚之地向來適宜梅花生長。

梅花歷來深受文人雅士推崇。南宋時,武漢一帶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明清時,卓刀泉、梅子山是賞梅佳處。梅花餅、梅花粥還登上人們的餐桌。

梅樹是“壽星”樹種之一。古人賞梅,亦講究“老枝怪奇”“貴老不貴嫩”。武漢最古老的梅樹位於東湖梅園,樹齡達800餘年,園內還收集百年以上的梅樹近200株。

目前,武漢全市107座城市公園和景區種有梅花,共栽梅樹超過4萬株,其中百株以上規模的梅林有34片。觀賞梅,老幹虯枝、疏影橫斜,別有一番風韻;路邊梅,不畏嚴寒、傲然挺立,開得質樸坦蕩。

自強不息的精神標識

梅,可藥可食、可觀可賞,更入詩入畫,成為中國人世代流傳的審美意象和理想寄托。

武漢的地標黃鶴樓附近,歷來遍植梅花。黃鶴樓公園附近,一條“彭劉楊路”勾起百年往事。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在執行武昌起義任務時被捕,10日英勇就義。三位烈士就義當晚,武昌起義第一槍打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武漢的梅花見證了歷史的風雲激蕩,“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也成為武漢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標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武漢持續創造多個“第一”:萬裡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飛架南北,新中國第一傢特大型鋼鐵企業武鋼拔地而起,我國第一條光纖、第一傢技術市場在此誕生……

梅花傲霜鬥雪的品格,與這座城市“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不謀而合。1984年,在市花評選活動中,梅花以超高人氣當選武漢市花。

寒盡春生的報春使者

梅如城,城似梅,以韻勝,以格高。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折梅偶遇驛使,能托他帶給北方友人的,唯有江南“春信早”。寥寥數語,盡得君子相交之妙,“一枝春”便成了梅花的代稱。

花開時節,漫步東湖梅園,朵朵梅花隨風搖曳,淡淡花香浮動,令人沉醉。這裡是我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品種360多個。

梅園入口處,可見一座“梅友”銅像,兩位老者並肩站立,全神貫註凝視著手中梅花。他們是東湖梅園的奠基者:“梅花院士”陳俊愉和梅花專傢趙守邊。

這亦是一段跨越南北的友情。1956年,在武漢大學園藝系任教的陳俊愉被聘為東湖梅園顧問,和喜愛園林的趙守邊談起梅花,一見如故。後來陳俊愉調至北京,趙守邊擔任東湖梅園負責人。

每年梅開之時,兩人就一起跋山涉水,走訪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遍尋梅花珍品,引進到東湖,籌建梅花品種資源圃。利用他們收集來的梅樹枝條,東湖梅園開展大規模品種繁育工作,已培育出50多個梅花新品種。

如今,東湖梅園每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每年花開時節,都會吸引不少前來賞梅、詠梅、畫梅、攝梅的遊客。

寒盡春生,人尚未知,而梅已先覺,早早萌發在冬與春的交織、寒與暖的更迭中。穿著棉襖、頂著冷風出門賞梅的市民與遊客,既是看花,也是在看城——如今的武漢,風華正茂、風光正好,如敢於爭先的梅花一般,迎接更可期待的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