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的補子圖案有何講究?豹子竟然比老虎地位高?

2024年2月6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文章前,希望您可以點擊【關註】,方便後續第一時間接收最新文章推送。


中國封建時代受到儒傢禮教文化的影響,整個社會對於等級身份制度十分重視,在朝堂之上更是如此。

歷朝歷代都在使用各種方式區分官員們的品級,到了明清時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官服補子制度。

所謂補子就是官服胸前和背後的紋飾,其最早出現於元代,到了明代朱元璋規定文官補子繡靈鳥,而武官繡神獸,這一習慣也延續到了清代。

清政府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品級的官員,對各級官員的紋飾種類也做了詳細規定,從中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官補子樣式

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朱元璋首次規定了文官和武官在補子上的區別。

由於文官是博學多才的代表,他們的學識氣質如同“靈鳥”,故采取鳥類紋飾;武官則驍勇善戰,威儀如同“神獸”,所以補子圖案設置為四足野獸。

清代的補子設計延續了明代的傳統,文官依然采用鳥類紋飾,而且相對於明代,清代對於不同品級官員官服上的補子紋飾做出了細致的規定,讓人們能夠一眼區分穿著之人的身份。

這些鳥類的排序,也代表了其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清代一品文官補子上所繪制的鳥類是仙鶴,其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一直代表著祥瑞,也是傳說中仙人的坐騎。

與此同時仙鶴還經常和松樹等意象一同出現,代表著長壽與健康,這都讓其成為了鳥類中地位最高的存在。

而且由於仙鶴形態優雅,步行規矩,在因此其在明清時期被視作仙風道骨的代表,進而引申為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象征。

這讓其地位進一步提升,自然成為了最適合與一品大員搭配的存在,在清代仙鶴也被稱為“一品鳥”,足見人們對其尊貴程度的認可。

二品官員的補子上則是錦雞,這是一種我國特有的鳥類,雄性錦雞的羽毛五彩繽紛,體態優美,自古以來就受到我國先民的喜愛和追捧。

人們也因此賦予了錦雞吉祥的寓意,並且認為其羽毛還有辟邪的功效,這也讓其成為了僅次於仙鶴的瑞鳥。

三品官服的補子上則是有著百鳥之王稱號的孔雀,和仙鶴與錦雞一樣,孔雀也因為美麗的外表深受人們的喜愛,並且逐漸被賦予了善良、美麗、華貴的內涵。

這和古人對於貴族的美好想象非常契合,孔雀自然也非常適宜被繪制在官服上。

在這三種鳥類之後,四品到九品的文官補子上,分別繪有雲雁、白鷴、鷺鷥、鸂鷘、鵪鶉和練雀,而它們分別代表著禮節、豐收、秩序、忠心、平安和長壽,這也體現出了統治者對於國傢和社會的期盼。

武官補子樣式

文官作為古代政治事務的實際執行者,他們官服上的補子圖案有著明確的政治寓意。

而作為國傢軍隊的管理者,清代武官的補子圖案與文化的關聯較弱,其中多為兇猛的野獸,體現了統治者對於武官戰鬥能力的重視。

清代一品武官補子上的圖案為麒麟,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靈獸之一,據傳其能夠活千年而不死,還有著超乎尋常的強大武力。

擁有超強力量的麒麟雖貴為獸類之長,但其性格十分柔和,不會去傷害人類,因此被認為擁有仁德的品格,在古代又被稱為“仁獸”。

將其作為一品武官的補子紋飾,也能夠體現統治者寬仁的一面。

二品武官的官服圖案是獅子,作為猛獸的代表,獅子一直深受人們的推崇,人們認為獅子有著強大的力量和王者般的威嚴,能夠鎮守一方平安,這也是古人會在住宅門口擺放石獅子的原因。

因此選擇獅子作為武官補子紋飾,既能夠體現武官的強大戰鬥力,還能夠給人以安心的感覺,其也成為了僅次於麒麟的存在。

關於清代三品和四品武官的補子圖案歷來爭議較大,當時三品武官的補子圖案為豹子,四品為老虎。

這和人們對於這兩種動物戰鬥力的普遍印象是相反的,而且在明代虎補子也比豹補子的地位更高。

關於清代將豹子排在老虎前面的原因,歷史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

  • 有人認為老虎在古代因為經常食人而被認為是兇獸,會令百姓產生恐懼心理,因而排在豹子後面。
  • 也有人認為清軍註重騎兵奔襲作戰,因此他們更希望指揮官能夠像豹子一樣轉戰迅速等等。

而在虎豹之下,清朝的五到九品武官的補子上也繪制和各種猛獸,它們分別是熊羆、彪、犀牛和海馬。

其中彪指的是被雌虎遺棄後獨自成長的老虎,比其他虎更加兇惡,而海馬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水生動物,而是背生雙翼能夠在海面上飛行的寶馬。

值得註意的是清代的七品和八品官員補子上繪制的都是犀牛圖案,因此隻從官服上無法區分他們的品級,最終還需要觀察他們朝冠上的裝飾加以區分。

和文官的補子紋飾相比,清代武官的補子在意象選擇上更看重它們的彪悍氣息和強大戰鬥力,並不需要其擁有吉祥寓意。

這也體現出了古代武官體系的專職特性,以及武官遠離政治文化核心體系的狀態。

特殊的補子紋飾

在清代除了文武百官之外,皇親國戚們的官服上也有補子,而這些補子上的圖案主要以龍紋和蟒紋組成。

從東漢時代開始,龍紋就被視作是尊貴的象征,到了唐代其逐漸成為了統治者的象征,而明清時期,龍紋則正式成為皇室的獨特符號。

清代隻有皇帝才能夠穿著龍紋補子的服飾,該補子除制作精美之外,最大的特征便是其構圖多為中心對稱模式,這象征著皇帝的中心領導地位。

而文武百官的補子紋飾則偏居一側,在圖案的另一側往往會繪制一輪升起的太陽,作為皇帝的象征。

太陽的相對位置是根據官員在朝堂上的不同站位確定的,由此也可以看到當時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清代的皇室貴族們沒有穿著龍紋補子的權力,他們的補子圖案多為蟒紋。

清代的蟒紋和真實的蟒蛇並不是一種東西,這裡的蟒是一種近似於龍的生物,由於其外形十分相似,人們一般難以區分。

直到《大清會典》頒佈,人們才明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規則。因此在清代之前,尚無史料證據證明藩王和皇族不可以用“五爪蟒紋”。

除了皇室之外,清代還有一種獨特的補子紋飾,那就是清代都察院以及按察司官員所穿的獬豸補子。

獬豸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獸,其外形和麒麟十分類似,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獬豸的頭頂隻有一根角,因此也被稱為獨角獸。

據傳獬豸是一種能夠斷定人間罪惡的神獸,當年皋陶在辦理案件的時候就會讓獬豸幫助自己,凡是被獬豸用角接觸的人都是有罪之人。

清代都察院和按察司官員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管百官以及處理疑難案件,因此他們才會用獬豸作為補子圖案。

這說明了清廷對他們能夠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的盼望。

如今我國法院等機關的門口也都會有獬豸的雕塑,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了。

補子上的其他紋飾

在清代官服補子上,除了標志身份的主體圖案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紋飾,而這些紋飾也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表示祥瑞的符號。

在眾多服飾中,雲紋和幾何紋飾是最為常見的,雲紋作為古代紋飾中最常見的裝飾物,其形態多變且富有吉祥的寓意,因此被廣泛選為填充補子空缺的圖案。

而幾何紋則多被用於勾勒出補子的邊框,其紋飾多為“王”等文字的變體延伸,也體現出了官員對於統治者的擁護。

除此之外,清代官員補子上經常繪有“海水江崖”圖案,其補子的主體動物會站在江崖上做眺望狀。

這一圖案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體現疆土土廣袤、延綿不斷,同時也能凸顯君王的權位之高。

此外在官員補子的空白處,還能看到很多有著吉祥寓意的圖案,比如代表福氣的蝙蝠,有消災作用的暗八仙紋飾,表示富貴的牡丹,寓意長壽的桃子,象征堅貞的菊花以及寄托美好的蝴蝶等等。

在清代官服的補子上,還有宗教意味濃厚的藏傳佛教八寶以及如意樣紋飾,這也體現出了清朝統治者對於佛教文化的推崇。

這些紋飾的運用令清代官服補子的構圖更加飽滿,色彩更加鮮艷,同時增添了更多的吉祥寓意,也是我國民俗文化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寫在最後

清代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在政治和文化制度上處處體現著嚴格的等級制度。

這一點在官服補子圖案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清廷利用不同的鳥獸給官員做了區分。

對於紋飾的精心挑選,本意是希望官員們能夠擁有這些祥瑞靈獸的優秀品質,但最後“衣冠禽獸”卻成了一個純粹的貶義詞,足見封建官僚體制對人們的壓迫,這也是任何修飾都無法掩蓋的事實。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清代官服品級紋樣設計元素研究》,哈曉婧著作,2014年4月發表。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贊轉發,或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方便後續第一時間接收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