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代窗戶是紙糊的,用手指沾口水就捅破,那遇見刮風下雨咋辦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古代窗戶紙糊成的隔風擋雨,用手指沾口水都能輕松捅破,一時想象之下,我們難免要問:那麼,在古人遇到刮風下雨的時候,窗戶紙糊豈不成了擺設?在這種看似簡單的日常場景中,古人又是如何應對自然風雨,保障居住環境的呢?

窗戶的起源:從無到有

在古老的年代裡,房屋的墻壁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窗戶這種建築結構還完全沒有出現。整個房間漆黑一片,光線很少,通風也十分不便。屋內空氣淤積,煙塵無處散發,夏天又熱又悶,難以入眠;冬天嚴寒刺骨,所有的隔熱措施都失效了。

古人深受其擾,怎麼辦才好呢?他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洞!有了洞口,陽光立刻湧入房內,空氣也通暢了許多。古人欣喜不已,覺得找到了理想的采光和通風措施。

然而,他們的喜悅還不到一個夏天,就被現實無情打擊——洞口成了蒼蠅蚊蟲的洞天福地!各種飛蟲蜂擁而入,陰魂不散地叮咬古人的肌膚。原本健康的睡眠全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徹夜難眠。

更糟的是,到了冬天,墻上的洞讓寒風直接灌入室內。古人凍得瑟瑟發抖,連說話的音調都在發顫。他們再想想夏天的痛苦記憶,這下是徹底癱瘓了——到底該拿這該死的洞口怎麼辦啊!

木板的笨重與獸皮的臭味

最初,人們想出來的辦法是給洞口安上活動的木板。白天拿掉木板通風,晚上或刮風下雨時再放回去遮蔽。這個辦法的理論基礎看似沒有問題。

但是實踐過程卻並不順利。木板非常笨重,要一個人把它移來移去簡直費力不討好;更麻煩的是,夜裡如果突然刮起狂風暴雨,睡夢中的人很難第一時間起來堵住洞口,這樣房內還是免不了被淋個透心涼。

後來又有人用獸皮來遮蓋窗洞。這倒也擋風避雨,然而獸皮的氣味實在太大,熏得人直打噴嚏,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大傢想想夏天那些叮人的蟲子,再想想現在這些熏人的野味,無不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這樣的窗戶太考驗人的定力了,必須另謀出路!

富貴人傢的奢侈與平民的妙招

在唐宋時期,一些富裕人傢已經開始在窗洞上使用紗佈或佈帛制成的窗簾,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紗窗”。這種窗戶價格不菲,平民百姓買不起,隻能另辟蹊徑——他們用手邊最容易得到的茅草,簡易地糊住窗洞。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一點不錯。貴族階級的紗窗顏值與品味並存,它柔軟細膩,質地上佳,不僅防風防雨還能遮蔽刺眼的光線,簡直是完美無瑕。就連最挑剔的貴婦人都對它贊不絕口,富人傢的窗戶問題似乎是輕輕松松就解決了。

而對門的平民百姓傢,則撿來茅草草草草糊了事。這種窗戶外貌實在太土氣,讓人不忍直視。好在茅草透光性還不錯,起碼屋內還是亮堂堂的;最重要的是,這玩意兒攔風抗雨的本事也算可以,價格又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計,簡直是窮人們夢寐以求的良心之作!

盡管如此,茅草畢竟太過簡陋,無法與那些漂亮通透的紗窗相提並論。百姓雖然用茅草糊窗已歷數百年,卻也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替代材料。他們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用上和貴族一樣漂亮實用的窗戶,過上體面人的生活。

紙的發明:糊窗新材料面世

最初,古人並沒有紙這種物品。他們寫字是在墻壁或龜殼上刻畫,這就是甲骨文的起源。這種文字記錄方式十分古老原始,別說字跡的美觀整潔,就是內容的系統性都無法談及。考古學傢至今還在頭疼如何整理刻板雜亂的甲骨文字,可見當年寫字之不便。

為了提高記錄效率,人們後來逐漸使用竹簡來書寫。但竹簡又重又笨,攜帶和整理極為不便。特別是古代文件記載越來越多,量越來越大的時候,竹簡的種種弊端就暴露無遺了。

皇帝要批閱數以萬計的奏折,竹簡疊起來得有好幾米高,搬來搬去大費周折;檔案館裡面全是亂七八糟的竹簡,想查一點內容出來更是難上加難。於是有人提議,為何不用佈帛來書寫呢?它柔軟輕巧,不是很好嗎?

這個建議一出,頓時引發了激烈討論。佈帛的確方便,但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要提供那麼多帛料做書寫材料,根本就承受不起!就是皇上批閱奏折,也用不起那麼多帛紙。

為了解決文字記錄的問題,人們終於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發明了一種替代材料——灞橋紙。這是用大麻和苧麻纖維制成的最早紙張。不過灞橋紙還比較粗糙,書寫並不方便。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大幅改進了制紙工藝,用舊漁網、樹皮等材料制造紙,這種紙張被稱為“蔡倫紙”。和灞橋紙相比,它更柔軟美觀,也更適合書寫。很快,蔡倫紙就成了當時最流行的紙張產品,在文人學士之間熱傳一時。

雖然蔡倫紙的誕生是文明進步的一大步,但起初還是隻有達官貴人才用得起。到了東晉,制紙業有了新的改良,使紙張不易被蟲蛀。這樣紙上書寫的內容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

在多個朝代的發展中,紙張逐漸豐富和美化,功用也越來越多。等到產量增加,價格下降後,平民百姓也終於可以使用紙張了。於是,有人眼光獨到,將紙張應用到了糊窗這一用途上。

紙糊窗戶:古人的智慧結晶

紙糊窗戶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出現,並逐步為人們所接受。那時候的紙張已經十分豐富,可以制作衣服、被褥,甚至可折疊成美輪美奐的燈籠。既然能做成這些精細物品,自然也可以用來當窗戶。

更妙的是,紙張的透光性很好,這就意味著紙糊窗戶可以采光通風,又可以遮風擋雨。這簡直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完美窗口。

最初使用紙糊窗戶的,還是富貴人傢。他們雇傭專業工匠,選擇上好材料,制作出來的糊窗產品質量過硬,防水防潮防曬,透光通風和擋風避雨都很到位,比起佈帛窗,更顯精致高雅。

尋常百姓傢裡則仍在使用茅草糊窗,偶爾也有幾戶人傢臨時起意,用自己搜羅來的廉價宣紙糊上一糊。可結果往往令人失望,這種紙糊窗很快就破損變脆,蟲蛀得厲害,遇上風雨更是立馬就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對很多人來說,紙糊窗戶總覺得缺乏安全感,仿佛窗戶紙一戳就破的場面隨時上演。其實,這隻能說明他們選擇的糊窗材料實在太差勁。要知道,古人專門制作糊窗戶用的紙張,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宣紙或箱紙,而是經過多道工序、滲透桐油的結實防水紙。

這種糊窗專用紙張,先要反復捶打,然後塗上桐油多次滲透,再晾幹後加工。最終呈現出的產品堅韌牢固,有一定防水性,戳上幾指也不會破。更巧妙的是,古人還會在外層窗上再安上木板,一遇風雨就關閉木板,這樣內層的窗戶紙就不會受潮。

可以說,紙糊窗戶結合了通風透光和防風避雨兩大功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經過工匠們的技術打磨,這項產品也日漸美觀大方,深受人們喜愛。到了明朝,平民百姓也基本普遍使用紙糊窗戶了。

當然,紙畢竟還是紙,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就會比較脆弱。所以古人有專門的制度,每年更換一次新窗戶紙,平時也要經常查看修補。順帶一提,換窗戶紙是每年臘月的大事,古人甚至以此來記日子,可見其重要性。

紙窗的優雅與窘迫並存

歷經多個朝代的發展與演化,紙糊窗戶得到愈加廣泛的應用,逐漸成為古人傢中必不可少的建築設備。

對於環境可控的室內來說,紙窗的各類優點就展露無疑了。上等紙質窗戶外形精美,線條流暢;通風良好,光線柔和;幹燥防潮,壽命耐久。最主要的是價格不貴,尋常百姓也買得起。

然而對於屋外狂風驟雨的侵擾,脆弱的窗戶紙也隻能無奈應戰了。用人的話說,其實紙窗有點像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一樣,外表看似柔美高貴,實際卻處處受制於人,苦不堪言。

更為不幸的是,就像女子容貌衰老後遭到拋棄,破損的窗戶紙也會被人們無情扔掉。每當換季風雨來臨,大量窗戶紙會在屋主的鏟屎官式處理下化為塵埃,繼而被狂風卷起。這就是紙窗外儒內秀的悲哀寫照。

結語:紙窗的傳奇

看似脆弱的窗戶紙,其實蘊含了古人的聰明智慧。它為百姓帶來了陽光和新風,也為他們擋去了風雨,可謂一舉兩得。我們常說實用主義是中國人的思維寶庫,那麼,這種兼具環保、經濟、美觀的紙糊窗戶,就可謂實用主義的典范了。

紙窗曾風靡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其在東亞建築史上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就在不久以前,這種節能環保的建材還憑借其獨特風格,出現在了世界頂級建築大師設計的項目中。

可以預見,未來的建築界也會不斷吸取古人這種綠色生態理念的養分。看似脆弱的窗戶紙,其生命力正等待新的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