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陪葬坑帷帳的復原

2024年2月6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1999年,曾侯乙墓西側發現南北成列的5個陪葬坑,其中K2〜K4這3個陪葬坑發現裝滿食物的甕、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構件、工具類青銅器。青銅構件用於連接木質桿件,通過構件之間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組成一座可拆裝的帷帳。出土時,帷帳的木質桿件、框架之外的有機質部分已經銹蝕,經多年努力,並結合多學科手段,本報告成功復原了帷帳。

帷帳搭建過程作為帷帳的有機整體,是復原的一項重要內容。以下將根據基本組件的設計結構來復原帷帳的搭建步驟,模擬古代生活場景的一個片段。需要說明的是,本章根據有限的線索僅能對帷帳的框架結構進行復原,關於門窗、鋪設材料等部分難以推敲,因而以下的模擬搭建僅是對框架搭建的復原。

復原步驟

1)平整場地,鋪設地栿,特別是鋪設定位立柱的外圍地栿。因青銅構件中沒有明顯用作地栿的構件,加之K1中靠近四邊有明顯空白地帶,可能原來是堆放有機質的地方,推測地栿為木質材料。發現的鏟類工具應是平整土地所用,土地平整後鋪設地栿,因地栿是定位立柱的重要依據,所以推測地栿板上有位置固定的柱洞,並且地栿長度可能也有專門的設計以方便鋪設。這裡假設帷帳長邊地栿由兩塊板拼接,每塊各兩個柱洞,短邊各有一塊地栿板,每板三個柱洞。

2)依地栿定位扣接立柱,其上搭建簷枋。根據地栿上預設的立柱孔位栽立10根枋間立柱組件和4根轉角立柱組件,因地栿的定位,上方柱頭處於同一水平線,再把簷枋木件搭扣在柱頭後可保持高度一致。

3)將斜梁和平梁組建成三角梁架,並將其搭建在簷枋上,以繩索捆綁斜梁和立柱構件上的兩個鳥首形鉤,以便固定兩個部分。斜梁、平梁組件之間的套接需要旋轉,而與簷枋柱頭之間僅需要平移插卡,為方便操作,三角梁架的組建極有可能是在地面完成組裝後再搭建在簷枋上。

4)在三角梁架之間套接正脊組件,在完成4組三角梁架和3組正脊組件連接後,再扣接兩組側梁。具體操作是完成兩組三角梁架搭建後即套接一組正脊組件,這樣可以先穩定兩組三角梁架,同時可方便下一組三角梁架的搭建。最後扣接兩組側梁,穩定頂部框架。

5)安置角梁及其附著的角椽。角梁和角椽為復合組件,共有4組。在每組安裝時需先將角梁組件上固定的多件角椽收束在角梁兩側,完成角梁的搭接後再將角椽依次排開;然後將套接在角椽上的鐙形構件依次固定在簷枋上預留的凹槽內,完成角椽的搭接。

6)完成角梁及斜椽的安置。在完成角梁和角椽的搭建後,可進行斜椽的扣搭。不同於角椽,斜椽為多件獨立的組件,因此在搭建時可多件同時進行;通過B型象首形構件先完成斜椽與正脊的連接,然後通過鐙形構件固定斜椽與簷枋。

7)完成間架搭建,鋪設帷帳覆蓋物,最後在四角設置角繩,固定帷帳。

復原展示

01

帷帳地與立柱孔設想

02

搭建立面的立柱及簷枋

03

搭建斜梁與平梁組成的三角梁架

04

形成帷帳框架

05

安置角梁與角椽

06

鋪設斜椽

07

完成帷帳搭建後拉上角繩

08

帷帳節結構復原效果

09

帷帳頂部俯視圖

帷帳組件

本文由 王光明 王蕾 摘編自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編著 《曾侯乙墓陪葬坑》一書第四章“帷帳的復原”之“四、帷帳搭建復原過程”。內容有刪節、調整。

1999年,曾侯乙墓西側發現南北成列的5個陪葬坑,其中K2〜K4這3個陪葬坑發現裝滿食物的甕、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構件、工具類青銅器。青銅構件用於連接木質桿件,通過構件之間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組成一座可拆裝的帷帳。出土時,帷帳的木質桿件、框架之外的有機質部分已經銹蝕,經多年努力,並結合多學科手段,本報告成功復原了帷帳。復原帷帳結構基本完整,其平面為長方形,為類似房屋的五開間四面坡式結構,面闊約10米,進深超過4米,頂高約3米,規模宏大。帷帳搭建部件結構復雜,但拆裝簡單,體現了極高的設計水平。曾侯乙墓陪葬坑及帷帳的發現是研究曾國及東周社會、生產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