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被殺害時,嶽傢軍十二統制、中興三將、主戰派都是什麼態度?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人們對於嶽飛這位民族英雄的認知,是否真的全面和準確?他僅僅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將領嗎?他的政治抱負和遭遇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本文擬通過深入剖析嶽飛被害一案的歷史脈絡和重要細節,讓讀者從更立體和豐富的角度認識這位南宋無冕之王。

嶽飛是否真的隻是一個以武力治國的武夫?他背後的政治理想為何至今鮮為人知?秦檜等人除去他的動機中,是否也暗藏著某些不為後人所理解的考量?作為嶽飛麾下心腹的中興三將,又是如何在這場風波中立場各異的?而那些為嶽飛鳴不平的主戰派官員,他們的抗議究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一、秦檜,權力鬥爭背後隱藏的野心

1141年,秦檜取代張浚,成為南宋朝廷實際上的第一執政——他終於坐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宰相之位。秦檜本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他憑借著過人的政治手腕,歷經種種艱辛才終於當上宰相。然而,他的野心還遠不止於此——秦檜渴望得到皇帝的絕對信任,讓宋廷濟成為他手中的傀儡。而嶽飛的存在,正是秦檜權力之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1142年,在金國的威脅再起和嶽飛接連取勝的背景下,高高在上的秦相在朝堂之上心中卻同樣驟然生出一絲忌憚——這個江湖間出身的武將,是否也在野心中暗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政治抱負?

秦檜清楚地意識到,一個軍功赫赫的將領很容易獲得軍心民心,從而對自己的權力造成威脅。特別是在南宋面臨金國入侵的嚴峻形勢下,嶽飛的威望已讓普通百姓對他寄托厚望。作為朝臣中的異數,嶽飛手握重兵,勢力范圍早已超出普通武將。

若自己不能迅速遏制住嶽飛,很快就會在朝堂上失去主導地位。甚至有朝一日,會被這個來自民間的英雄將領完全取代!

為化解心頭這團疑雲,秦檜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要設法將嶽飛這個心腹大患徹底擊潰,隻有占據絕對優勢,才能駕馭住心思單純的宋帝,穩固自己在朝中的權勢。

二、奪魁之戰,秦檜設局構陷之時

在接下來的黨爭中,秦檜調動起渾身解數對付嶽飛這個心腹之患。1142年冬,秦檜聯合張俊等人向宋廷濟進讒,誣陷嶽飛謀反。張俊本就是嶽飛的政敵,二人素來水火不容。秦檜運籌帷幄之中,成功攛掇張俊站到自己這一邊,與嶽飛勢成水火。

張俊見秦檜勢力日盛於朝堂之上,自己若不順勢加入,隻怕日後難逃秦檜的邊緣化。於是他欣然接受了秦檜的指使,與嶽飛形成針鋒相對之勢。

此時此刻,嶽飛的政治立場已然岌岌可危——他那些本應團結一致的心腹,如今已經明槍暗箭地對準了他。嶽飛作為異軍突起的新貴,一開始就在朝堂上沒有自己的勢力團體。中興三將等人本是他唯一的政治依靠。現在連這些心腹也一一向秦檜靠攏,嶽飛不啻身陷絕境。

三、心腹叛變,中興三將立場各異

中興三將本是嶽飛麾下的得力助手,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政治形勢,他們的反應卻各不相同。張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靠攏秦檜一派;韓世忠對嶽飛的遭遇雖然深表同情,卻也無力回天;至於劉光世,他選擇了最穩妥的沉默。

張俊的叛變使嶽飛失去了重要政治盟友,這無疑雪上加霜。而韓世忠和劉光世的態度,也讓嶽飛這艘單板小舟更加風雨飄搖。

張俊本性嫉恨,看不得嶽飛在軍界的成功。他明知嶽飛絕非謀反之人,但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不擇手段地向秦檜告密,導致嶽飛一傢老小無辜遇難。

韓世忠對好友嶽飛遭此不幸,亦是傷心欲絕。他多次勸諫張俊,但終究也無力回天。當權者秦檜心意已決,就連韓世忠這樣在朝的重臣,言詞也無濟於事。

至於劉光世,他向來穩重冷靜。眼見張俊已經倒向秦檜一方,劉光世明白趟這趟渾水無異於螳螂敵車,於是忍痛選擇了沉默。他明哲保身的決定,也讓嶽飛這最後的救命稻草化為烏有。嶽飛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十分被動的政治境地。

四、主戰派怒不可遏,嶽飛之死不可避免

1142年冬,在秦檜等人的密謀下,嶽飛最終被賜毒酒處死。這一消息如驚雷般在南宋朝野之間迅速傳開。主戰派官員們憤慨不已,紛紛上書譴責秦檜的罪行。然而一切為時已晚,他們的抗議已無濟於事。

主戰派官員們看著秦檜不斷收買朝臣,實行軟弱無能的投降政策,早已怒火中燒。他們作為國傢中堅持抗金底線的重要力量,此時亦無力回天。

因為主戰派也並非鐵板一塊。朝中依然有很多重臣對金國心存幻想,認為隻要多點交涉,就能與這位北方強敵和平相處。

何況主戰派首領也非嶽飛之流威武不能,很難在朝堂之上與秦檜抗衡。這讓主戰派盡管憤慨,終究隻能在言詞上痛斥秦檜的罪惡,而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當嶽飛氣絕於白天王府時,那些曾經向他獻策的主戰派臣子,也隻能在一旁痛心疾首、揮淚告別。與此同時,普通百姓得知噩耗後也是痛心疾首、痛哭流涕。民間對這位抗金英雄的景仰已成浪潮,嶽飛的死訊無疑是對普通民眾心中英雄的重創。

然而嶽飛被害一案的幕後黑手秦檜等人,卻渾然不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任何不妥——在他們眼中,除去嶽飛隻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必然手段而已。

五、身後事,嶽飛之死的歷史影響

嶽飛被害後,其麾下諸將被迫解散。而金國得知消息後,也輕舉妄動,不再把南宋放在眼裡。這直接導致過去十幾年嶽傢軍在北方取得的戰果毀於一旦。

1142年,紹興和議正式簽訂。秦檜的投降主義政策自此在南宋廷內居於主導地位長達100餘年。嶽飛麾下的五大軍團,在他死後很快被迫撤銷。這些戰績卓著的部隊,曾是南宋的北方屏障。而今卻在秦檜的安排下四分五裂。

金國也在得知嶽飛死訊後大喜過望。他們再也無需擔心南方會有什麼英勇善戰的部隊北伐。於是金軍也停止了南下,轉而在北方邊境頻繁挑釁示威,讓南宋朝野為之膽寒。

最終,秦檜如願以償地與金國媾和,簽下了恥辱的紹興和議。這讓南宋丟掉了北方大片國土,也讓主戰派再無力量反對朝廷。至此,秦檜的投降主義政策得到徹底確立,主導著南宋朝政100多年。

而嶽飛的冤案直到20年後才得以平反昭雪。這位抗金活神仍然深深地植根於民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而秦檜和張俊等人也永遠被釘在了南宋史的恥辱柱上。

六、歷史反思,當權者須警鐘長鳴

嶽飛被害一案背後,是旗鼓相當的政治強人之間的慘烈較量。然而,當權者連民族英雄都可以輕易置於死地,這給人們敲響了何其慘烈的警鐘——權力的欲望可以扭曲一個人的本性,驅使他走上背離道義的邪路。

人性的貪婪與黑暗一面在此次事件中充分暴露無遺。這也警示著後人,權力必須建立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上,需要外部監督與制衡的存在。

如此,方可避免再次重演南宋朝廷中的慘劇。秦檜等人也許會為自己辯解,稱他們除去嶽飛並非完全出於私欲,也有確保朝政穩定的考量,甚至可能還謊稱得到了金國暗中的支持。

但是這些言詞終究難以自圓其說。因為在嶽飛死後簽訂的屈辱條約中,金國並未表現出對南宋朝廷的任何善意。這無異於證明秦檜等人的決定完全是錯誤的。

結語

穩定的朝政應建立在正義之上。用血腥暴力的方式除去異己,隻會讓百姓失去信任,破壞王朝合法性。秦檜等人的所作所為,讓南宋政權在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疤。

所以,歷史給當權者敲響了警鐘。道德是管控權力的底線,正義才能使國傢長治久安。我們必須汲取南宋慘案的教訓,不讓黑暗面再次主宰人性,讓歷史重復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