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旌德: 聽老兵講紅色故事

2024年2月6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一抷熱土一抷魂。紅色旌德,不僅櫛沐過百年黨史的風雨榮光,還流傳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報國佳話。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1月25日起,縣委黨史地方志室聯合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憶往昔崢嶸歲月 聽老兵述紅色故事”采訪活動,分別走進譚永華、劉傢發、戴小沐、陸嘉仁和秦邦所5位年逾九旬的老兵傢中,傾聽參戰老兵口述軍旅生涯和親歷往事,用筆端和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紅色記憶。

  戎裝已退幾十載,軍人作風依然在。在白地鎮洋川村抗美援朝老兵譚永華的傢中,采訪組一行向老人表達了崇高敬意。雖然已經91歲高齡,但他的身體狀況還十分硬朗。交談中,譚老回憶起軍旅生活依然精神抖擻、神采飛揚:“我們所在的軍火庫一直沒有被敵人發現,原因是當時我們的部隊番號非常特殊,叫405信箱,外面的敵人看來,還以為我們是郵局呢!”譚老1950年10月入朝,當時在連隊2排5班擔任軍械員,負責軍械彈藥等備戰物資倉儲保衛及運輸等後勤保障工作。譚老回憶道:“備戰物資押運保障任務十分艱巨,24小時三班制輪流不停,不僅是連隊的雷管炸藥要保障,鐵鍬鐵錘這些東西也要保障,白天不能運輸,因為白天美軍飛機一直在盤旋,我們隻能在夜晚行軍以及裝卸運送的物資,趁空隙穿過封鎖線。”采訪尾聲,譚老翻出了壓在箱底多年的軍功章和榮譽證書,面對鏡頭亮出規范的軍禮。

  銘記英雄歷史,傳承革命精神。陸嘉仁老人傢裡的像框裡,鑲嵌著他的軍功章、老照片,那裡濃縮了他的光輝歲月,是他一生的榮耀。陸老描述起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時聲音洪亮、雙眼有神,講至激動處,老人還揮舞起手臂。據陸老描述,在行軍途中,頭頂就是敵機的密集轟炸,抬頭都能看見飛機駕駛艙裡的敵人。由於敵機晝夜不停地轟炸,電話線路時常被炸斷,為了保證通話,通信兵必須做到及時檢修,保障線路暢通。有一次飛機將電話線炸斷,作為電話員的陸嘉仁立即趕往斷線處接線。接完線後下山時,正有兩輛汽車裝滿了為上甘嶺戰役運送炮彈物資,敵人飛機的轟炸將第一輛運輸車的車頭遮佈點燃了,車輛已經停了下來,陸老沒有退縮,不顧個人生死,勇敢地爬上第一輛車頭將燒著的遮佈扯了下來,同時示意駕駛員趕快開走,保障了兩輛軍火武器,也因此榮立三等功。

  當采訪人員問起陸老手上戴著厚厚的手套時,陸老說道:“零下二三十度的朝鮮,我們給前線運送物資,那時沒有現在這樣的交通,運送物資全靠人力,我們一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重達兩三百斤,運送炮彈炸藥和高粱大饃。我的手腳就是那時凍壞的,後來每年冬天都會生出凍瘡,前些年夜裡甚至手掌疼的睡不著,這些年緩和了點,但也必須要戴著手套。”

  英雄無畏,歲月有痕。已是耄耋之年的劉傢發老人顫顫巍巍地拿出一枚枚的紀念章,分享起記憶深處的往事。交談時,劉老隻是聽力有些許下降,但對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仍記憶猶新。“在連長有力的指揮下,我們一個連兩百人左右,於朝鮮陰山,消滅了美國兩三百人的爆破隊!”談起這段以少勝多的作戰經歷,老人滿臉榮耀,直呼過癮,細節描述將采訪組一行人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戰場。“我們是夜裡過的鴨綠江,美國人的飛機就在我們頭上盤旋,飛機把橋都炸毀了,好險把運送我們的車輛也炸到。生活上,我們在軍車上一待就是四五天,零下十幾度的冬天,我們隻能喝冷水、吃幹糧,不敢生火做飯,因為炊煙燃起,就會被敵人發現。那麼厚的雪,戰場上條件又那麼艱苦,好多戰友都凍傷,甚至凍死。露天的樹林就是我們的住所,一塊方形雨披用樹枝掛住,下面用幾根樹棍子鋪一下就睡了。想好好的睡一覺是不可能的。現在的條件太好了,以前的戰友們哪裡能想到這些。”

  今年99歲高齡的戴小沐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在上門采訪的過程中,戴老可能記不清自己退役回鄉後的經歷,可是對所在的部隊番號、戰鬥的情形,卻能在回憶時脫口而出。戴老是21團1營1連通訊班,負責前線的通訊排查、修復線路,確保指揮部和前沿陣地的通信順暢。哪裡的線路隻要被炸斷了,他們就摸黑四處找接線頭。“接線任務是兩個人一組,合作完成,一個接線一人拉,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立馬提起一卷十幾斤重的電話線,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去接線。”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戰場陣地上的電話線每天都會被炸斷好幾次,每次都要派通信兵冒著生命危險去修復,在這種情況下,通信兵時時刻刻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可以說戰場上通信順暢的每一秒都是通信兵用鮮活的生命換來的。戴老飽含熱淚動情地說:“我的戰友很多都犧牲在了朝鮮戰場,我永遠無法忘記他們。”采訪過程中,戴老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哪怕過去這麼多年了,老人依舊記得戰場上如何用朝鮮語說“水”、“火”、“大嬸”。

  這些老兵是歷史的見證者,是黨和國傢的寶貴財富,他們為黨和國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民將永遠銘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下一步,縣委黨史地方志室將系統整理老兵口述史資料,開展多維度、多模式宣傳,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重溫艱苦歲月,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通訊員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