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野(醫藥計生)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你好,我是薛軍生,中共黨員。祖籍河南南陽,生於山東萊陽,長於河南新野。早年曾在軍中服役,轉業後經過商,做過法官,搞過文秘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進入新野宣傳系統,任電視臺記者、副臺長等職,後轉行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期間,千餘篇作品散見於國內媒體。先後參與《新野文史資料》《新野政協志》和《中共新野黨史》第二卷的編輯撰稿工作。系政協新野縣第七、八、九、十屆委員,編輯職稱。

解放前,新野縣醫藥衛生事業比較落後。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調查統計,全縣隻有中醫醫生318人,平均每萬人隻有12名醫生。公立衛生院1所,病床5張,平均每10萬人不到2張。

1969年9月25日新店公社赤腳醫生學習班留影

新中國成立後,貫徹黨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和衛生工作與群眾相結合”的方針,逐步建立健全了醫療衛生機構,衛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醫療設備日趨完善。從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老三樣”,到鄉鎮中心衛生院普及x光機等診療器械,新野的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的工療醫院

中醫

新野縣中醫歷史悠久,晉時范汪,博通百傢之言,對古醫書及張仲景的《傷寒論》深有研究,曾撰有《東陽方》105卷,或雲176卷,《雜藥方》170卷。清代,城南李崗村從醫50餘年的名醫張文在,醫術高明,著有《醫學引規》、《傷寒鈐法》、《傷寒癥治》和《問診切要》等醫學書籍,流傳於世。城南關名醫曹孔昭,精兒科,所著《兒科寶典》,其方皆驗。民國三十年(1941年),全縣有中醫278名,比較著名的有段堡(城郊)的咽喉科,沙窩(歪子)的骨科,劉莊(樊集)的瘍科,觀音塚(歪子)的外科等等。1947年,城關有中藥鋪19傢,其中分科設有中醫喉科、中醫婦科、針灸等。新中國成立後,縣將民間中醫組織起來,承擔了衛生宣傳、醫療保健、疾病防治的任務。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的防病治療

中成藥制作

明清時期新野縣內已有丸、散、膏、丹等成藥的制作;民國時期,種類增多,如“樹仁堂”藥店的“剩飯丸”,歪子沙窩村的“桃花散”、“接骨膏藥”,城郊段堡村的“明明眼膏”等,均有名氣。

南樹仁剩飯丸炮制現場

新中國成立後,成藥制作進一步發展。1954年,縣中西藥房成立後,集縣內各藥店之成方和制藥技術人員,制作了“炸腮膏”、“祛風散”等13種成藥,頗受患者歡迎。1973年7月,縣醫藥公司成立中成藥加工組,恢復了具有歷史傳統、療效較高的成藥制作。計有開胸化滯丹、黃蓮上清丸,蒙石滾痰丸、香砂養胃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半夏露、陳皮糖漿、銀翹解毒丸、羚翹解毒丸、牛黃解毒丸等14種。

莊氏燒傷膏熬制現場

南“樹仁堂”藥店

系新野縣城南關大街曹氏,於明末開設的藥店,清康熙十八年(1680年)初制並運營“開胸化滯丹”(即剩飯丸)和“清熱消積丸”(即四消丸)。現其襲祖秘方精心研制的“剩飯丸”,被譽為“曹氏神丹”。

南樹仁堂左側這塊招牌是當年的原物

莊氏燒傷膏

新野縣莊氏傢族擁有和獨創的一種治療火燒飯燙,方法簡便,療效奇特的民間傳統方藥,它研發於民國元年,由莊氏十三世莊全勝研創,距今已有104年的悠久歷史。它是用純正麻油和二十多種中草藥及多種天然礦物質藥物加工熬制而成,具有消炎、鎮痛、祛腐生新、斂瘡收口,促進上皮生長等功效。

一個多世紀以來,治愈了各種原因引起的燒傷、燙傷、化學燒傷、電擊傷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膚瘡瘍,數以萬計,實踐驗證,它具有止痛效果好、傷口愈合快,無毒副作用且使用經濟便捷等優點。

經二代莊喜樂、莊喜超,三代莊廷明、莊廷芳,四代莊震、莊雷、莊軍的傳承和不斷改進,已達到日臻完美的境地,不失為一種理想的燒傷創面外用藥。如今,莊氏燒傷膏已申報國傢專利並獲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民醫院

1933年 始建於乾明寺,為新野縣立醫院。1935年搬到南關石頭街東側春秋樓,1944年又遷城隍廟,1947年停辦。1952年7月,在南關福音堂建立新野縣衛生院,有房屋30間,職工11人,病床15張。1953年,設防疫保健、醫療、總務3股和化驗室、婦產科、西藥倉庫,職工25人,病床25張。同年12月,在解放街(現財政局址)增設中醫門診部。1958年,縣衛生院與地段醫院、工人診所和社員診所合並,稱縣人民醫院。衛生技術人員36人,病床80張。1967年,縣人民醫院與醫藥公司、防疫站和婦幼保健站合並,改成新野縣衛生防治院。三個月後,醫藥公司分出。1969年,防治院遷至縣一中。1970年後,復稱新野縣人民醫院。2015年12月26日遷現址。

2016年時的人民醫院

中醫院

1957年9月,新野縣在城區政府街北側建域關衛生院,時住院處在陶巷東關帝廟。1968年8月,城關鎮和城郊公社分開,城關醫院全部留給城郊公社。1969年底在石頭街南側魯宅成立城關防治院。1982年2月18日,經南陽地區批準,將城關鎮衛生院改建為新野縣中醫院並遷現址。時有門診樓1幢,職工42人,設有內科、西醫兒科、婦產科、五官科和註射科、檢驗室等。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的城關防治院門診

衛生學校

位於新野縣城區朝陽路東側,打鼓莊西邊。1959年創辦,原址在縣城十字街服務樓處,1960年停辦。1966年恢復,設在航運小學,1974年新建於現址,命名新野縣衛生學校,1980年改名為新野縣衛生進修學校,1981年恢復現名。

衛生學校門診大樓

多多關註,還有更多關於新野縣的方方面面。

印象新野(新野縣工業) 印象新野(農業) 印象新野(交通) 印象新野(水利) 印象新野(城建) 印象新野(水泥) 印象新野(教育)壹 印象新野(橋梁) 印象新野(紡織) 印象新野(化學工業) 印象新野(輕工業) 印象新野(古、現代建築 )壹 印象新野(醫藥計生) 印象新野(古、現代建築 )貳 印象新野(揚水站、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