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逃往台灣,因飛機超重扔下10塊「石頭」,結果卻成鎮國之寶

2024年2月28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文|胡一舸

編輯|胡一舸

前言

「無論怎麼講,會戰兵力是80萬對60萬,優勢在我!」

老電影淮海戰役蔣介石的這句台詞,如今已經成為了大家時不時拿來調侃的「名梗」,用於形容一個人過於自信,最後被現實「打臉」的尷尬境地。

這不,1948年12月,退無可退的蔣介石雖然還抱着無盡的幻想,但身體卻十分誠實的登上了敗逃台灣的飛機。

跟隨他一起走的,除了一大批中飽私囊的高官,還有從全國上下搜集來的奇珍異寶,但是因為數量太多,實在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部運出,有些飛機的儀表盤上都顯示了超重。

無奈,只能選擇精品帶走。就在篩選期間,有十塊其貌不揚的、黑黢黢的大石頭被無情抬出了機艙,它們每一塊都將近一噸重。

士兵們只是小聲發着牢騷:「這爛石頭讓咱們搬來搬去,還不如直接手榴彈炸了。」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爛石頭」,已經經歷了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甚至如今被列為「九大國寶」。

偶然發現,不識真貌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上演完玄武門之變,向世人展現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由貞觀而起的大唐盛世,也在鐵與血之中走悄然走進了元年。

伴隨着新皇登基,天下異象頻出,風言風語在街頭巷尾流傳,陝西鳳翔府陳倉(今陝西寶雞)距離都城長安並不算遠,大家也都把這些奇聞軼事當做飯後閒談。

可是,沒過幾天,一個放羊老頭的偶然發現,瞬間讓這座看熱鬧的小城也變為了「局內人」,成了傳奇故事的「主角」,吸引着全國上下的目光。

究竟發生了什麼?

那天,老羊倌正和往常一樣,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陳倉山放羊,上了年紀,精神和體力都沒有年輕時那麼充足了,見羊群都開始埋頭吃草後,他便緩緩坐了下來休息。

白雲、綠草、清風,難得的悠閒讓老羊倌不由得嘴角上揚,突然,遠處一塊只露出一角的石頭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的照射下,石頭的表面好像有圖畫的的紋路。

他趕緊起身向前查看,只見石頭上果然刻着規整的、好像文字的東西,可自己並不識字啊,於是他就提前返回了村子,將自己經歷告訴了大家。

眾人一聽,心中也多了幾分好奇,便一起跟着老羊倌回到了大石頭旁邊,不看不要緊,一看才注意到,原來那地方不止有一塊大石頭,而是整整有十塊!上面還都刻着東西。

教書先生自然被推到了最前面,他看了又看,雖然明知道那是字,卻和自己所學的又有很大的不一樣,恍若天書一般。

在他的指揮下,一塊石頭被清理了出來,只見它上窄下大,中部微鼓,形似墩子。即使表面有很多的脫落,但還是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歷史印記和神秘氣質。

一時間,陳倉山發現「神物」的消息變得人盡皆知,當地有些迷信的村民,甚至還會在特定日子帶着祭品前來跪拜。

風流才子也是紛至沓來,將上面的文字拓印下來進行研究和摹寫,當時的專家也為此爭論了好久,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神乎其神的謠言反而變得越來越多。

眼看「景點」逐漸火爆,也該有個名字了,於是當地人便根據石頭形態,開始將其稱為了石鼓

於是,不知道究竟是何年代的石鼓,自從重見天日,就受到了長久的香火供奉,這樣的情況整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陳倉山的平靜才被打破。

輾轉流離,命途多舛

安祿山史思明的隊伍很快就席捲了北方,戰火越來越近,正沉溺於溫柔鄉中的唐玄宗也總算驚醒,無奈挪動了位置,帶着皇親國戚逃離了長安

陪伴同行的總共就3000禁軍,其中2000還是太子李亨的人,時機到了,李亨一手策劃了馬嵬兵變,不僅宣告着楊氏的倒台,也意味着父子關系就此割裂。

唐玄宗這時只一心想保住性命,前往四川李亨便得以在公元756年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玄宗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太上皇。

就在這期間,唐肅宗聽說了附近石鼓的奇聞,也想着一睹為快,於是他直接派人去把十面石鼓都給翹了出來,從山上費勁力氣運往了自己身處的雍城

滿朝文物見寶貝刷的一下跑到自己眼前,心中都激動地不得了,還有學者當場上書請求皇上派專人看護研究。

但天不遂人願,亂世之中能夠活命就已經是奢望了,誰還有功夫去管十塊重千斤的破石頭?

這不,幾個月後,敵軍來攻,唐肅宗再次帶着眾人轉移,這個皇帝的能力還算過得去,在知道無法帶走石鼓後,就令人將石鼓重新埋在了當地,並對外謊稱已經遺失。

只是石鼓這一等,又是整整兩年的時間。公元806年,好不容易局勢稍穩,一些記得當年之事官員,四處尋訪才了解到埋藏地,並奏請朝廷挖掘。

天下初定,有更多緊要的事情需要做,所以石鼓在重見天日後,就又被擱置到了荒郊野外,僅有兩三個人看守。

不論在什麼時代,總會有有識之士站出來發聲,這次挺身而出的就是著名文學家韓愈

韓愈聽說挖掘石鼓這件事後,當即就給朝廷寫了一封奏摺,希望能夠引起上面的重視,他還在其中請求把石鼓運送到宮中太學,以示文脈傳承和鼓勵學術研究。

雖然字字真心,言辭懇切,但當時的韓愈身為史館修撰,終究還是人微言輕,這篇奏摺被擱置一旁竟然長達8年的時間。

天意所歸,重獲新生

直到8年後,一位名叫鄭余慶的官員出任國子祭酒,相當於文化部和教育部的部長,他在不經意間從角落裡揪出了韓愈的奏章,打開剛讀沒幾句,臉上的表情就變了。

文化至寶竟然無人在意?鄭余慶二話不說,就憑借着自己職能,多次進言,才使得石鼓成功被保管在當地的孔廟之中,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原本10面石鼓這時卻丟失了1面。

又是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被安史之亂動搖根基的大唐王朝終於轟然倒塌,孔廟中留存的9面石鼓再次失散民間。

五代十國過去,趙匡胤黃袍加身,風流文雅的大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世人都知道宋徽宗是藝術巨人,但其實在他前面,同樣有一位文學和藝術造詣很高的帝王——宋仁宗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性格寬厚,與民秋毫無犯,社會上呈現出了一片歌舞昇平,文化事業高速發展。

一天,宋仁宗正翻閱皇室所藏的古籍,偶然了解到了陳倉石鼓的故事,心中不由得產生了嚮往,於是他就放出重賞,號召天下的人四處尋找。

當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也聽說了這件事,而他也正好擔任鳳翔知府,就暗下決心,要藉此機會贏得皇上的青睞。

經過不懈努力,總算讓他找到了9面,剩下的那個已經消失200多年的乍原石鼓卻依舊沒有消息。

直到1052年,一位名叫向傳師的金石家,在無意中收到了一副石鼓拓本,內容和他收藏的其它9幅都不一樣,一個念頭讓他的手都忍不住激動地顫抖起來——第10面石鼓還在!

於是他就四處尋訪,跋涉千里,來到了拓本的流出地,找來找去沒有線索,就在他垂頭喪氣打算放棄的時候,一個屠夫用來磨刀的石頭引起了向傳師的注意。

只見那塊石頭顏色黝黑,皮質光滑,有些地方已經脫落,上面甚至已經被鑿出了一個米使用的凹陷,但最主要的是,上面隱約還殘存着文字。

終於找到了!向傳師心中高聲呼喊道。

當地知府接到向傳師的消息後,連忙派人將石鼓買走,十面石鼓終於在數百年後得以團圓,後來的宋徽宗還專門在字中鑲嵌了黃金。但是,沒人知道,石鼓奔波的生涯才進行了一半。

金人滅亡北宋後,因為不曉得石鼓的價值,於是就只把上面黃金撬走,本體則被隨便遺棄,石鼓又一次消失在戰亂之中。

直到1234年,南宋御史大夫王檝在隨軍出征燕京的途中,發現了被破瓦掩蓋的石鼓,至此,石鼓總算有了穩定的保存地點,元明清三代都被保存在北京孔廟當中。

尾聲

這樣的情況維持到了抗日戰爭爆發,七七事變後,北平即將淪陷,石鼓隨着故宮中的國寶被一起運往了南京,之後又前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又回到南京,途中還經歷了兩次車禍。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反動派無力抵抗,敗局已成定數,蔣介石開始向台灣運送黃金和文物,十面石鼓因為過於沉重,被飛行員果斷拋棄,這才得以留在大陸。

後來經過專家的細致研究,石鼓被認定為秦朝之前秦國的文物,每一面石鼓都記載了一段秦公的故事,或是打獵,或是描寫美麗風景,石鼓文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被譽為篆書之祖。

如今,歷經千年風霜的石鼓被靜靜安置在了故宮博物院石鼓館,接受着無數後來者的瞻仰。

它們見證了王朝變遷,見證了時代更迭,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存續,無愧於康有為所贊譽的「中華第一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