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元學校題“共進大同”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源自《中山墨寶》(北京出版社,1996年1月)

在《中山墨寶﹒第十卷》有一幀“共進大同”的橫匾拓片,說是1920年1月9日孫中山先生為培元學校題詞。幾經努力,我找到了這幀墨寶的主人——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根據該校校史記載,英籍傳教士安禮遜(1876-1959)對中國文化十分著迷,於1904年在泉州創辦了培元學校。1896年,時任倫敦警察總監的安禮遜父親曾幫孫中山擺脫清政府駐倫敦公使館的監禁,孫中山由此結識了安禮遜。1920年,接任培元學校校長的許錫安到上海募捐學校基金,特去拜見孫中山。孫中山親筆題寫“共進大同”四個字贈勉學校,並在募捐冊的扉頁上題寫“協興教育”及“孫文樂捐大洋貳拾圓”。

1927年,培元校友為紀念安禮遜創辦培元中學興建圖書樓,孫中山的這幅題詞被刻成木作的牌匾,高掛在新建的安禮遜圖書樓內。

“文革”期間,圖書館的幾十萬冊藏書被洗劫一空,木牌匾也不知所蹤。後經多方打聽,終於在北峰中學附近的一個村莊裡找到被充做豬圈圍擋的牌匾。村民說,“拿兩臺彩電來換就給!”在那個收音機都難得一見的年代,彩電更是稀缺品,有心的老師隻能默默地常去豬圈看它。一兩年後,這塊牌匾輾轉被一所小學收藏,培元的許碧茵老師賒了40件襯衣,將牌匾換回。

圖片源自網絡

“有孫中山先生的題詞,要是也有宋慶齡夫人的題詞,那就再好不過了。”1980年4月25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時任學校副書記的許碧茵,參與起草了一封信函給北京相關部門。信函中寫了孫中山先生為培元題詞的經過,附了“共進大同”匾詞照片,向宋慶齡提出為學校題詞的請求。

令人驚喜的是,半個月後,學校就收到了宋慶齡住宅秘書室寄來的回信。裡頭有宋慶齡親筆題詞——“為國樹人”,用宣紙寫的一式三張,信上囑咐擇其最佳者放大使用。“回信裡,還附了一組照片,其中,‘共進大同’匾詞照片,被放進了宋慶齡的床頭櫃珍藏。”

學校將宋慶齡題詞的匾詞,同孫中山先生的“共進大同”匾額懸掛在一起。

1995年,由臺灣曾燕貴校友捐資百萬元重修安禮遜圖書樓。

圖書樓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249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246平方米,高24.8米,共五層。整體建築平面為十字形,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由門樓、門廳、禮堂、禮臺組成,為中西結合的近現代建築,樓前有孫中山坐姿塑像。門樓平面為長方形、平頂。頂部為曬臺,周圍澆築圍欄,面承洗石子,門廳共有五層,第一至第四層為西式建築風格,第五層為中式結構凌雲臺,燕尾脊、歇山頂,四坡水,屋面采用閩南傳統做法紅瓦鋪就,翹脊堆剪卷草龍。

圖片源自網絡

一層門廳內部正面為“培元中學校史館”館名,上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共進大同”,匾長1.50米,寬0.50米,厚0.10米,木質,中文楷體,從右向左書寫,右邊紅字豎寫“培元學校”,中間綠字橫寫“共進大同”四個大字,落款“孫文”和印章。左右兩側開通道至禮堂,旁邊設臺階可通二樓,另外左邊臺階旁又設側門通外面,而右邊則開窗戶。禮堂平面為長方形,門窗仿英國倫敦教堂的建築風格,屋頂兩坡水,前面屋角有交趾陶堆積卷草,混凝土抬梁式梁架,屋面是傳統閩南做法紅瓦鋪就。禮堂左右開側門,正面有一拱形禮臺,邊緣有卷草紋飾和泥塑,平頂,雙層框書“百年培元”,懸掛牌匾,匾長1.55米,寬0.80米,厚0.06米,木質,黑漆,中文楷體。禮堂二樓為半橢圓形觀禮臺,水泥澆築圍欄,面承洗石子。一樓地鋪花崗巖石板材,二樓地幔南洋瓷磚。

頂部曬臺正中鑲嵌花崗巖匾額,用中英文書寫“安禮遜圖書樓(Anderson Library)培元全體校友建”,底下懸掛“大同門”木匾額。安禮遜圖書樓第五層廊前有曲尺形護欄,正中鑲嵌青石“培元”匾額。牌匾左上角書“培元中學”,中間書“為國樹人”四個大字,落款“宋慶齡”,兩邊有臺階,現為“培元中學校史館”。

2009年,安禮遜圖書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安禮遜圖書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