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李恪到底有沒有參與房遺愛謀反?

2024年2月6日 46点热度 0人点赞

原創 李星原

永徽四年 2 月吳王李恪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賜死。史書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李恪到底有沒有參與房遺愛謀反案,史書已有定論。所謂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便是史傢對其的蓋棺定論。

《冊府元龜·帝王部·明罰》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房遺愛謀反事發,臨刑前唐高宗李治親自召見了他責問道:你貴為皇親國戚為何要謀反?房遺愛答:我包藏禍心罪孽深重,死有餘辜。但我告發吳王李恪是想因此贖罪。我看見貞觀年間紇幹承基與侯君集,遊文芝和劉蘭等人謀反,之後紇幹承基告發侯君集,遊文芝告發劉蘭,二人都因此不僅保全性命還加官進爵,所以想借此活命。高宗說:你憑借先人的功績又因娶了公主而享受無上尊榮,怎麼能和承基這樣的人比?況且現在才告發吳王是不是有點晚了?

仔細品讀這段對話其實能感覺到明顯的答非所問。高宗問房遺愛為何謀反,他直接承認了自己罪該萬死,但卻沒有回答高宗的問題。反而道明了告發李恪的動機——活命。這和謀反有啥關系呢?明顯文不對題。但是反向推導下,房遺愛為何要告發李恪?或者他怎麼知道告發李恪能活命?又為什麼要提告發李恪這件事?僅僅是紇幹承基和遊文芝的示范作用嗎?會不會是有人在審訊他時刻意給他的暗示?但是他照做後卻依然被判死刑。所以他提告發吳王其實是在為自己控訴。

聯系上下文做個模擬。

高宗:你為何要謀反?

房遺愛:我罪有應得,的確該死,但是不是說好了告發吳王李恪,可以像紇幹承基和遊文芝那樣得到赦免嗎?為何卻出爾反爾?

高宗:你是功臣之子又是當朝駙馬,紇幹承基怎麼能和你比?再說現在才告發吳王豈不是太晚了?

這樣是不是就說的通了,房遺愛之所以承認謀反,重提告發吳王事,是因為馬上就要對自己行刑了再不說就真的沒機會了。而高宗明顯在殺人滅口,所以房遺愛隻能死。這段對話也算是間接證明了李恪並沒有參與謀反,完全是被構陷的。

而構陷之人便是長孫無忌,這是史書明確記載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長孫無忌為何要和一個與皇位無緣的親王過不去?

這就要說到貞觀 17 年的易太子事件了。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為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位子就這麼一個,李泰想往上爬,李承乾便往下踹。但總感覺力不從心於是就想發動政變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結果技不如人被太宗給廢了,李泰也因謀嫡被終結了政治生命。

這時候能被立為太子的有倆人,晉王李治和吳王李恪。李治是長孫皇後所生第三子占了個嫡字,李恪是庶出但卻是長子並且占了個賢字。

按宗法制度立李治是名正言順,況且也得到了長孫無忌等人的大力支持。太宗也給出了理由,李治仁孝立了他便可以保全李承乾和李泰二人。所謂仁孝其實就是懦弱。

立李治為太子半年後,太宗越發覺得這孩子柔柔弱弱的沒一點男子氣概。怕他以後鎮不住朝中這群狐貍。再看吳王李恪,行事雷厲風行,文武雙全和自己年輕時很像,這兩下一對比便有了易儲的心思。

於是就把想法告訴了長孫無忌,這下算是為李恪的死埋下了伏筆。長孫無忌一聽就急了,李治好歹是自己的親外甥,李恪算怎麼回事?真立了他長孫傢族還有出頭的機會嗎?

長孫無忌便以李治仁厚守成之良主駁斥了太宗的不靠譜想法。但李世民不為所動,還看穿了他的小心思說:難道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便反對他?這孩子英勇果敢跟我很像,護你周全綽綽有餘。

長孫無忌異常冷靜,鬼才信你的話呢!李恪越是英明神武登基後便越是沒自己的出頭之日。主意已定來了最後一哆嗦: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是做事失敗的根源,況且儲位這樣的大事豈能來回變動?

言外之意便是你還嫌朝中不夠亂嗎?想斷送幾個兒子來平息?

李世民被這麼一說,死心了,得不到長孫無忌的支持事小,魏王黨還沒擺平呢,再因此弄出個晉王黨,這朝局還平得了嗎?

太宗就此作罷,李治安安穩穩的坐在東宮過日子。但長孫無忌卻落了心病,李恪能被提議立儲說明他有與太子抗衡的實力,與太子過不去就是與我長孫傢族過不去。這梁子莫名其妙的就結上了。

李恪事後應該也知道自己被提議立儲但被長孫無忌給攪黃了,對他也是恨的壓根直癢,兩人就此結仇。

於是借著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將自己的所有政敵一網打盡。這些人中除了吳王李恪還有戰功赫赫的李道宗,薛萬徹,李淵在世的庶長子李元景,包括兩位公主。

明面上是長孫無忌在公報私仇,但是看看這份名單,不是宗室便是帝婿,這些有頭有臉的人被連根拔起,最大獲益人隻能是李治。再聯系他對房遺愛說的那句告發吳王豈不是太晚了的話。這幕後的黑手隻能是他。畢竟哪個皇帝願意讓曾經差點取代自己的宗室賢王好好的活著呢?

有他在就等於在皇位上裝了個不定時炸彈,鬼知道哪天它就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