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一人橫掃天竺,創造唐朝的戰爭神話,為何沒被評為名將?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冬日生活打卡季#

大傢隻知道王玄策一人滅一國這個事件,卻不知道同時期唐朝,已經北擴貝加爾湖,西擴中亞地區。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王玄策、李世民是一個時期的人,此時吐蕃和唐朝有聯姻,軍事上又打不過唐朝,隻能全力配合了。王玄策一個外交官,之所以能調動吐蕃支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唐朝這個時期,軍事和外交已經驚為天人。吐蕃隻能配合王玄策,吐蕃進攻西域地和中天竺,都是唐朝官方意思。

王玄策生活的唐朝,從軍事文化和政治制度,科技發展和接觸的國傢都全方位超過當時的印度,社會的進步再加上處於一個盛世的情況下,讓他的官員基礎再次,也比印度那種番邦林立、種姓階級固化、無大統一目標和思想的王國厲害。再加上印度不精戰陣,在莫臥兒之前每次於外敵作戰幾乎必敗,沒有系統的兵書,沒有系統研究作戰的人,沒有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戰略級滅國戰爭,沒有同級別國傢的互相拉鋸,這種國傢就是和唐有時代差距。

王玄策的智勇膽略固然了得,但所謂的一人滅一國有點言過其實了,用當地雇傭軍對付敵對勢力跟漢王朝經營西域的故事沒太大差別(不提什麼資敵或者結仇,古代客軍肯定需要燒殺劫掠來維持士氣,王本身也要達到復仇目的),甚至不如南朝陳慶之千軍萬馬避白袍的孤軍壯舉令人神往。

印度這地方從來都沒有一個長久統一的中央政府,這是印度大陸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的,包括現在的印度都相當的松散。王玄策是剛好又遇到了印度內亂,隻能跑回吐蕃避難,結果吐蕃決定趁著印度內亂洗劫一撥,正好用王玄策的名頭。就算王玄策不跟著吐蕃兵回去,以吐蕃的戰鬥力,一樣會洗劫一遍印度,其實王玄策的選擇空間不大,隻有跟著吐蕃報個仇,或者直接回國,兩個選擇其實都不影響當時的戒日王朝覆滅。

調兵這兩個字聽著好聽,其實也就是吐蕃找個理由南下而已,幾千人就滅國,是因為第一吐蕃軍隊實力強悍,第二戒日王朝已經亂了,沒啥實力的,加上印度大陸戰鬥力本來就低。所以王玄策這次回國,太宗也隻是給了個不大不小的官意思意思,因為王玄策在這件事裡面並不是主導者,甚至可以說有沒有王玄策,吐蕃都會南下。王玄策的最高官職應該是朝散大夫(文散官,從五品下),類比遊擊將軍(武散官,從五品下),類比(上府)果毅都尉(武職事官,從五品下)。

盡管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滅掉中天竺(印度),取得了勝利,但卻損害了大唐在天竺的外交局面。大唐無法在遠隔數千裡的地方建立穩固的統治,因此中天竺的滅亡對大唐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收益,反而可能助長了吐蕃和西突厥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唐沒有對這場戰爭,賦予太大的重要性。王玄策為了挽回自己的任務失敗,以大唐的名義幫助吐蕃在吐蕃後方立威,讓天竺諸國認為,吐蕃是大唐的地區代表,大唐是支持吐蕃主理地區事務的。

還有一個因素導致王玄策受冷遇,王玄策引薦了一位名叫那邇娑婆寐的天竺僧人,聲稱他懂得長生之術。唐太宗李世民欣然接納,但最終服用了由這位僧人制造的“天竺仙丹”,卻導致了他的病情惡化,甚至不治而死。這一事件,進一步拉低了對王玄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