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光,一輩子忠臣孝子卻走上了反唐之路到底是誰的錯?

2024年2月6日 29点热度 0人点赞

李懷光算的上是根紅苗正的大唐軍二代,他祖上是被大唐遷徙到幽州的渤海靺鞨人,他傢的轉折發生在他老爹時期,他老爹在朔方軍當兵,由於戰功顯赫一路幹到了將軍,於是朝廷賜他國姓並取名李嘉慶。李懷光出生於公元729年,此時正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也正是邊塞軍人出人頭地的年代。李懷光從小就在朔方軍中混,出眾的砍人手藝讓他很快就混出頭了,成為朔方軍一名小有名氣的響當當。

他的人生轉折是從跟對領導開始的,這個跟他上下想得的領導叫郭子儀。郭子儀這個人能力沒得說,但是帶兵他有一個短板就是為人過於和氣,以致手下軍紀不嚴,而強軍的重要指標就是軍紀嚴明。於是郭子儀就提拔了李懷光。李懷光為人嚴肅,不論對內對外殺起來人來眼睛都不眨,對待敵人如烈火一樣殘酷,內部管理的時候,膽敢有人犯法哪怕是親戚他也照砍不誤。在他的輔佐下,郭子儀把郭子儀帶成了天下第一強軍。在這個過程中,李懷光的官做的也越來越大。公元771年(大歷六年),42周歲的李懷光升兼任了禦史中丞,轉年(公元772年),又兼任了禦史大夫,加為軍都虞候。公元777年,李懷光48周歲,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轉年也就是公元778年再次以原來的官職復出,並且兼任了邠、寧、慶三州都將。

他的人生第二次轉折發生在公元779年,這一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李適即位,此時大唐終於迎來了和平,已經80多歲的郭子儀的退休申請終於通過了,唐德宗給了郭子儀一個尚父、太尉的榮譽稱號就讓他退休了。而郭子儀原來所統領的兵馬地盤則一分為三,其中作為郭子儀副手的李懷光分到了刑部尚書,兼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寧慶晉降慈隰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諸蕃部落等使。從此以後50周歲的李懷光開始了獨當一面。

郭子儀去職之後,大唐的老對手吐蕃立刻開始蠢蠢欲動,於是李懷光將駐紮地選在長武城,這個長武城位於原州前端、臨近涇水、俯視交通要道,是吐蕃進攻大唐的必經之路,吐蕃試探了幾次發現長武城不好啃,就暫時按捺下了對大唐用兵的沖動,大唐就這樣絲滑的渡過了郭子儀離職後的震動期,大唐暫時迎來了和平時期。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80年,涇原四鎮節度使段秀實被宰相楊炎排擠丟掉兵權。唐德宗想在原州構築要塞防范吐蕃進攻,於是就讓李懷光兼任了涇州刺史、涇原四鎮北庭節度使。李懷光上任之後就砍了出身朔方軍的老兵痞刺頭溫儒雅等人,涇州兵在驚懼之下推舉劉文喜發動反叛。唐德宗登基之後就立志於收攏兵權,對這種動輒兵變的行為零容忍,於是派朱泚和李懷光共同討伐劉文喜,二人一波就平定了涇州叛亂。戰後加封李懷光檢校太子少師。如果不出意外,李懷光逐漸成長為大唐朝廷嫡系核心將領。

但是一切的意外發生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年輕氣盛的唐德宗在根基未穩之際就著急忙慌的發動了削藩戰爭,結果引發了四鎮之亂。但是唐德宗低估了河朔軍閥的戰鬥力,他計劃中半年就可以解決的戰爭硬生生的拖了拉鋸戰。而激增的軍費讓唐德宗不得不臨時加稅,搞得大唐朝廷核心統治區的關中一片哀鴻遍野,就連長安百姓都開始敵視朝廷。到了公元782年,原本大唐一方的朱滔、王武俊因不滿朝廷不但不獎賞他們還奪了他們的地盤而轉向支援田悅,讓原本日薄西山的田悅再次支楞起來,跟大唐的平叛軍打了一個旗鼓相當,戰局陷入膠著。唐德宗不得已之下,讓李懷光帶領朔方兵步騎一萬五千人馬增援河北戰場。叛軍的戰鬥力真的不是蓋的,李懷光所部剛剛抵達戰場,連大營都沒來得及紮,駐紮在愜山(今河北大名北)的朱滔就對李懷光發動了襲擊。李懷光也是個暴脾氣,讓部下扔下行李就迎著朱滔殺了上去,朔方軍把朱滔的平盧軍一頓暴捶,並反殺奪取了朱滔的大營。正在這時,叛軍王武俊帶著騎兵增援朱滔,一看混亂的戰場武俊帶著騎兵就沖入朔方軍,將朔方軍截為兩段。朱滔趁機反攻,將李懷光擊敗。當天夜裡,田悅掘開永濟渠,把駐紮在低處的李懷光的大營沖毀。李懷光被叛軍的三板斧打懵逼了,隻能跟著馬燧等人退守魏縣。雙方再次陷入對峙。

正在雙方打消耗戰的時候,再次傳來噩耗,公元783年十月,長安發生涇原兵變,皇帝逃往奉天,朱泚在長安稱帝。德宗派太監前往河北號召兵頭們帶兵勤王。接到詔命之後,54周歲的李懷光讓部隊立刻出發,火速趕往關中勤王。當時道路泥濘士兵多有怨言,李懷光不顧年高深入隊伍鼓舞士氣,朔方軍從蒲津渡過黃河直奔奉天而去。在醴泉朔方軍遭遇朱泚前來攔截的騎兵部隊,被朔方軍一頓胖揍。此時李懷光也受到了消息,奉天城眼看就要陷落了。情急之下,李懷光派手下偏將張韶先行一步,前往奉天報信穩定人心。張韶也是個狠人,他日夜兼程來到奉天城下的時候剛好趕上叛軍攻城,他混到叛軍攻城隊伍,躲過城上射來的箭矢、爬過壕溝,站在城根就扯開脖子大喊:“城上的兄弟,我是前來勤王的朔方軍的偏將張韶,我們的勤王大軍馬上就要到了。”城上的士兵一看是自己人,立刻扔下一根繩子,張韶順著繩子爬上城頭的時候,張韶已經被射的跟刺蝟一樣。唐德宗在接見了張韶,了解了朔方軍的勤王部隊已經不遠之後,立刻讓張韶來一個繞城一周,奉天的守軍在看到之後知道援軍馬上殺到,士氣大振。

城下的朱泚也知道此時就是跟時間賽跑,也加緊了攻勢玩命攻城。李懷光在魯店再次擊敗朱泚所部,面對近在眼前的李懷光,朱泚失去了取勝的信心撤回長安。奉天城裡的唐德宗終於長出一口氣,他知道朔方軍再不來奉天城恐怕撐不過三天。但是隨著朱泚撤走一條消息傳遍了奉天城。原來李懷光在勤王的一路上,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大罵盧杞、趙贊、白志貞等人,說天下之所以敗壞都是這群小人惹的禍,等他解了奉天之圍之後一定要請求天子把他們都咔嚓了。盧杞知道如果讓李懷光進了奉天城,那個時候李懷光提出要殺自己,皇帝是沒辦法拒絕的,於是就讓德宗命令李懷光不要來奉天了,趕緊去追擊朱泚。

李懷光的人生在這個時候再次發生逆轉,如果他進了奉天城,挾救駕之功,如果當眾提出誅殺盧杞等人,這事也就成了。可是他在沒有控制朝廷的前提下,仍然整天寫公開信要求唐德宗殺掉盧杞等人,唐德宗也不願意這個忠心耿耿的老將的面子,就象征性的罷免了盧杞、趙贊、白志貞等人。如果事情就此為止也還有挽回的餘地,可是李懷光覺得自己被糊弄了,仍然堅持要求朝廷給自己一個說法,一直逼著唐德宗殺掉自己的心腹宦官翟文秀。這個時候雙方關系已經發展到非常緊張的程度,李懷光已經從義憤填膺有點倚老賣老的老臣發展為幹預宰相任免並以武力威脅朝廷的跋扈將軍了,而唐德宗對於這樣的老將素來是沒有任何容忍度的。李懷光立刻從一個極端滑向了另一個極端,他深深的恐懼被朝廷事後清算,於是在打下咸陽之後對著近在咫尺的長安就不動了。就連名將李晟多次催促都沒有效果,此時李晟就開始權衡李懷光謀反的可能性了,並把自己的分析報告給了德宗皇帝。

唐德宗雖然這種可能性不高,但是一直被朝廷信重的朱泚都能謀反,李懷光謀反的可能性怎麼能被排除呢?於是他決定兩手準備,既然李懷光說叛軍勢大,德宗決定從吐蕃借兵平叛。但是吐蕃的宰相尚結贊覺得唐德宗的沒啥信譽,他公開提出隻有得到李懷光的簽字,他才會相信戰後唐軍會兌現諾言,這樣他們才會進軍。於是德宗又派翰林學士陸贄前往勸說李懷光簽字。李懷光對於跟吐蕃聯合作戰是萬分抵觸的,第一他覺得這是唐德宗對他不信任的又一個表現,第二,作為一個跟吐蕃人打了二十多年的大唐軍人他無論如何接受不了跟吐蕃人一起剿滅自己的同胞,雖然朱泚是叛軍。他就梗著脖子不肯簽字,有一天陸贄再次前來逼迫李懷光簽字的時候,最笨的李懷光直接掀了桌子指著陸贄鼻子罵道:“老子就是不簽,你能耐我何?”德宗皇帝對這個為大唐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將無可奈何,於是拿出他現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獎賞來安撫李懷光,公元784年二月德宗給李懷光升到了武將的最高官職“太尉”,還派人給他送來了丹書鐵券。但是這個舉動讓一直深陷恐懼的李懷光直接暴怒,他劈手奪過鐵券仍在地上,指著使者的鼻子罵道:“咱們大唐的慣例,隻對那些謀反的人才會頒發鐵券。如今也給我老李送來鐵券,朝廷是這麼篤定我老李要謀反嗎?”看著滿眼怒火的李懷光,使者嚇得瑟瑟發抖不敢出一聲。至此雙方的信任蕩然無存。

自從李懷光消極怠工以來,朱泚就派使者聯絡李懷光,並許諾隻要李懷光肯叛唐,他願意分一半天下給李懷光。李懷光一直舉棋不定,至此李懷光終於決定叛唐。之前李懷光派部下韓遊瑰帶兵到奉天協防保護德宗,此時李懷光給韓遊瑰去信,讓韓遊瑰動手端了德宗的小朝廷,韓遊瑰直接把李懷光舉報了。等了好幾天也沒等到韓遊瑰動手的消息,李懷光再次派出使者催促韓遊瑰動手,結果信使被朝廷逮捕了,這回李懷光謀反證據確鑿。李懷光一看徹底騎虎難下了,於是豎起反旗。結果他不是直接攻擊奉天將朝廷和皇帝抓在手裡,他反倒公開放出風:“我李懷光準備跟朱泚聯合謀反了,皇帝陛下是否可以躲躲呢?”德宗皇帝一盤算,此時要獨自面對朱泚和李懷光的聯軍是絕無取勝的可能,於是立馬搬傢去了梁州。

朱泚和李懷光的聯合對大唐在關中戰場的打擊是致命的,他們二人都是天下聞名的宿將。朝廷驚恐之下,將安西和北庭之地全都許諾給吐蕃人,成功引入吐蕃這個外援。但是事情並沒有向李懷光預料的方向發展,李懷光這邊一舉反旗,他部下將領紛紛倒戈回到大唐,唐朝對於這些回歸的將領給予了超高規格的獎賞,韓遊瑰、休顏等人都被任命為節度使,李懷光直接就陷入被動。此時朱泚也給李懷光一擊背刺,原本是合作夥伴相稱的朱泚竟然擺起了老大的架子,直接給李懷光下命令讓他跟唐朝死磕,李懷光怒氣值拉滿,直接拉著隊伍回老巢河中去了。他盤算著隻要自己手裡有兵有地盤,戰後朝廷也會默認自己割據的事實,這樣自己也能得個善終。

但是李懷光忘了,人們對於漢奸的憎恨往往超過敵人,德宗皇帝可以容忍河朔三鎮的叛亂,因為安史之亂後他們就不歸朝廷所有了。但是河中不同,首先河中的位置就抵在關中的咽喉上,第二,河中是在安史之亂就被朝廷經營成重要的兵源地和稅基,失去了河中朝廷就徹底無法對藩鎮形成優勢了,第三河中是朝廷可以有效掌控的少數幾塊領地,讓河中獨立那是從朝廷身上割肉。於是唐德宗在李晟收復長安自己還沒返回長安的時候就派使者去見李懷光,李懷光身著素衣以待罪的姿態接見了使者,姿態擺得足夠低了。原本李懷光以為隻要自己給了朝廷臺階這件事就可以揭過去,但是使者一開口就說:”太尉,繼續領兵你就不要想了,在你的部下中找一個可以接替你的人吧!”李懷光當場石化,他沒想到朝廷在敢於直接翻臉,震驚、失望瞬間轉化為怒火,他的部下們一擁而上把使者砍成肉泥,然後立刻整軍備戰準備用拳頭逼朝廷承認自己。

唐德宗李適回到長安之後,立刻打出手中所有的底牌,派出渾瑊為河中節度副元帥,河東節度使馬燧、鎮國軍節度駱元光、邠寧節度韓遊瑰、鄜坊節度唐朝臣圍毆李懷光。李懷光很快就招架不住,領內各城紛紛失守,其本人也被唐軍團團圍在河中城內。785年秋天,絕望的朔方軍將士砍了李懷光的腦袋開城投降了。經歷了四鎮之亂、五鎮稱王、涇原兵變、李懷光叛亂之後,唐德宗李適成熟了很多,他沒有泄私憤將李懷光滿門抄斬,而是在他傢族中找個男孩承續李懷光的香火,還特意賞賜了一座莊園和一座府邸,作為李懷光的老婆王氏被發配到澧州。李懷光的人頭和屍身也得到了好好的安葬。

公元789年,為了安撫人心,唐德宗開始大規模的表彰為大唐立過汗馬功勞的功臣們,特別是那些已經敗落的傢族他都予以存續香火封賞後代。賞到李懷光的時候發現,李懷光的兒子們已經死光了,老婆王氏還在流放,於是赦免了王氏。由於李懷光沒有直系子孫,就把他外孫燕八八改名李承緒繼承李懷光的香火,授左衛率府胄曹參軍。

總結:

1、看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在40左右歲開始崛起,一般50歲左右走向重要領導地位。

2、李懷光是個很矛盾的人,他這一輩子都在做忠臣孝子,但是晚年卻走到朝廷的對立面,這讓他內心非常的糾結、矛盾,所以在造反的時候極度的猶豫、左右搖擺,做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事情。

3、信任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在職場中人一輩子都面對這個問題,需要盡可能的獲得自己的領導、同事、下屬、合作夥伴甚至對手的信任。絕大多數人都嘲笑海瑞的食古不化,但是沒有人懷疑他是個清官,沒有人懷疑他會造反,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李懷光在手握重兵,掌握皇帝和大唐朝廷生死存亡的時候、在沒有自立的想法的前提下,卻沒有獲得朝廷、皇帝、同僚的信任,這不得不說很可惜。他原本可以稱王大唐的一代名將,但是最終卻落了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可悲可嘆。對於普通人來說,用心打造和維護一個統一的人設,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行為可預測、可靠是至關重要的,用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匯概括這種情況叫“信譽”,否則一旦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你會讓可以決定你命運的人對你陷入猜疑鏈,進而影響人生的走向就十分的不劃算。

4、李懷光的一切悲劇都來自於他越權幹涉朝廷官員的任免,甚至包括皇帝身邊的宦官他都要管,當不如意的時候,他甚至直接威脅皇帝,這在任何的組織中都是不可觸碰的底線,都是作死行為。作為職場人員,常常會犯把企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歸罪於掌權的CEO等少數所謂的壞人,但是這未必是事實,同時跨專業的批評大部分時候是毫無意義的。唐德宗李適重用盧杞是為了解決糟糕的財政,殺了他們有誰能接替他們呢?重用他們是飲鴆止渴,不用他們是立刻死亡,唐德宗會怎麼選?如果李懷光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本職工作軍事上,他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撼動的,如果他也僅僅是停留在嘴炮上,哪怕指著鼻子罵盧杞等人,也沒有人能奈何得了他。可是他直接幹預政務、財務工作,專業不對口,提出的意見又不可行,德宗又怎麼可能采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