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位置最好的5個省會城市

2024年2月6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第五: 長春

由於漢民族對東北的開發很晚,長春有詳盡記錄的歷史並不多。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這裡是北方肅慎族生活之地,漢至西晉為夫餘國屬地。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餘府。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屬東京道。金滅遼後於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直到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才設立長春廳,始有長春之名,也就是說長春作為城市名也就200多年。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建省,但省會不在長春,而在吉林市;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 1932年,溥儀的偽滿洲國定都長春市,稱“新京”;1954年長春正式成為吉林省省會。

長春市地處吉林省中部,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長春市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全球三大黑土區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下轄的榆樹市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長春大米聞名全國。同時,長春又是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知名企業有中國一汽、中車長春軌道客車等。長春電影節是中國四大電影節之一,是中國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國傢級電影節。長春電影制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傢電影制片廠,記得小時候看的電影很多是出自長春電影制片廠。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長春市是中國第一個全由外國專傢規劃設計的城市,是唯一仿照外國首都(巴黎、堪培拉)建造的城市。

第四: 貴陽

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分水嶺地帶,處在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雲貴高原上,以山地、丘陵為主,素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之稱。

春秋戰國至漢初,貴陽屬古夜郎。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夜郎納入行政建置,為牂牁郡,貴陽大抵屬且蘭縣,稱為“故且蘭”,是牂牁郡治所。到唐代,黔中地區,以南謝首領謝強之地置莊州,謝法成之地置矩州,矩州在今貴陽。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彝族土著首領普貴入京朝貢,以所領矩州之地歸宋,宋太祖趙匡胤封普貴為矩州刺史,並予以敕書,文中有"惟爾貴州,元在要服","貴州"一詞始見於文獻 。元代“改貴州為順元”,表示歸順元朝,“順元城”是貴陽建城之始。明永樂十—年(1413年),設貴州佈政使司於宣慰司城,改稱“省城”。隆慶二年(1568年),移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為貴陽府,貴州正式更名為貴陽,貴陽之名沿用至今550多年。清朝,貴陽曾為雲貴總督治所。

“貴陽”得名見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版的《貴州圖經新志》:“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可見貴陽因在貴山南面而得名,又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簡稱 。貴陽居住著多達55個民族,可能是中國民族數量最多的城市,有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當然,貴陽最值得一提的是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憑借豐富的水電資源、涼爽的氣候條件、穩定的地質結構這些天然優勢,吸引了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以及華、阿裡、騰訊、蘋果、京東等百傢知名企業的數據和算力中心落戶貴陽,使貴陽成為“東數西算”的主要節點城市,被稱為“中國數谷”。

第三: 太原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黃河流域中部,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太原以“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而成國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文化重鎮。

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太原始入晉國版圖。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晉陽古城(太原)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2500年建城史由此而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傢分晉,趙國初都晉陽,在此建都29年。秦代,太原郡為36郡之一,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作為全國設十三州之一,治晉陽,為太原稱並州之始。兩晉至隋,晉陽仍為太原郡或並州的治所。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李世民在晉陽起兵滅隋,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故以“唐”為國號。因此,唐文化的發源於太原。此後,唐朝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為河東節度使治所,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為陪都,或為國都。其中北漢定都太原長達32年(947-979年),一時間太原被傳為“龍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燒毀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城,一座1476年的古城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城北四十餘裡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元朝時太原稱為太原路。明朝太原府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首。清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陽曲縣。

太原作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非常多,文物古跡有晉祠園林、蒙山大佛、晉陽古城遺址、晉商博物院、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龍山石窟等等。其中,晉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薑後而建。園內集自然山水、古建園林、雕塑碑刻、山水人文於一體,匯集了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築,有“國之瑰寶”的美譽。

第二: 合肥

合肥位於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合淝,合肥的得名眾說紛紜, 比較主流的是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此、在此匯合而得名。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 夏水暴漲,施合於肥,故曰合肥”。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國改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派劉馥任揚州刺史,造合肥城作為揚州治所。三國時期,合肥成為吳、魏激烈爭奪的前沿陣地,故合肥有“三國故地”之稱。 南朝時期,合肥是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隋、唐、宋時期,合肥或為合州、或為廬州、或為廬江郡的州郡治所。元代置淮西道,治廬州(今合肥)。明朝置廬州府,合肥為府治。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但省會並不在合肥,而是安慶。從此直到1945年,合肥正式成為安徽省會的近300年時間裡,合肥一直比較低調,安慶才是安徽的政治中心。新中國成立以後,作為省會的合肥進入復興時刻,經過70多年的發展,合肥市一舉成為擁有千萬人口、GDP突破萬億的中國特大城市。

合肥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歷代重視教育,古代有廬陽書院、包公書院等眾多書院,今有中國科技大學這種國內頂尖的大學。也正式因為重視教育,合肥名人輩出,包拯、李鴻章、周瑜、馮玉祥、段祺瑞、楊振寧、楊元慶等都是合肥人。

第一: 廣州

廣州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北部靠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是珠三角的中心,也是廣東省的中心,極佳的位置和優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由秦漢起至明清2000多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南海郡蔚任囂在今廣州中山四路舊倉巷一帶築“任囂城”,為南海郡治所在地。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後,把南越國劃分為九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州,同時頒佈聖旨稱: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州府所在地因此定名為“廣信”,“廣州”之“廣”便來源於此。 公元226年,東吳孫權將交州分拆為交州、廣州兩部分,“廣州”的地名由此開始。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唐末五代時期,廣州為南漢國都城興王府。公元970年,宋廢興王府仍稱為廣州,此後一直沿用廣州名稱,元為廣州路,明清為廣州府,民國至今為廣州市。

作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廣州曾經兩次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的都城,一次是秦末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11年,時間長達95年。一次是唐代末期劉巖割據廣州稱帝建立南漢,從公元917年至971年,歷時54年。此外,“廣州”地名在史書史料還出現過楚庭、穗、花城、羊城、五羊城等別名。當今的廣州是國傢中心城市、中國超大城市,世界一線城市,雖然在經濟上改革開放後被崛起的深圳趕超,但是,作為擁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老字號城市,其地理位置、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在廣東首屈一指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