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任正非傳》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哪個企業傢不交學費,隻是早晚而已。

82年任正非轉業,到了深圳南海油田下的一個電子廠做廠長,被貿易公司騙了200萬。而後在申請研發交換機時,第一年花了100萬,沒有搞出來,第二年,再投入200萬,依然沒有搞出來,任正非離職了。87年之前的500萬,放在現在最起碼是5個億,而這都是任正非早期的學費。

87年,任正非創立了華為,華為的起步階段是代理別傢的產品,在代理別傢產品的時候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其第一代產品也就是個套殼的產品,裡面的散件買的是別人的。直到91年底,華為才成功開發出自己的被命名為第三代的交換機。

在沒有融資渠道的時候,企業的營收流水,是一個企業生存的根基。所謂的守正出奇,其“正”來自於穩定的營收,不管代理還是套殼,“奇”則為新產品。沒有穩定的糧草來源,哪有研發的力量。

借錢的時候有多爽,還錢的時候就有多痛苦。國內的企業負債占GDP的160%,這也是杠桿,讓企業在還債的時候很痛苦,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還債。顯然華為沒有這個痛苦,除了不差錢,還因為他們的股權結構,融資不是靠外面的投資人,而是面向自己的員工。在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也將實惠給了員工,讓自己的每個員工都是資本傢,都能享受到資本帶來的紅利。外界看到的華為員工的高收入,何嘗不是有那麼一部分是來自股權的分紅收益。

任正非的成功不是偶然的,14年的軍旅生涯,不求名利的隱忍,不打折扣的執行力,以及紮實的教員鬥爭思想的學習。5年的國企高管,500萬的踩坑學費,歷練了生意場的詭譎,也感受了研發燒錢的不易。4年交換機的代理及套殼生意,也為後來自研產品的爆發打下了基礎。華為的每一次苦難都是向上重生的涅槃,而這些目前來看都離不開任正非......

周鴻禕說:“我和任正非之間差著100個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