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漳縣獨秀石 見證北宋對西夏的軍事大捷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漳縣獨秀石 見證北宋對西夏的軍事大捷

漳縣獨秀石

遮陽山西峽石壁上有關遊師雄的題記。

時光流逝,山河變易,一塊巨石卻在漳縣縣城外的漳河邊,在曠野呼嘯的風中遺世獨立,這就是獨秀石。

這塊巨石究竟從何而來?有何悠遠的傳說?千百年前,是誰遊興大發,在它上面留下了到此一遊的字跡?

A 巍然聳立於河道中流

出漳縣縣城向西而行,很快就到了漳河邊的一處幽雅的去處——鱸魚潭。獨秀石就坐落在這裡,高大約10米,周長約20米,巍然聳立在河流中間,大石阻水回流,形成了潭水,如魚躍水面,因此又稱“鱸魚故關”,其上有鑲嵌的碑石,一塊題刻上有“鱸魚潭”三個字。

獨秀石所在的地方名叫鱸魚潭。鱸魚產自南方,地處西北偏遠之地的漳縣,怎會有生長鱸魚的水潭呢?

一個民間傳說讓鄉親們津津樂道。

據說在很久以前,當地有個官員是位孝子,他老傢在江南一帶,母親有一日忽然想吃傢鄉的鱸魚羹。怎麼辦呢?官員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無奈來到鱸魚潭邊,哭著向潭水祈禱了一番,然後向潭中撒網捕魚,未料真捕獲一條大魚,巨口細鱗,和松江所產的鱸魚相似。

鱸魚潭由此而得名。

如今的鱸魚潭,早已沒有往昔的風光,偌大的水面早已幹涸。積水成潭的勝景,隻留在人們的傳說中了。

沿著小路而行,四下張望,這裡依舊為群山環抱,是兩山相夾的一處河川地。為了生存,鄉親們不得不向山頭開荒。有人途經此地時寫道:“行路不離巉石畔,耕田多向碧山頭。”可見這裡山大石頭多。

沿著巨石細看,巨石上題刻分為多種,有鑲嵌的碑石,有直接刻上的詩文,也有大字題刻。最顯眼的是清代的“仙跡”二字。我們四下打量,周圍除了山就是農田了,如此大的巨石,僅此一塊。從獨秀石旁石板所鑿石眼遺跡來看,過去此處有亭,為行人駐足賞景、遮陽避雨,驛站溫酒接官,離人長亭別送提供了方便,也成了茶馬古道上的一處美麗風景畫。

B 所在地號稱隴南鎖鑰

獨秀石所在地形比較獨特,正處在咽喉要隘的位置。前面不遠兩山相交處,就是鱸魚故關。鱸魚故關,又名石門關,老百姓稱之為石關兒。這裡號稱隴南鎖鑰,是橫在漳縣和岷縣之間的一道要隘,古人記載說,這裡東維秦隴,西障蕃戎。

民間傳說,曾經有位張將軍在此駐守,並破敵於此。當地至今流傳著“百馬倒破石門關”的傳說。當年,這位張將軍極其驍勇,和吐蕃人作戰時,不幸被梟首。結果他拿了一個羊頭按在脖子上繼續作戰,直到打退敵人……這個故事反映出,這裡曾經屢遭兵革之禍。

繞著巨石,終於發現了“鱸魚潭”的題刻,落款有“遊景叔元祐四年”等字樣。元祐是北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共九年。元祐四年就是1089年,那時,正是宋夏激烈交鋒的時期。

從元豐四年(1081年)開始,宋軍兵分三路,進攻西夏,先後攻占了蘭州等地,此後宋夏之間大戰不斷,或許這些題刻和張將軍的傳說都與這場大戰有關。

C 見證北宋西北邊塞軍事大捷

元祐四年的題記是保存下來年代最早的題刻。遊景叔就是遊師雄了。在宋代積弱的氛圍中遊師雄是典型的文臣,他以科舉入仕,還曾受教於儒學大師張載。但遊師雄負責的工作,往往又和軍事活動密不可分。遊師雄大部分的官宦生涯都在西北宋夏對峙的邊塞,他曾任德順軍判官(今天靜寧一帶),南宋抗金名將吳璘、吳玠就是出自德順軍。

遊師雄軍旅生涯中最為精彩的一幕發生在元祐二年,當時,吐蕃酋帥鬼章脅迫諸羌部落,並與西夏勾結,謀取熙、河二州一帶。詔令遊師雄出使熙、河,與邊疆諸將斟酌情勢,相機處置。遊師雄到達邊疆後,從偵探那兒知道,西夏兵已南下到達天都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東南),其前鋒部隊已屯駐在天都山以東的通遠寨,而吐蕃氣焰囂張,即將從西面進攻河州(今甘肅省臨夏縣)。

遊師雄準備先發制人。統帥劉舜卿卻認為敵眾我寡,不肯貿然行事。遊師雄說:“用兵之道在於謀略,不在人多。如果不能取勝,我情願接受誅戮!”於是,姚兕、種誼兵分兩路出擊,結果大獲全勝。種誼攻破洮州,擒吐蕃首領鬼章及大首領九人。

遊師雄曾為此寫過一首祝捷詩:“王師一舉疾於雷,頃刻俄聞破敵回。且喜將門還出將,檻車生致鬼章來。”(《賀岷州守種誼破鬼章二首》)很快,遊師雄就升為陜西轉運判官,後為提點秦鳳路刑獄。

獨秀石所處的位置正好是漳縣和岷縣之間的要隘,這裡也是關中通往洮岷地區的要道。遊師雄路經此處,在“嘚嘚”的馬蹄聲裡,看到大美的景色,不免遊興大發,在斑駁的巨石上留下墨跡,他的題記非常簡單,有點像今日的人們在景點上留下的“某某到此一遊”。

時光侵蝕,巨石上很多石刻早已漫漶不清了,但這塊記載遊師雄遊蹤的題記卻可以辨析。在漳縣的遮陽山西峽,也有一塊和遊師雄有關的題記,上邊落款的日期是元祐二年八月十一日,專傢由此推測,這處題記就是遊師雄在前往岷州,謀劃那次軍事行動時留下的。

不經意間,兩處題刻為我們保留了北宋西北邊塞一場大捷的蛛絲馬跡,這也成為遊師雄人生的最好註腳。在獨秀石邊眺望四周,欣賞鱸魚故關的形勝之勢,我們仍能感覺到一代名臣報國的慷慨情懷。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