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傢 百科名醫網停運,字節涉不過醫療的海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近日,《健聞咨詢》從多個渠道證實:字節跳動此前全資控股買下的百科名醫網,已停止運營;百科名醫網原有的5位聯合創始人、原有的團隊,幾乎全部離職,僅剩幾位人員還在字節體系內任職,參與抖音醫療內容的審核等工作。

百科名醫網的幾位創始人,有人已移居海外,有人做起了某知名風投基金的LP,有人重新創業。打開百科名醫網(域名為www.baikemy.com)官網,其頁面隻剩一屏文字版的介紹。

2020年,字節以5億元的價格收購百科名醫網,正式推開了互聯網醫療的大門。彼時,各傢互聯網大廠都已經完成了醫療賽道的佈局——百度深挖醫療資訊和人工智能,並於當年重啟“百度健康”;騰訊通過近50筆投資,覆蓋了從線上到線下的醫療產業鏈條;阿裡健康和京東健康先後在港股上市,憑借醫藥電商業務實現百億元量級的營收。

醫學科普是字節搭建醫療體系的第一塊拼圖,也是幾傢互聯網大廠進入醫療賽道的敲門磚。

但時過境遷,從商業視角來看,無論是字節治下的百科名醫網,還是騰訊旗下的騰訊醫典,抑或是百度旗下的百度健康醫典,它們也許是優質的公益項目,有巨大的社會價值,但皆難以依靠自身實現商業閉環。

在互聯網醫療的商業世界裡,醫學科普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除了扮演流量輔助的角色外,還能有其它的想象空間嗎?

醫學科普的江湖

百科名醫網創辦於2010年,正式上線則是在兩年之後。

在那個時期,互聯網和醫療尚未有太多實質性的交集,對於疾病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是勾連彼此的唯一渠道——上百傢打著專業名號的醫學網站,通過轉載學術期刊、引用醫生采訪、小編憑空杜撰等方式,和網線那頭的網民們進行著資訊的互動。

在資深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徐川(化名)看來,早期的醫學科普是混亂且粗放的,在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平臺模式下,這些醫學信息並不來自於專業的醫療從業者,有些甚至給網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但卻依然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以當時較為頭部的尋醫問藥網為例,其巔峰時期的頁面數量過億,網站日訪問量超過5000萬。

和那些追逐名利的“站長”不同,百科名醫網的創始人朱曉兵年近花甲,曾兩次罹患癌癥。2012年,網站上線之初,他親自立下規矩,將內容創作者嚴格限制在三甲醫院副高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的醫學專業人士,並由醫學編輯按照出版醫學圖書的標準,對所有內容進行三審三校。

這種UPGC(具有專業背景的用戶產生內容)的平臺模式,使得百科名醫網在一眾醫學網站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傢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的唯一指定網站。

這一時期,還誕生了另一傢主打專傢科普的平臺——醫學微視,它和百科名醫網的經營理念頗為一致,以長視頻產品為主,後來也獲得了官方的權威背書。百科名醫網前CTO趙鑫磊告訴《健聞咨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醫學微視是他們唯一能夠正眼相看的對手。

百科名醫網和醫學微視的惺惺相惜,或許存在一些“孤傲”的成分。高質量的醫學內容生產,既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投入,又不能摻雜過多的商業元素,是一條吃力不討好的小眾賽道。

“他們的變現不是以線上為主的,線上大概隻占1/10,核心還是藥械企業的市場推廣費用。”徐川告訴《健聞咨詢》,尤其是2013年葛蘭素史克行賄事件後,藥械企業普遍加大了在醫學科普領域的投放力度,以此維系和醫生的關系,這部分收入大概占到了網站收入的60%以上。但這種收入結構的問題在於,項目經費時有時無,不可持續,企業很難做大做強。

2016年,攪局者再次出現。

一傢名為“有來醫生”的公司,通過類似“滴滴”的內容生存模式,撬動了全國3000多傢公立醫院的3萬多名醫生,以搶單的方式自發上傳科普內容。最初,有來醫生制作一條科普視頻的成本在300-500元之間,這當中包括給醫生的報酬,視頻內容審核和後期字幕包裝。後來,隨著搶單醫生越來越多,一條視頻的成本被壓到了100元以下。

有來醫生方面曾公開表示,平均每月至少能生產1萬條視頻,而接近有來醫生核心團隊的人士則向《健聞咨詢》表示,峰值時這一數字可以達到10萬條。

在突破了生產力的天花板後,有來醫生自然而然地轉向了流量收費的模式。“行業裡兩個最核心的流量池,一個是百度聯盟,流向百度的競價排名,一個是淘寶聯盟,流向淘系的商品交易”。上述人士表示,有來醫生大部份的收入都來自流量,其中百度占了大頭。

此時,互聯網醫療元年已過,各條細分賽道千帆競發,唯獨醫學科普領域還沒有太過亮眼的風景。

但很快,屬於這裡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大廠的附庸

在醫療行業,任何大的變化、大的風口都來自於政策。

2017年,國傢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其內涵是,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的背景下,要把疾病預防提到更高的位置,強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兩年後,配套文件《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正式發佈。

15個重大行動中,第一條就是,健康知識普及行動。

國傢層面的重視,徹底點燃了醫學科普賽道的引線,最具標志性的事件都和互聯網大廠有關——2017年,騰訊首款醫學科普產品企鵝醫典正式上線,後更名為騰訊醫典;2019年,百度發起權威健康知識科普公益項目百科醫典,後更名為百度健康醫典。這兩大流量平臺,加上百科名醫網、醫學微視和有來醫生,成為當時最主流的五個醫學科普陣地。

它們的區別在於,騰訊和百度的醫典項目都是冷啟動,他們本身並不具備專業的醫療背景,因此高度依賴於信息采買。而百科名醫網、醫學微視和有來醫生,則成了這些醫典產品的內容供應商。以百科名醫網為例,它曾經一度接管了百度醫典的後臺,每年輸送給騰訊醫典的內容占到其總量的70%,這兩傢公司每年為百科名醫網創造的營收在數千萬元量級。

接下來的故事就回到了開頭。2020年,字節跳動以5億元的價格收購百科名醫網,從醫學科普領域切入醫療賽道。

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細節是,字節並不是百科名醫網唯一的買傢,同時在談收購的還有百度。據趙鑫磊回憶,百度的報價比字節更為優厚,但字節的談判代表——時任今日頭條CEO的朱文佳,給他們留下了更好的印象,“相比百度,字節一點沒有官僚氣,一堆人中間看不出誰是老大,我們就覺得跟他們走是一條光明正道。”

字節收購百科名醫網,猶如被蝴蝶扇動的翅膀,在互聯網大廠間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錯失百科名醫網後,百度在第二年完成了對有來醫生的B輪領投,以填補百度健康醫典的內容缺口;原本要被即時斷供的騰訊醫典,在百科名醫網前股東——原搜狗CEO王小川的出面協調下,得以繼續使用百科名醫網的內容;另一個沉默的對手阿裡健康,則報價數億元收購醫學微視,最後因為人事變動不了了之。

“本質上,醫學科普是一種信息,它不是商業模式,隻是商業模式裡的一個環節而已。”徐川表示,國內的政策環境決定了醫學科普平臺無法參照美國WebMD的商業模式——作為全球最好的醫學專業內容輸出者之一,WebMD有80%的收入來自於藥械企業的廣告和贊助收入。而在中國,由於處方藥不能面向公眾做廣告宣傳,這條變現的路徑已經被徹底堵死。

“對於國內的醫療科普平臺來說,隻有流量才是線性可持續的收入來源。這就意味著,想要生存,就必須和大廠、和流量緊緊綁定在一起。”徐川強調。

一個頗值得思索的例子是,至今仍未“投靠”任何大廠的醫學微視,已經被迫向用戶收取費用,勉力維持生計。這讓我們不禁假想,如果當初醫學微視真的賣給了阿裡健康,它的境遇是會比今天更好還是更壞?

而賣身大廠的玩傢,風景也沒有多好。《健聞咨詢》獲悉,百度與有來醫生的投資條款,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對賭的內容。原百度健康總經理楊明璐倒是憑借著醫學科普項目的成功,拎著PRADA的包,升職加薪,去了百度集團其它業務部門,但有來醫生能對賭成功嗎?

野心與野心能相互成就嗎?

(本文作者健聞咨詢,醫療行業跨界洞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