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 強化美麗中國高質量科技供給機制建設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核心觀點

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為先,以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明確主要目標、重點方向和實施途徑,為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錢勇 王姣

美麗中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科技供給力度,提高科技供給質量,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原創技術策源,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堅持智慧賦能管理,不斷強化科研攻關機制、平臺保障機制、生態監測機制、數字生態機制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增加綠色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1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強化科研攻關機制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為先,以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明確主要目標、重點方向和實施途徑,為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是明確主要目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美麗中國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生態環境的關鍵環節,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堅持面向重大需求開展科技創新,突出我國向世界人民作出的“雙碳”承諾,集中人、財、物等優勢資源,努力加大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等科技創新供給力度,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新動能,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二是明確主攻方向。要緊緊圍繞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攻關力度,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究,解決一批制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需求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把握科技前沿趨勢,緊盯重點領域的前沿技術問題,開展原創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把握技術創新規律,為實現“雙碳”承諾做好強有力的前沿科技供給。

三是明確實施途徑。要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組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團隊,組織交叉學科研究團隊,策劃重大研究項目,集中優勢資源,瞄準“卡脖子”領域和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著力解決綠色低碳面臨的短板和弱項,為重點領域、重要環節和重大項目等做好核心科技供給。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依托綜合優勢、區位優勢、行業特色以及產業佈局等,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助推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努力滿足人民群眾追求更加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02
堅持原創技術策源
強化平臺保障機制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原始創新技術為要,強化生態環境領域大科學裝置平臺作用,打造原始創新技術策源地,建設完善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

一是釋放集群效應。要強化功能定位,始終堅持大科學裝置的前沿科研活動系統集成,為多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提供服務,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端滲透。強化平臺管理,立足不同裝置的特點,明確組織實施、規范標準、資金支持、平臺建設、考核評估等具體管理,吸納更多企業主體加入用戶委員會、參與裝置考核評價等,支持裝置個性化明確使用規則。強化使用效率,探索依托大科學裝置組建半永久性研究團隊,圍繞各學科細分領域,瞄準顛覆性技術、原創性科學成果,開展重大戰略任務體系化、建制化科研攻關,明確年度保障比例。

二是釋放磁場效應。要強化平臺作用,大科學裝置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平臺,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豐富創新活動、融通創新鏈條,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共享,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深化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發展,支持大科學裝置集群與實驗室、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等強化戰略合作、資源共享,打造開放型產學研平臺,創建中試基地、產業化中心等,促進創新要素和產業項目聚集落地。積極參與大科學裝置國際合作項目,主動發起跨國合作的大科學計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等深化國際對接,依托大科學計劃組建世界性科技創新聯盟,構建面向全球的開放共享體系和創新生態圈。

三是釋放溢出效應。要強化開放合作,大科學裝置作為前沿性戰略性基礎研究活動承載平臺,具有巨大的創新溢出釋放極強的磁極效應,成為引領原始創新、突破前沿技術的戰略高地。謀劃開放共享有效路徑,對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求,以大裝置突破大發現、解決大問題、促進大融通,創造新范式、引領新變革、鍛造新優勢,推動創新效益盡早兌現、密集釋放。

03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
強化生態監測機制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為重,實時動態掌握生態環境質量,善於借助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全方位全時空全要素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時掌握生態環境運行情況,及時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一是建立監測網絡。要促進監測手段協同,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質量監測技術體系,充分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監測等技術協同力量,集成衛星資源、航空有人和無人機、地面固定和移動巡視監測等觀測手段,實現衛星遙感大范圍全覆蓋的2米級監測、重點區域亞米級監測,監測內容涵蓋森林、濕地、荒漠、海洋等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實時發現地表變化和生態破壞問題。航空遙感、無人機搭載可見紅外、高光譜、激光雷達等載荷,開展重點區域生態破壞問題線索和生態類型變化實地核查和參數、技術校核,支持生態破壞問題核實、遙感參數驗證等數據。地面監測采用視頻監控、走航巡視監測和樣地監測等手段,開展遙感驗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監測,實時監控重點敏感區域情況,實現生態質量“天空地一體化”實時監測與重點聯動,守牢美麗中國建設的安全底線。

二是開展質量監測。要建立常規監測和重要區域、重點生態問題專項監測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因情因地而異,根據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監測手段、設置不同監測頻次和明確不同監測重點等,滿足常態化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明確監測形式,開展生態環境系統現狀和變化情況跟蹤監測,加強重要區域和生態問題區域專項監測與分析,既能夠系統了解關註全面情況,又能夠重點細致掌握局部細節。開展物種多樣性和生存環境重點監測,關註生物群落物種組成、結構和功能等,通過積累數據掌握生物群落物種的規律,為保護物種多樣性提供數據支撐。加強監測能力建設,深化典型生態問題研究,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健全生態質量監督監測體系,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三是強化數據管理。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數據管理和質量控制,建立統一的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定期向地區推送生態變化圖斑,實時傳輸地面核實、問題上報等相關數據,提升主動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建立上下聯通、管理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健全左右協同、標準統一的數據共享機制,及時掌握開發強度、生態邊界、植被覆蓋和自然岸線等變化情況,鎖定生態風險區塊和重點生態問題,及時研究並形成對策分析。完善數據質量管理,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全方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監管。

04
堅持綠色智慧管理
強化數字生態機制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綠色智慧管理為核,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運用數字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賦能管理支撐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加強體系建設。要加強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滿足生態環境監測精準性、系統性、前瞻性的需求,固強補弱,補齊生態環境監測的短板,重點是聲環境、生態質量、溫室氣體和新污染物等監測,拓展生態環境數據獲取的種類、頻率和范圍等,加快推進傳感器、圖像解析等現代感知技術應用,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應用系統建設,重點發揮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作用,聯接整合分散在不同系統、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大氣、水和土壤等生態環境數據,建成數據互聯互通、協同聯動、業務融合的大平臺,支撐重點流域區域協同治理、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監測預警、考核評估、問題發現和整改督辦等方面創新應用,提升生態環境領域協同治理能力。

二是加強平臺服務。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強智能搜索、智能問答和智能推薦等服務創新,推進政務服務事前主動推送、事中智慧審批和事後精準反饋,實現政務服務“一站式”集成,政策服務精準高效,公眾服務便捷可視。推行一體化生態環境在線監管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監管執法事項清單、風險預警清單和責任清單等,完善氣候變化、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等領域環保信用監管,不斷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三是加強賦能管理。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生態環境管理賦能作用,加大公共數據采集交換共享力度,完善生態環境主題庫、專題庫建設,形成環境質量、自然生態、環境應急、污染源、環境監管和氣候變化等數據資產,探索采用數據編織、數據網格等新型技術,進一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和數據價值。綜合開發利用大氣、水和土壤等生態環境數據、行業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環境”耦合分析和動態調控等,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參考。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智慧應用,深化污染成因、人為與自然因素對環境質量變化影響等專項研究,探索建立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監測預警體系,為社會公眾提供監測信息產品和服務。

美麗中國建設是人民群眾的美好追求與向往,需要堅持高質量科技供給,強化科技創新機制建設,創造更多綠色產品和服務,提升生態環境管理質量和水平,全方位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錢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發展規劃部部長;王姣: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管理部研究規劃處處長)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王 輝

監 制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