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殺手級應用的蘋果Vision Pro,目前看起來很像一個「半成品」 鈦媒體焦點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自蘋果Vision Pro於去年6月發佈以來,無論是普通用戶還是XR產業內對這款產品的好奇程度都隨著發售日臨近而愈加激烈。隨著產品將於2月2日在美國正式開售,首批媒體評測今天也已經解禁,首先,這款產品標準版3499美元(約合人民幣25121元)的售價,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但如果不考慮價格因素,蘋果Vision Pro就是一款接近完美的產品了嗎?

至少從海外博主的首批體驗分享來看,並非如此。除了價格貴以外,鈦媒體App註意到,這款產品在佩戴體驗、續航、應用生態、虛實結合能力上,都還遠沒有達到“革命性”的程度。

以Vision Pro現階段的產品體驗來看,它更像是面向開發者推出的開發平臺,用戶花幾倍於市面其他VR產品的價格來購買,得到的體驗升級遠不及付出的金錢成本。

不過,Vision Pro也有一些體驗上做到了行業領先,比如內置算力的水平、傳感器數量、顯示效果、手勢交互這些。

帶屏幕的“脖頸力量訓練器”

早在Vision Pro發售之初,蘋果對重量參數遮遮掩掩的態度就讓很多人懷疑,這個可以戴在頭上的“計算平臺”會不會因為重量導致佩戴舒適度下降。

直到最近,Vision Pro的重量才被曝光,與此次海外博主的實測一致,主機完全體(安裝了遮光罩 面罩 頭帶)的重量在650g左右。

如果你對這個數值並沒有概念,那Vision Pro的重量大概相當於3臺iPhone 15 Pro Max,比12.9英寸的iPad Pro稍輕一點。

即使與其他VR、XR設備橫向比較,它也是絕對的“重量級”產品,Meta Quest 3重516g、Pico4重586g、Meta Quest Pro重722g,而且以上3款產品還都內置了電池,而Vision Pro則還需要隨身攜帶官方的電池包進行供電。

所以,大多數海外博主在體驗中都提到了重量帶來的佩戴舒適度問題。蘋果為此也提供了解決方案,其在包裝內給予了消費者2種頭帶選擇,一種為傳統的腦後單點佩戴,另一種則是頭頂和腦後都作為支撐點。

根據海外博主的反饋,後者對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有所提升,但也非常有限,佩戴45分鐘到1小時左右就會感覺到脖頸處開始酸痛。

因此,如果想要購買Vision Pro並且作為長時佩戴使用,真的建議先去鍛煉一下脖頸力量,以筆者自身為例,佩戴250g左右重量的降噪耳機,3個小時左右脖子就會感覺到明顯的酸痛,而重量在550g左右的VR產品,通常單次佩戴時間也就1小時左右。

想要滿足Vision Pro的需求,鍛煉脖頸力量勢在必行,就如同玩手機多了要學會治療腱鞘炎一樣,Vision Pro玩多了,估計以後戴耳機、頭盔都不是事兒了。

當然,如果想要緩解佩戴壓力,也有很多辦法,首先是選擇合適型號或者更厚的面罩,這樣可以部分分散臉部的支撐和擠壓力,另外就是在佩戴中采用躺姿,由於Vision Pro腦後部分並不像一些XR產品用電池作為配重,因此在沙發上斜躺甚至床上躺著的時候都可以佩戴。

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戴著Vision Pro睡覺,另外在系統功能層面,蘋果還為它設計了一個“冥想”模式,UI會弱化周圍環境光線,並播放特定聲音與圖像,不過屏幕上的圖案在筆者看來催眠作用似乎也很不錯。

手機換裝C口,但Vision Pro又一次將接口變成商機

隨著蘋果新款iPhone、Airpods紛紛與IPad、Mac系列看齊換裝USB-C接口,屬於Lighting接口的封閉生態被打破,用戶得以選購更具性價比且通用性更強的配件產品。

而在Vision Pro上,這一熟悉的故事將會再次上演,視頻博主開箱Vision Pro時發現,為其供電的外置電池容量為35.9 Wh,輸出為13V、6A。

而外置電池與主機連接的接口,除了采用磁吸 旋轉固定的方式以外,也應用了蘋果獨傢的接口形狀和協議,並且外置電池的連接線也並不具備插拔能力。

這就意味著,現階段隻有2~3個小時續航時長的外置電池,如果用戶想要實現容量升級或者購買更多電池,隻能選擇蘋果官方配件或者是授權的第三方配件(除非蘋果後期開放該協議)。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Vision Pro外置電池上具備一個USB-C接口,通過包裝內附送的30W功率充電頭,可以為外置電池充電。也就是說,充電的時候,用戶可以使用第三方充電線或電源適配器,但使用的時候隻能用官方電池和連接線。

如果打個更容易理解的比方,就相當於你的汽車可以在任意加油站添加95號的汽油,但你的車隻能先將汽油轉化為專供的電能才能為自身提供動力(理想直呼內行)。

高效率分屏,應用待適配

如果說Vision Pro跟其他智能終端最大的差異是什麼,那就是空間顯示與虛實結合的能力。通常使用顯示設備時,“顯示尺寸”都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參數,手機一般在6~7英寸,平板可以達到10~13英寸,筆記本和顯示器則為14~32英寸。

而Vision Pro的空間顯示則有很大不同,你可以將iPhone、iPad、Mac的畫面直接投射到眼前的屏幕上,並且它們的屏幕內容排列、屏幕大小,都可以被隨意組合。

以生產力場景為例,過去手機和平板基本隻能做到兩個應用分屏,而PC往往能夠最多支持到4個,而在Vision Pro上,可以做到8個甚至更多。

因為顯示的內容完全可以自由調整尺寸並擺放,並且整個頭部和眼部所能看到的空間,都可以擺放屏幕或者單獨的應用內容。而且,Vision Pro的雙眼渲染像素數量達到了2300萬,相當於單眼分辨率比4K(800萬像素)還要更高一點,因此海外博主在評測中對屏幕的整體顯示能力都給予了好評。

多應用分屏的能力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比如看球賽的時候可以調出各種比賽數據,甚至可以一邊觀看比賽一邊觀看精彩內容回放,再比如觀看賽車比賽的時候,可以一邊播放轉播畫面,同時加入一條虛擬現實賽道,上面實時顯示賽車所處的位置。

可以說在整體的視覺感受和分屏效率上,Vision Pro對比現有產品確實算一次升級,不過整體的應用數量目前則非常羸弱。

從海外博主的評測來看,遊戲內容幾乎沒有,隻能是將現有遊戲以投屏形式展現,甚至連主流視頻應用的適配都還沒完成,可以說在應用生態上,蘋果相比Meta有不小的距離,無論是可玩性還是適配性都是如此。

蘋果沒能幹掉“手柄”,鼠標鍵盤成為Vision Pro必備配件

傳統的XR設備中,還有一個必備的配件就是手柄,它既用來交互,同時也用來完成手部的定位,而蘋果在Vision Pro上大膽地取消了這一配件,通過整機分佈的12個攝像頭、5個傳感器來感知手部位置並識別手勢操作,像常見的滑動、放大縮小等,都能夠隔空實現。

同時,能夠實現如此多應用的同屏顯示,也有賴於Vision Pro內置的M2芯片 R1芯片,這可以說是目前蘋果讓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逾越的最大技術壁壘。

此前,像Meta Quest3已經展示了與Vision Pro類似的虛實結合體驗,但受限於算力和渲染能力,在分辨率、應用多開能力等方面均與蘋果的產品有一定差距。

不過海外博主在體驗中也遭遇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基於現實手部生成在虛擬顯示中的“手”會有比較明顯的操作延遲,尤其是在顯示虛擬背景的狀態下,手部晃動有明顯的拖影問題,同時少數博主還遇到過無法識別的情況。

其次,目前的輸入功能非常低效,想回復文字信息必須通過懸空的虛擬鍵盤實現,因此幾乎所有海外博主在測試社交功能或瀏覽功能的時候都選擇了額外的鍵盤、鼠標作為配套硬件來使用。

當然,從視頻體驗中可以看到,Vision Pro也可以通過語音操作來打開網頁、視頻,但尚不清楚這一版Sri是否是傳聞中支持生成式AI的版本。

如果能夠通過語音來實現大部分指令控制,也許可以部分規避掉目前鍵入式輸入效率低、不準確的問題,因此從蘋果的佈局來看,它認為手勢、語音和眼部追蹤,應該是未來智能設備交互的范式。

此外,Vision Pro的體驗中還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場景:基於真人面部生成的“數字面部”,通過產品前部的攝像頭,它可以基於用戶臉部信息生成一張“數字面孔”,這樣當在線溝通的時候,既不需要真人露臉,同時也不會因為虛擬形象過於抽象的畫面使得人物的臉部標志性信息丟失。

不過從實際的人物和數字人對比也能看出,目前生成的數字面孔在精細紋理、皮膚光澤等方面依然處於比較模糊的狀態,隻能算是“能認人”的狀態,看久了依然會產生恐怖谷效應。

安心等下一代或者第三代吧

正如開篇所說,現階段的Vision Pro更像是一個面向開發者的硬件平臺,蘋果並沒有像其他XR廠商一樣,在發佈硬件的同時,拿出第一方或獨傢制作的軟件作為“王炸”。

在顯示效果和算力層面,Vision Pro的確是目前最強的XR型產品,但在體驗層面,無論是重量、續航亦或是交互和應用適配,目前都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