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不如“捧熟” 服務好存量客戶

2024年2月6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隨著春運出行高峰臨近,消費者頻繁買年貨、預訂機票和酒店,大數據“殺熟”相關話題又登上熱搜。近期有媒體報道,在同一平臺、同一時間、預訂同一航班,3部手機機票差價高達930元。還有消費者在訂餐時,發現自己等級較高的賬號顯示的價格貴,等級較低的反而有優惠。

跟過去一樣,各平臺依然將差價解釋為促銷活動疊加,尤其是新客優惠。苦於信息、技術等的天然不對稱,消費者始終鬧不明白,這到底是大數據“殺熟”還是差異化營銷?春運裡,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用經濟學眼光看,大數據“殺熟”和差異化營銷本質上是一種東西。二者都屬於價格歧視,是商傢通過收集、分析大量用戶數據,了解用戶的個人愛好、經濟實力、消費習慣等信息,制定不同的定價策略,實現利潤最大化。

菜市場小販們一向擅長通過察言觀色實施差異化定價,相當於“人腦版”的差異化營銷,不過經常來、會砍價的阿姨得到的優惠多,偶爾來一趟的新面孔獲得的優惠少。借助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平臺企業的差異化營銷比小商販更普遍、精準。北京市消協曾委托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對4000多名受訪者展開調查,發現86.91%的受訪者認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問題主要集中在網絡購物、在線旅遊、外賣和網約車。

調查總結大數據“殺熟”主要體現為6種情況,包括同一時間不同用戶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同;多次瀏覽後價格自動上漲;不同用戶享有不同打折優惠形式;隱藏或不送老用戶優惠券;根據用戶特點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還有部分受訪者認為體現為“手機配置不同價格不同”等形式。隻不過在這些策略中,線上平臺往往給新客戶優惠多、老客戶優惠少,更易被消費者察覺、引起反感,大數據“殺熟”由此成為線上差異化營銷的代名詞。

盡管大數據“殺熟”長期受到質疑,規制大數據“殺熟”還被寫入政府文件,但平臺企業從來沒有承認過存在類似行為。由於相關行為的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復雜性,不僅消費者天然處於劣勢地位,面臨著辨別難、舉證不易、維權困難等困境,連監管部門也很難抓現行。

其實,讓用戶感到不愉快的區別定價,就是大數據“殺熟”。消費者質疑的是平臺的差異化定價是否公平合理,也擔心隱私信息是否被濫用。每一次熱搜,凸顯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敏感性,也提醒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至關重要。這方面,監管和法律細則需盡快補位,平臺也應把優惠細節展示得更加明白,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隨著全國互聯網用戶數量突破10億,如今的平臺企業恨不得把“復購”“留存”的消費者捧在手心裡當寶貝,此時還“殺熟”並非明智之舉。就算新人優惠能再拉來一點增量,卻讓數億老粉產生被“殺熟”的不愉快,這筆賬怎麼算也不劃算。除了新客優惠,平臺更應讓大數據發揮“捧熟”的作用,服務好存量客戶,多設計其他福利,如免費升房、提前入住、積分換禮、高等級用戶專享活動等,讓老客戶獲得更高的綜合性價比。隻要市場上企業夠多,消費者覺得被這傢平臺“殺熟”或者價格不合適了,可以立刻換另一傢。從這個角度看,遏制大數據“殺熟”最終還是要靠公平有序的充分競爭。消費旺盛的春節市場,正是檢驗平臺實力和誠意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