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協同的平衡點究竟在哪裡?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金融投資報記者 薛蕾

前段時間,筆者進行了一項頗具挑戰性的試驗,近日終於畫上了句號。該實驗歷時近一個月,其主要目的在於探究人工智能(AI)是否能勝任文字創作者的角色。

實驗初期,我僅讓AI負責撰寫文章標題;隨後,逐步讓它承擔更多的任務,如撰寫大綱、完成文章的一半內容等;到了最後,AI已經可以完成80%以上的文字創作工作了。經過十幾輪測試,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在我的面前:我的創作能力似乎受到了AI的深刻影響。

在實驗過程中,我不斷調整AI的參與程度並觀察其表現。從最初的標題,逐步涉及提綱擬定和正文撰寫,AI的表現令人矚目。不過越到後期,我開始變得依賴AI的幫助,這種依賴會讓我習慣性地每一次寫作都打開AI對話框,試圖找一點靈感,當我發現身為文字工作者的敏感性正在被AI同化時,我停止了這項實驗。

現在去回顧這一個月以來,依靠AI撰寫的各種不同題材的文字內容,其實每一篇細細地品讀,都能明顯感受到生硬的框架和辭藻,最大的問題在於,AI提供的思路大多千篇一律,極少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實驗結束了,身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既感擔憂又覺慶幸。擔憂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創作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從業者帶來的影響已經切實存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助手在寫作、編輯和檢校等方面的表現已經越來越出色,如果使用者長期依賴AI,其固化的思想也會隨之傳遞給使用者,從而降低思考的能力。

慶幸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確實能夠幫助人們從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創意和價值的工作當中。就比如給文章起標題,以前可能一個標題要思考一個小時,現在AI直接給出很多選擇,我從給出的模板中選擇,所花時間不過幾分鐘,而剩下的時間可以更多用來梳理結構和潤色稿件。

人與機器協同的平衡點究竟在哪裡?通過這一個月的試驗,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文字是帶有思考性的,不具備思考能力的AI,寫不出具有思考性的語句,而且過於依賴AI,會降低人的思考能力。

之前總有人說,機器不僅僅是工具,也是人類的合作夥伴和助手,但在筆者看來,AI和人類是介於互補品和互為替代品之間的關系,並非合作夥伴。作為研究者和生產者,AI產業必然要往前發展,但對於使用者,尤其是文字從業者,千萬不能用思考能力交換一時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