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平臺存在不少虛假宣傳問題產生大量糾紛

2024年2月6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一件破棉服宣稱“全新”無瑕疵

二手交易平臺存在不少虛假宣傳問題產生大量糾紛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 本報實習生 王 晶

前不久,安徽滁州的蔡女士在逛某二手交易平臺時,看中一件某品牌的羊羔絨棉服,商品頁面顯示這件衣服是全新的。“我也咨詢了賣傢,對方明確表示全新未下水,沒有瑕疵破損污漬等質量問題。”

然而,蔡女士下單後商品寄到手上發現,衣服有很多線頭,又臟又破,“一看就不是全新的”。蔡女士立即聯系賣傢要求退貨退款,遭到拒絕,她又聯系平臺客服進行維權,並將自己與賣傢的聊天記錄發給客服,但對方表示:買傢已確認收貨,舉證無效。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在二手交易平臺存在不少虛假宣傳的問題,比如賣傢宣傳商品九五新、九九新乃至全新,但消費者拿到手後卻發現商品根本不新;還有賣傢在拍攝商品時故意遮擋、隱藏瑕疵,引發了不少糾紛。

河南洛陽的王先生近日在某二手交易平臺花費860元購買了一部iPhone XR手機,“我是看賣傢說這部手機有九成新,也特意詢問了是否有磕碰劃痕,確認沒有大的問題後才下單的”。

然而,王先生收到手機後發現該手機屏幕有背光,外屏的邊碎了,拍照視野有明顯黑斑,手機震動也有問題。“這哪是九成新,完全是一部用了很久很破的舊手機。”王先生十分生氣,選擇申請退貨退款,但遭到賣傢拒絕。

無奈之下,王先生隻能在平臺的“小法庭”和商傢“打官司”,結果“敗訴”,平臺自動確認收貨。王先生再找平臺客服協商,對方要求其到官方售後開檢測報告,“這是從平臺買的二手手機,我去哪裡找售後做檢測?這明顯是偏袒賣傢,不願意解決問題”。

九五新、九九新、全新……記者調查註意到,賣傢在平臺出售二手商品時,往往以此標註商品的新舊程度,標註越新的商品售價更高,但因此產生的糾紛不斷。

某二手交易平臺一位賣傢告訴記者,所謂幾成新,又沒有什麼標準,都是賣傢發佈商品時自行選擇,把商品標的“新一些”賣個好價格,是行業慣例。

他舉例說,自己買了一雙鞋,穿過一兩次後覺得不合腳,便仔細擦掉鞋上的灰塵,放在鞋盒上選擇好角度拍照,再掛到二手交易平臺售賣,標註“全新”,商品說明為“鞋子未上腳,僅剪掉商標,可議價”,這樣會大大提升交易的成功率。

“如果到貨後對方不滿意,拒絕確認收貨,可以做點補償,再不行就申請‘小法庭’來解決。”該賣傢說。他坦言,有時候買傢贏了,他也隻能作出較大的補償,或退款退貨。

不僅僅是新舊程度的問題,誇大宣傳、掩蓋瑕疵、用正品圖片宣傳賣次品等問題也層出不窮,產生了大量糾紛。

“頂級材料全碳素、明星同款、原廠原胚、送各種小零件……”這是某二手交易平臺上關於一款網球拍的介紹,洋洋灑灑幾百字,配上精致的照片,以及相比同款球拍原價十分之一的價格,令許多網球愛好者心動不已。

“太劃算了。”河北滄州的張先生在看完球拍介紹後,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入手。可拿到球拍後他發現不對勁,球拍上沒有品牌標志,漆水也很掉檔次,一看就是冒牌貨,和平臺上賣傢對商品的介紹及照片不一致。

為此,張先生聯系了賣傢,賣傢稱:“在介紹中沒說是正品,而且這個價格,懂行的都知道是高仿。”

之後,張先生又打開商品鏈接,發現幾百字的球拍介紹中確實找不到一個“正品”的字眼,但話裡話外都暗示是正品,照片也和正品幾乎一樣。隨後張先生申請平臺介入,但最終也沒能協商一致。

多位受訪消費者告訴記者,相比於假貨、仿品——從價格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而瑕疵的掩蓋則很難察覺,賣傢在宣傳中大誇特誇,消費者一不留神就落入陷阱。

北京朝陽的李先生是一位玉石愛好者,經常在網上購買一些玉石玩件,也喜歡在二手交易平臺“撿漏”。

前段時間,李先生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上看到一塊翡翠平安扣手把件。“看圖片、視頻和介紹,這是一塊帶綠帶翡的糯種翡翠平安扣,個頭大小也適合做手把件,賣傢已經把手把繩穿好,用的是很粗很高檔的那種手把繩,在反復和賣傢確認沒有瑕疵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9000元成交。”

商品寄到後,李先生愛不釋手,結果把手把繩一轉,發現原本繩子遮住的地方有一大塊黑斑。“這是一個大瑕疵,商品價值大打折扣,我立即與賣傢聯系。人傢說翡翠帶點黑斑很正常,不算瑕疵,而且繩子正好擋在這個位置他也沒註意。”

“賣傢拍的視頻和圖片都很完美,結果瑕疵被遮住了,這是虛假宣傳。”李先生很生氣,申請客服介入後多次交涉,賣傢最終同意換等價值的物品,但不能退貨。李先生隻能無奈調換了一件商品。

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饒偉說,虛假宣傳既涉及對買傢的欺詐,同時也涉嫌違反廣告法等相關法律而應受到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如果賣傢發佈的廣告構成虛假廣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止發佈,並處以相應罰款。對於平臺而言,需要提供賣傢的真實身份信息、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如果不能提供的,則買傢可以要求平臺先行賠償。

對於以幾成新來描述商品新舊程度的現象,受訪專傢表示,行業無相關認定標準,也凸顯了買賣雙方之間信息的不對稱。

饒偉說,二手交易平臺出售的商品基本為使用後的商品,單純從幾成新的角度評價商品的完好度不夠準確,且消費者與商傢對於幾成新的理解會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因此在銷售二手商品時,應當結合多角度真實照片、視頻等形式體現商品樣貌,同時對於使用情況應當進行詳細描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商品描述越精準越好,避免九成新、九九新這樣不精準的、大而不當的描述,這往往是糾紛產生的根源。

在饒偉看來,二手交易平臺出售的商品基本為使用後的商品,單純從幾成新的角度評價商品的完好度不夠準確,且消費者與商傢對於幾成新的理解會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因此在銷售二手商品時,應當結合多角度真實照片、視頻等形式體現商品樣貌,同時對於使用情況應當進行詳細描述。二手平臺應對賣傢所列信息進行必要的引導,甚至設置一些必選項,設置包括但不限於文字描述、圖片上傳、視頻展示等形式,使賣傢能夠對出售的貨物全面呈現和展示。並且做出必要的提示,比如,如果賣傢不能完成全面展示,則在平臺上提示買傢註意風險。

對於一些平臺引進消費者組建“小法庭”來處理糾紛、判斷誰對誰錯,饒偉直言,“小法庭”機制的評判規則更多的是根據普通人的道德標準以及內心的主觀感受,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公正性,特別是對於金額較大或買賣雙方分歧意見無法調和的糾紛,則需要引導進入相關的法律糾紛解決渠道來處理。

對於上述糾紛,平臺介入後若判定賣傢無責任,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

饒偉說,消費者在與賣傢協商無果且平臺判定經營者無責的情況下,可以向消費者協會反映訴求,請求消費者協會介入解決。如果協會也不能調解的,消費者還可以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進行維權。

劉俊海認為,站在賣傢角度,關鍵在於賣傢要承擔舉證責任,列明進貨渠道、展示商品細節等。出現糾紛平臺介入後,買賣雙方的問題化解也應建立在事實和證據基礎之上,如果對平臺的判定不服,可以起訴至人民法院解決。(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