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坊·名家訪談:華表獎最佳編劇嚴東旭漫談《流浪地球》的誕生

2024年2月8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2月5日,永慶坊·名家訪談系列活動第六期“科幻之美:華表獎最佳編劇漫談《流浪地球》的誕生”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本次訪談邀請第十八屆華表獎最佳編劇、第三十五屆百花獎最佳編劇提名、中國首部現象級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編劇嚴東旭擔任分享嘉賓。

嚴東旭曾在荔灣區成長,他坦言,小時候其實對荔灣沒有太多的感覺,但當自己離開了荔灣,去到北京,再回來看荔灣的視野就不一樣了。“我是在北京讀大學的,放假回來廣州荔灣,都會去大街小巷漫步探索,這裏的城市景觀和肌理有著‘自我成長’的生命力,比如隔一段時間能看到不同的街道有不同小店成長起來。”

理工男如何轉型電影編劇?嚴東旭從自己的成長經曆講述了《流浪地球》電影劇本的誕生故事。

“從小學開始,我已經對科幻感興趣,中學時有嘗試創作科幻題材,因高中對計算機程序感興趣,大學便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從嚴東旭的成長經曆看,接觸科幻題材並非偶然,他說:“畢業後從事的工作是媒體雜志、廣告等行業,後來才逐漸專門從事科幻故事創作。”

回想與《流浪地球》結下了不解之緣,嚴東旭說:“我首次閱讀《流浪地球》正是在學校的課堂上。當我偷偷地讀完這部小說,內心激動不已。甚至種下了改編該作品的夢想。”

而在創作《流浪地球》過程中,以嚴東旭爲核心的創作團隊耗時8個月,他們精心撰寫了涵蓋自然環境、人類社會以及技術概況等方面的詳盡“世界觀”,從而奠定了電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基石。而嚴東旭也曾寫下了十幾個版本的劇本創作稿,劇本創作修改過程的每個月只有1.75天休息日。

嚴東旭說:“‘世界觀’的建立就像冰山,90%是沉在水下沒有呈現在電影中的,但如果沒有這90%,就無法支撐電影中的冰山一角。”

嚴東旭還透露了未來的創作計劃,中學時期他就構思過以廣州爲背景的科幻題材電影。“如果說要做科幻片,可能許多人會覺得珠江新城更具有現代、科幻的元素,但我想以廣州的老巷子和一個西關大屋爲背景寫一個科幻故事。未必是純科幻,可以是帶了一點奇幻色彩的故事。”嚴東旭認爲,科幻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空間廣闊,希望未來有更多青年才俊關注我國科幻電影事業,爲這一領域貢獻力量,樹立中國人對中國科幻電影的自信。

此外,本次訪談活動現場還設置了一個小型科幻主題展覽,讓現場觀衆可以直觀地感受科幻電影的世界。

據悉,永慶坊·名家訪談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由中共荔灣區委宣傳部、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主辦,廣州購書中心、高地文化承辦,以建設荔灣區“城市級活動”文化新高地爲主旨,將在永慶坊持續開展。活動通過邀請國內外各界文化名人、行業學者、專家大咖,就文化等專題進行探討與交流,搭起一個彙聚高端文化資源的交流平台,爲市民群衆提供“家門口”的高品質文化供給。

文|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圖|記者 陳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