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國內旅遊開門紅,了解中國古都,歷史地理學讓你愛上旅遊

2024年2月20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地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卻沒什麼地位。

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高,《2024年度中國百強城市榜單》評選出一線城市23座、二線城市32座、三線城市45座。2024年春節十佳旅遊城市排名依次為重慶北京洛陽、三亞、蘇州長沙上海青島南京西安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今年春節8天假期數據測算顯示,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9.0%,增加超9千萬人次出遊;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6326.87億元(相當於占去年GDP的0.5%),同比增長47.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7.7%。

1、發號施令的中國古都

從公元前27世紀,中國第一位國家元首、黃帝王朝一任帝姬軒轅開始,到20世紀中國境內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4643年間,中國共出現了83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有559個男女帝王(397個是皇帝和162個是國王)。83個政權共建立了96個國都,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

如今東部第一大港上海,17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直到18世紀並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要,之前不過是一個閉塞的崎嶇山城。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

雲南大理,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516年之久。黑龍江阿城,20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王朝皇帝趙佶父子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建都時間最久的前十名是陝西西安、河南洛陽、北京、山西夏縣(古稱安邑,現隸屬運城市)、江蘇南京湖北江陵河南開封河南商丘、浙江杭州、河南新鄭(隸屬鄭州市)。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公元前27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100年。

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公元前23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公元前18世紀。

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公元前7世紀。但這一系列的在古中國烜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久居第一位的西安(簡稱「鎬」,古稱長安鎬京)是13朝古都,西周、秦、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先後在此建都。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

秦嶺橫亘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700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3767米。主脈平均高度2500米,比太行山要高1000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谷,有效地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嶺以北跟淮河以北,屬於華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秦嶺以南跟淮河以南,屬於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杆,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干使歷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於戰勝的一方能控制棧道的緣故。

7、9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系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西安才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但20世紀使它復興,成為重工業中心之一。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公元前2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絕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處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西安標志性建築包括明代城牆、西安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鍾樓、鼓樓。這幾處歷史遺存,既可以看作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又可以看作古都西安歷史文化的切入點。

1400年前,唐王朝定都長安,開創了中國帝制時代的繁盛局面。經過1000多年的歲月滄桑,唐王朝早已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但生活在西安的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盛世王朝的氣息。回望7世紀至9世紀的長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國際化都市的壯麗畫卷。

陝西咸陽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133年。咸陽位於西安西北25公里,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嬴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大火三月不絕,咸陽遂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縱火的目的在於表示自己是愛民的,所以對暴政下的產品必須徹底掃除。可是新貴們當然不願露天而居,燒掉後不久,他們就振振有詞地再建築屬於自己的更豪華的宮殿。等到下一個叛變成功時,再被付之一炬。中國的古城和古建築,幾乎全部毀滅,留下來的寥寥無幾。

中國的城市值得旅遊的景點很多!大家熟知的城市,比如首都北京,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古都西安,舊邑洛陽,特區深圳,聖地延安;石城南京,泉城濟南,花城廣州,春城昆明;「白雲黃鶴」的武漢,「龍興之地」的太原,「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成都,「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杭州,「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長沙,「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兩分的揚州,「滿街都是聖人」的泉州等等。這些城市,都風姿各異,個性鮮明,極具觀賞旅遊。

就連一些小城,如城池完好古色古香的興城平遙,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麗江、鳳凰,徽商的根據地黟縣歙縣,晉商的大本營祁縣、太谷,還有「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贛州,「萬川畢匯,萬商畢集」的萬縣,也都值得一游。

春天到洛陽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紅葉,冬季到哈爾濱玩雪或去三亞游泳,夏季到重慶吃火鍋或去雲南避暑。

2、中國歷史的地理密碼

歷史地理學產生於20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它到底應該屬於歷史學還是屬於地理學,多少年來,一直是一個很多人十分關心的問題。

其實這本來相當簡單,根本沒必要對其議論紛紛。但不管是把它劃入歷史學科,或是歸到地理學科,這兩個學科實質上都是研究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學科,而不是空談抽象理論的學問。

人們傳播、接受西方學術觀念是一回事兒,具體怎樣建設這一學科又是另一回事兒;要想把歷史地理學科落到實處,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真可謂「談何容易」。「中國歷史地理」的內容,所涉及的時段長,變化多;所涵蓋的地域廣,差異大。

中國,是今天我們這樣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陸上疆土主權國家的稱呼,它所包括的政治理念與空間界域十分清楚,但這一稱呼所具有的含義並非從來如此,而是經歷過從標定地域到涵蓋整個國家的變化。

在這廣袤的版圖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壯的高原,遼闊的盆地,坦盪的平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漫長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同時還有寬廣的近海海域和大陸架

在距今約5200年、3800年和2800年,出現了三次人類活動強度中心突破胡煥庸線向西發展的事件:河南偃師河洛古國遺址距今53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3900~4300年,相當於堯舜禹時代;距今2800年的是西周,恰好是周穆王時代,這反映了氣候變化對史前人口分布的深遠影響,表明人類活動歷史與地理環境變遷之間存在緊密關系。

自古就有史地不分家之說,只不過是地理學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空間格局的變遷上,並深入探討地球表層區域差異性以及空間變異機理;歷史學家將重點放在歷史事件的重大敘事上,關注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歷史地理學是兩者的有機契合,形成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演進的時空格局,也使後人對歷史的認識多了一份客觀、公正和釋然,讓我們擺脫帝王將相決定歷史進程的觀念束縛,更全面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基礎。

人類歷史其實是與地理環境的互動史。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創造地理景觀,而又被自己創造的地理景觀重塑(如村落、城市、道路、橋梁、宮觀等),層累地完成文明的綿延與發展。所謂「層累」就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不斷迭代更新。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早期階段受地理環境影響最大,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人地關系的一種表達。人類仍未擺脫自然之性,仍在地理環境的牢籠里跳舞。

我們不能僅僅將「地理環境」視為「舞台、基礎」,而應視為歷史進程中的一個「主角演員」,決定着歷史走向與歷史戲劇情節的書寫和演繹。例如,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往西域征伐大宛,首次出征未果(前104),原因之一就在於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之變化,如沿途黃沙漫漫,飛蝗肆虐,農作物歉收,漢朝兵馬無食,飢餓疾病交加,到達前線,戰力大損,不得不回撤敦煌。

歷史分析中,史學家們往往記載人類自身的施為、宮廷的鈎心斗角,而忽略了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角」身份,以致因果關系不清晰,找不到歷史進程的終極操縱者!

當地理環境變化,則生活在其上的人群亦要變,引起歷史變化。地形、地貌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積日累月而有滄海桑田。

例如,梁惠王遷都大梁,開通鴻溝,黃河沖積平原才有裊裊人煙,大梁被立為都城。隋唐時,因北方仰賴南方衣食襄助,大運河樞紐地位日彰,汴梁得以崛起;五代十國時,汴梁為割據政權的都城,北宋因勢建都於此,長達160餘年;後因黃河改道南流,摧毀流經開封的運河體系,它才失去政治中心地位。這些是地理環境變遷對人類歷史影響的明顯證據。

更明顯的證據是:地理面貌未動,因氣候冷暖交替,北方遊牧民族為生存而南侵,與中原農耕民族爆發激烈沖突,甚至引發王朝興替。

再如晚清驟變,世界地理格局大變,中國脫離「中央」進入「萬國」。而自1820年氣候轉冷,至1910年降到最低點,1911年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改天換地。大約在1820年,中國人口到達高點,人的吃飯問題格外突出。天災疊加人禍,再有洋夷外患侵略,清朝難支而塌落。地理舞台變了,歷史當然也隨之變!

地理在歷史演進中的「參與者、主角」作用。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獲得豐富的西域地理知識,為漢朝開拓西域、西南夷做出巨大貢獻。

西域指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以及克什米爾地區。但大多數情形下,只指新疆。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條高入雲霄的巨大山脈,成一個「三」字形,夾着兩塊巨大的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公元前2世紀張騫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周,就有36個獨立王國。7世紀一度被唐帝國並入版圖,設立100多個州。但到了8世紀,卻被吐蕃王國奪去。1000年之後的十八世紀,才再回到中國版圖,命名為新疆,成為中國最大的一省。

3、經歷十三朝的陝西

我國的國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至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縱跨緯度49度多。西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西邊的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西相距5200千米,橫跨經度62度,東西兩端時差達4小時以上。

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帕米爾高原卻剛剛迎來黎明的曙光;當北國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時節,南海諸島依然是鬱郁蔥蔥、藍天白雲的夏日。廣闊的國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華民族,時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間變化和變化中的萬千景象。

隨着新石器時代生產技術的進步,以秦嶺—淮河為界,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至遼河上游的廣大地區之間,「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並漸趨定型,其他地區或處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遊牧經濟過渡,或仍處在採集狩獵為主的漁獵經濟,因而,保留下來的文化類型和文化遺址也更多。

隨着中華民族的逐漸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開創,我們祖先在中華大地之上揮灑着勤勞與智慧,真可謂「天人協和,窮極造化」。當時以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的華夏族,最早在黃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區形成。此後,華夏族不斷與周邊地域其他民族進行長期的交流與融合,最終形成了由數十個民族構成且活動地域仍存在差異的多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創造了博大精深、延續5000年之久、閃耀着璀璨光芒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並保存了不計其數、無與倫比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陝西從西周起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西周是在陝西境內建都的第一個全國性王朝。「陝」這個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現的。周初分封,周公召公的封邑以陝(今河南省陝縣西南)為界,陝以東周公治之,陝以西召公治之。後人因此稱陝以西地區為「陝西」。

戰國時期大部分為秦國疆域,故又簡稱秦。陝西居我國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地原點就在境內的涇陽縣永樂鎮。正規統一使用的北京時間是由陝西天文台測定的。

公元前246年,贏政即位。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中國,並建都咸陽。統一中國後,秦始皇將全國約12萬富豪遷入咸陽,使得咸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秦王朝將天下分為36郡,其中陝西北部為上郡,陝南為漢中郡;並在渭河流域設內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輔區域。

距今為止,陝西已發現800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上萬件珍貴文物,遺址遍布陝西各地。

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着部落遷至今陝西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後稷在今陝西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史;倉頡創造了漢字……

作為西周、秦、西漢、隋、唐等王朝的國都,西安坐落於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之上。它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西有隴山,東有黃河,可謂山河環繞、易守難攻;而從關中平原向東越過崤山,就可以指向關東、揮兵中原。這種在冷兵器時代無可比擬的地理條件,使秦國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擁有了其他諸國難以超越的天然軍事地理優勢。

歷時1100多年,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我國近現代革命史上,陝北是革命老根據地,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作為西北地區的東大門,是聯結西北、西南、華北、華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處於經濟建設由東部向西部戰略轉移的前沿,是開發大西北的人才中心和科技中心。

21世紀的陝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正規,走向世界,向人們展示着陝西獨特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采。

結語

中國掙錢國內花,一分不往國外刷。據美國報道,盡管中國已放寬出境限制已有一年之久,但中國遊客仍不願意急於出國旅遊。這一趨勢預計將導致全球旅遊業損失高達1290億美元。

過去中國遊客出遊時安全問題得不到相應的保障,現在出國旅遊人次驟降,外媒又指責中國影響旅遊業的增長。隨着中國遊客出境游減少,23個國家對中國遊客實施免簽政策,其中2024年2月9日,中國和新加坡互免簽證;2024年3月,中泰兩國永久互免對方公民簽證。

對歷史地理學感興趣的遊客,尤其是十大古都變遷的奧秘與中國歷史息息相關。中國歷史上由統一王朝和地方政權興建的都城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先繁盛然後隕落,有的則興盛千年。

對處於不斷拓展中的華夏先民來說,「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是王朝開拓者均衡四方、開疆拓土的早期需要。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