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被二十萬皇族吃垮的?

2024年3月15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一)

看了《大明王朝1566》,感慨良多。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有個表,是1591年臨汾縣田賦收入分配情況,其中有軍需、官員薪俸等,而宗藩的祿廩占比高達48.45%。

據黃仁宇考證,在河南、山西等地,宗藩的地方留存是最大支出,他統計過的43個州縣中,宗藩支出所占比例,接近留存的六成。

這是很恐怖的。本來大明稅率就低、朝廷財政收入不高,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所謂「打江山,坐江山,吃江山」,朱家繁衍能力太強,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兒孫又不斷造人,據稱到了萬歷年間,宗族已達20萬人(估算),最終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明史》記載,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建言:「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藩祿歲至八百五十三萬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萬三千石,而宗室祿米五百四萬石。即無災傷蠲免,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年復一年,愈加藩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

意思是說,全國收上來的稅款財物,即便沒有災年的減免,都不夠皇族宗親供祿米的一半多。長此以往,皇族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財政是越來越捉襟見肘,到時候國家該如何運轉?

然,事寢,沒了下文。

萬歷時,巡撫御史諫言削減郡王以下歲祿,結果呢,新會王朱睦樒召集一千多號宗室,暴打巡撫大人,上書抗詔。

可見,削藩難,裁減宗藩的截留更難。

因無法改立寵妃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萬歷皇帝與閣臣鬧得天崩地裂,從此對朝政失去興趣,三十年不上朝。

同時,為了彌補朱常洵,婚費30萬兩銀子,營造洛陽府邸28萬,下詔賜良田4萬頃,還把鹽稅供應給他,更是讓他在洛陽開專賣店出售鹽引(應該是鹽票)。

崇禎時,陝西農民起義,河南大旱蝗災,人們易子而食,怨聲載道,說「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富於大內」,士兵更是痛恨死了這些親王。最終,朱常洵的親軍開門納賊,朱自縊而死。親軍都引狼入室,說明朱家平時對他們很吝嗇、很不友好。

讀明史,宗藩親王侵占民田、欺壓百姓、搶奪民女的案例比比皆是,簡直觸目驚心,《大明1566》裏海瑞痛斥:民田被皇親宗藩、後宮閹人、貪官污吏霸占了一半,農民耕種天下一半的農田卻承擔全部的賦稅。

從某種程度上說,宗藩拖垮了大明的財政。

後來,李自成圍攻開封,周王朱恭枵拿出50萬金,分給守城將士,懸賞殺一個敵人50金,這才保住了開封城。

可見,當時王族是多麼富有。

然而,崇禎皇帝向大臣和宗族借錢,籌措軍餉,以對抗農民起義時,無人響應。

朱家皇族宗親寧肯國破家亡都不願意拿錢出來,大明不亡才怪。

(二)

另一方面,宗藩過於龐大又如此傲嬌、跋扈,我看明史諸王列傳里,不少人脾氣古怪、違法亂紀、燒殺搶掠,可多數情況是:帝王不問。

即便是不少宗族親王謀反,皇帝的處理一般是廢為庶人,其他姓的支持者則伏誅甚至族滅。

實在是過於縱容了。

原因無他,朱元璋臨死前曾定下祖訓:「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勿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

就是說,宗藩除了謀逆大罪,其他罪都可以赦免,宗親內部會議上聽皇帝裁決。司法機關只能舉報、奏請,不能逮捕。這一條必須寫入憲法,永遠不得違背。

往前追溯兩千年五百年,周朝建國分封,姜太公、周公分別分封到了齊國和魯國,關於如何治理國家,兩人有段對話,姜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

周公回答:「尊尊親親。」即尊敬地位高的人,親近自己的親屬宗族。事實上,魯國的朝政一直把持在王族手裡。

姜太公斷言說:「魯從此弱矣。」

周公反問姜太公:「何以治齊?」

姜太公答道:「舉賢而上功。」任用有才能的人,獎賞有功勞的人。齊桓公大膽啟用自己的仇人管仲,內閣班子裡幾乎全是外族人甚至外國人,齊國一躍成為大國、強國,齊桓公也如願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周公道:「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如此治國,後世會出現弒君之臣。

齊國和魯國日後的發展應驗了兩個人的對話。

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齊國日益強大,經24代後被大夫田常弒君篡位取代。周公治理下的魯國,雖然一直沒有臣子篡位,但國力日益弱小,傳了34代才滅亡。

漢代有七王之亂,有親王劉如意、太子劉據之死;唐朝則兄弟相殘、逼父退位,慘劇一再上演;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和史思明皆死於親生兒子刀刃之下;五代十國更為凶殘,多個君王父子相殺,朱溫便是如此下場;北魏、南朝宋、遼朝、金國同樣如此。

朱元璋吸取前車之鑒,竭力避免手足相殘,他相信,無論如何,血脈同源,自己人總比外族人可靠。

因此,他奉行尊尊親親,家族利益至上,更是為了杜絕外戚專權、宗親做大,施行「分封而不錫(賜的意思)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用國家財政,養着這支數量龐大而不干實事甚至胡作非為的閒人,只要不掌兵權不造反便好。

只是,朱元璋泉下要失望了,他去世沒幾年,兒子朱棣就把孫子朱允炆趕下台,親族禍亂,政權更迭,戰亂驟起,無數宗族和百姓士兵因此而喪命。

弘治年間,有人上疏說:「朝廷待親藩,生爵歿諡,親親至矣。間有惡未敗聞,歿獲美諡,是使善者怠,惡者肆也……」

可見,親親之義不僅影響財政,對社會秩序、法治建設、禮制道德等都有破壞作用。

只是,國是國,家是家,有時候家國一體,有時候又要分清楚,但任何時候,家族利益都不能凌駕在國家利益之上!

(三)大明到底因何而亡

宗藩再吃再玩不至於導致一個強大而遼闊的王朝滅亡,明亡的原因是復雜的,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看明史多了,也覺得有點可惜。

《明史》作者張廷玉在評價宋神宗時說:「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萬歷之怠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在匪夷所思。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為他做了客觀上的辯解,的確有道理,禮制殺死了皇帝的自由和快樂,使其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到了後期,省部級幹部說不干就不干,直接走人。

三十九年冬,戶部尚書拜疏自去;四十年春,吏部尚書拜疏自去,同年九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拜疏自去;四十一年,兵部尚書拜疏自去,而吏部尚書履新不到一年辭職;四十二年,禮部右侍郎掛印自去。

要知道,明朝沒有宰相,六部首腦直接對接皇帝,而且不少六部的部長、副部長兼任東閣大學士。那可是大權在握的重臣!

所謂拜疏自去,是指上個奏摺,不管皇帝批不批,直接走人,反正幾乎所有奏摺,萬歷皇帝都是不批的。

所以,不少宰執大臣留下印章炒了朝廷的魷魚。而老臣們則紛紛提前致仕。

可見,他們對朝廷是多麼的失望。

吏部和內閣大臣多次奏報天下郡守、六部缺員嚴重,請補錄,萬歷不予理睬。

閣臣請求赦免或減刑囚犯(這是展示皇恩的例牌),結果也是「不報」,以至於各地監獄人滿為患,很多隻有數年徒刑的人最後老死獄中。

而萬歷更關心搜刮銀子充盈他的大金庫,甚至讓太監跑到地方開鐵礦掙錢。

最致命的是,薩爾滸之戰喪失了遼東,女真正式崛起,大明危在旦夕。

下面兩張圖很能說明問題,一張是宣德八年(1423年),一張是萬歷十年(1582年),到了萬歷時代,大片領土丟失,就連引以為豪的朵顏三衛都盡入蒙古人手中。

宣德八年明朝疆域圖

萬歷十年明朝疆域圖

京師距離邊境線不過一百里,遼東幾乎成為飛地,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遼東丟失殆盡,北京只剩下寧錦防線一道屏障。

歷史從來都是充滿戲劇性,北京如此暴露在北方夷族的鐵騎下,但率先攻入京城滅亡大明的卻是漢人:李自成。

萬歷龍馭上賓時,留給天啟是一個積重難返、危機四伏的帝國,天啟做了幾年木匠,留給崇禎的是一個更加千瘡百孔的王朝。

更悲催的是,崇禎趕上了極為罕見的地球小寒紀,持續十年之久,冬季酷寒,夏季乾旱、洪澇災害多發,蝗災、瘟疫盛行……

這也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