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了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2024年2月20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江嶼闊

編輯|江嶼闊

●—≺前言 ≻—●

值此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要經歷高考的洗禮,高考就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若是能在其中拔得頭籌考進名校,說是祖墳冒青煙也不足為過了。

然而,在古代社會的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青雲仕途還要艱難,而能在殿試考核中脫穎而出的,那必然是臥龍鳳雛。

科舉制度下,狀元為首,探花為次,可鮮為人知的是,這探花郎的含金量可比狀元郎要實誠很多,這其中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科舉制度的流程 ≻—●

話說古代每年放榜的時候,最高興的並不是我們想當然以為的狀元郎,相反,探花要比狀元還要高興。

要摸清楚其中的規矩,我們首先就得摸清楚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麼運轉的。

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中國古代選舉人才的標准制度,要說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其實祖宗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庶族地主慢慢崛起,原來的九品中正制也在歷史滾滾向前的洪流之下走向陌路,隋煬帝時期,進士科首創,科舉制的雛形產生,到了唐代,科舉制也得到更進一步完善明確。

可以說唐朝就是科舉制度得以繁盛的關鍵時期,唐朝的各個帝王,都對科舉制的考核內容、考核形式以及考核流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范。

就考核內容來看,科舉制的存在依舊服務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無疑儒家思想最好的對症下藥。

因此,科舉制的考核內容也主要圍繞儒家經義進行,參加考核的人在考試時會拿到一個「四書」文句的題目,要求以「八股文」的文章格式限時完成內容,涉及到的所有解釋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准。

有人便會說,那簡單啊,就把那些儒家著作倒背如流,不就可以拔得頭籌嗎?其實不然,以唐朝為例,其考核的科目是非常多樣的,主要包括明經(經義)、明法(法律)、明算(算學)諸科及一史、三史等科。

等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單純考察背誦的明經便被廢除,考試內容進行革新,出現了能夠更加結合治國之道的時務策,考生還需要對問卷中提出的治國問題發表獨樹一幟的解決方案。

因此,科舉考試的難度也扶搖直上,要想靠單純背誦在一眾英雄好漢中殺出一條血路那可真是無稽之談。

此外,和當今高考「當下見高低」不同,要想在科舉考試熬出頭,那可真是名副其實的持久戰,一名考生總共要經歷大大小小四次選拔才能熬出頭。

這第一項考核便是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考生需要經歷三層重重選拔,才可算作成功通過院試,取得秀才資格。

我們若是聽說某個人在考「童生」,肯定第一時間就會覺得他很年輕,其實並不是,童生考試並不限制參試者年齡,有些已經年過半百考了多次也沒中的人,哪怕已經一大把年紀,也不得不掙扎於童生考試的水火之中。

若是通過了童試,接下來便到了鄉試鄉試每三年的秋八月在京城舉行,考中的人便被稱作舉人,我們熟知的「范進中舉」對應的便是鄉試。

更進一步的便是會試,會試每三年的春季在京城舉辦,故又被稱作「春闈,會試以後,標准逐漸放嚴,最終僅錄取三百名貢士,其中第一名被稱作會元。

最後便是殿試,在殿試中,皇帝會對考生進行親自策問,也相當考驗考生的臨場反應,殿試的第一名便是大名鼎鼎的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被稱作探花。

可是令人費解的是,獲得探花的人往往要比狀元還高興,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探花的發展由來 ≻—●

事實上,在科舉制最先創立初期,第一榜中只存在狀元和榜眼,並沒有探花的身影,至於為何探花的名號會被重新提上議程,這還要從一場宴會說起。

古代選官制度和我們當今不同,現代人如果在高考中取得不錯成績,那便意味着就會進入名牌大學,但並不意味一定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

這些在殿試中取得不錯成績的,大多都是以後要為皇帝辦事的人才,因此我們說科舉制度其實是選官制度,若是能在科舉制度中脫穎而出,那收獲的絕不只是名利,理所當然還有滔天權力和青雲仕途。

放榜時間在春天,皇帝便想借着一場宴會犒勞一下進士人才,也是為自己而後的政治生涯籠絡人才,於是便舉辦了一場「杏花宴」。

宴會進行到一半,皇上突然想要吟詩作賦助興,好在參加宴會的能人都是在科舉考試中的佼佼者,自然文字功夫不會差。

其中有個人突然趁興去園中折了一枝杏花吟詩,後來的宴會中,大家便會專門選出一個人去折花作賦,這個人便被喚作「探花使」。

都說美景與美人最配,因此,要做探花這個人,不僅要有過人的吟詩作賦的本領,他的長相、身材和氣質也必須有過人之處,可以說是一個德藝雙馨的完美人才

隨着每年都要選擇探花使的習俗流傳,探花也開始被加入第一榜中,定為殿試成績的第三名。

說到這里,大家也明白了,每年的探花郎,不僅是對其知識儲備的肯定,更是一眾選手中的俊男人物,就算他的知識能力不如狀元,可人家的相貌和氣質獨樹一幟,綜合下來也不比狀元差多少。

探花是好,可為什麼我們會說風頭比狀元還要風光呢?

●—≺壓過狀元的探花 ≻—●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探花郎形象好是大家的共識,每年放榜以後,探花的突出優勢便逐漸展現了。

首先,每年放榜的時候,便是達官顯貴榜下捉婿的絕好時機,若是能夠覓得一門好姻緣,而後的青雲仕途便有了其他權力的加持,還愁路不好走嗎?

其次,這些科舉能人畢竟都是要為皇帝辦事的,自然也少不了要和皇帝打交道,若皇帝看到你氣宇不凡,不僅在治國方面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談吐方面也是有過人之處,在印象方面便會大大加分,還愁以後混不過所謂的狀元郎嗎?

我們熟知的清朝乾隆年間的貪官和珅,其實也就是探花郎出身。

據說這和珅有七尺高,長相高大魁梧,相貌極其俊朗帥氣,他最初只是一個三等侍衛,有幸被乾隆瞧見後,便很快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都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畢竟狀元和探花都知識淵博,這探花豐神俊朗,往那兒一站就是一幅美麗畫卷,相處起來那麼舒服,怎麼會得不到重用呢?

因此,和琨可謂一路開掛,從一個小小的三等侍衛一路高升,最終走到戶部尚書等要職,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長相帶來的福祉。

●—≺結語 ≻—●

現在想來,「看臉」還真不是現代社會流行,早在古代,老祖宗們便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外貌形象。

然而,與其說是看臉,我們其實更應將其理解為對形象的考核,像現在的教資考核、公務員考試,其實都不能忽視對個人形象的管理。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探花郎的實力,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外貌形象也只是畫龍點睛的得意之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