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600年來,身上的謎團至今難解

2024年2月20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仁宣盛世的主攻手,在位十一年,把明帝國帶上了新高度。

同時,朱瞻基又背負着明王朝的最大謎團——殺父繼位。600年來,人們一直圍繞這個問題爭執不休,至今沒有定論。本文,就試着為讀者還原那些年的真實。

展開朱瞻基,讓我們先從《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里的一個橋段說起。

一日,上欲往事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撲地……亟命壯士舁銅缸罩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火熾銅鎔,庶人死。

這是一個特逗又極其殘忍的故事。

一天,皇帝(朱瞻基)打算去探視一個人,身邊的人堅決反對,可朱瞻基就是不聽。來到探視區,朱瞻基放鬆警惕,屏退左右,看着那個人雙方都不說話,彼此對視了很久。

突然,庶人(朱高煦)趁朱瞻基沒有防備,伸出一隻腳原地一記掃堂腿,朱瞻基呢?站立不穩,來了個狗啃泥。

朱瞻基懵了,庶人竟敢當眾出我的洋相!於是讓人取來銅缸想把朱高煦罩住,此缸重達300斤,沒想到朱高煦臂力驚人,居然舉起銅缸在屋內游來盪去。

朱瞻基怒不可遏,命人把銅缸死死壓住,手一揮,特工便抬着木炭蜂擁而至,一時間銅缸上的木炭形同小山,接着要發生的事就有點駭人聽聞了。

木炭一齊點着,稍頃,屋內烈焰熊熊,缸下傳來朱高煦撕心裂肺的嚎叫,當溫度達到沸點時,銅體開始溶化,朱高煦和熔液無縫融合,屍骨盪然無存........

朱高煦和朱瞻基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或者說,朱高煦為何敢掃朱瞻基這麼一腿,朱瞻基為什麼竟用對付非人類的方法對付朱高煦呢?

依筆者看,一切麻煩製造均指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明成祖朱棣

往前回溯,1399年,朱允炆新君上任,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先生齊泰和兵部侍郎黃子澄的建議下,決定收攏或割掉地方藩王這顆毒瘤,史稱:削藩。

朱允炆的特工隊效率奇高,不足兩月就拿下了周王、齊王、泯王、代王、湘王等人,方法也相對簡單:就地收編私人武裝,重要人物押赴京城看管。一句話,要人、要地、還要命。

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自然聞到了血腥味。經過一系列思想斗爭之後,42歲的他決定豪賭一回,用手中刀劍和朱允炆的雄兵對話。

四年間,幾十萬人在野外拉鋸互砍,到最後,朱棣實在無路可走,只得出兵渡江取南京,用孤注一擲的勇氣成為史上靖難成功的第一人,從而擊敗朱允炆,迎來屬於自己的永樂時代。

與此同時,自上而下質問朱棣——你得國正嗎?無論這個人多麼偉大,永遠也洗不白竊國的事實。而朱棣並不知道的是——強者為王的竊國理論,在兒孫們看來完全可以復制。

朱棣共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後面還有一個跟屁蟲,經大學士解縉提議,由朱棣欽定的「好聖孫」朱瞻基。

長子朱高熾,溫文爾雅,讀書破萬卷,口才一流。缺憾是,很少接觸大自然,身體肥胖,有時走路也需要人攙扶,與縱橫江湖的父親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次子朱高煦,身背龍鱗,性情兇悍,野望無窮。在他眼裡,大哥根本沒什麼亮點,江山是他和父親以血肉之軀換來的,依照叢林法則,唯有自己可以傳承。

客觀講,靖難戰場朱高煦的確神勇——朱棣一次次被徐輝祖盛庸鐵鉉等人揍得鼻青臉腫,關鍵時刻朱高煦總是神出現,把父親從這些人的刀下拖出來。

為此,戰場上朱棣曾多次向朱高煦表態,《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內容大致如下:

你大哥身體不太好,這點你是知道的;兒子,好好干,假如有一天我不行了,只有你能扛起這面旗;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不拘小節,達到目的才是唯一。

這算不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此言導致日後朱高煦只幹了兩件事——不是在奪嫡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奪嫡的路上。

三子朱高燧表面支持並聲援二哥,實際賊一樣滑溜,常夢想着螳螂捕蟬時,去做身後的那隻黃雀

朱瞻基呢?和父親朱高熾同組已無路可退,面對超級前鋒的狂轟濫炸唯有盡可能地守住門框,所幸朱瞻基聰明絕頂,在三代人之間來回穿插,極少丟分。

開國後,朱棣萬般惆悵,為平息事態,於是在永樂二年(1402年)下詔: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的意思再明白不過,煦兒啊!大局為重,去你的封地,忘掉當年那些舊事吧!

朱高煦呢?對父親的安排非常不滿,索性賴在京城不走,他深知,一旦離開這片宮宇要想上位或比登天還難。

在京城,朱高煦極盡瘋狂,開賭場,逛妓院,錘死守城將軍,殺人越貨,該乾的不該乾的都干,目的只有兩個,一是向父親宣洩不滿,二是不斷挑釁大哥,有我在,想當皇帝沒門。

面對朱高煦的豪橫,朱高熾一再忍讓,還常在父親面前為他開脫,幫助申請額外補貼,要不是朱瞻基的神助攻,朱棣或真會改主意。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痛定思痛,最終決定把朱高煦改封山東樂安,即日啟程。

朱高煦千般不舍,走之前,照例在宮中埋設眼線,用銀票告訴這些人,父親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立馬向他報告。

歷史啟程,不可阻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第五次北伐,返回途中病死榆木川

對帝國來說,朱棣之死是個噩耗,可朱高熾卻無比彷徨——為躲避朱高煦進京奪權,引發血腥,為此,英國公張輔和閣臣楊榮還制定了一個計劃:

封鎖朱棣死訊,由朱高熾鎮守北平;融化軍中所有錫器,製成一口大棺材,每天照例請示匯報,保持大軍還朝的樣子;一切准備就緒,這才放朱瞻基出城,去草原迎接祖父的靈柩。

同年九月,朱高熾在慌亂中即位,登基典禮一切從簡,簡單得像和家人吃了頓午飯。

兩個月後,消息傳到樂安,朱高煦暴跳如雷,生生錯過了這次絕佳機會。夜來,他站在樂安城頭發誓,一定要加大投入,隨時保持戰斗姿態,殺回北京去。

朱高熾迎來自己的時代,年號洪熙。他收緊邊防,壓縮開支,授百姓魚與漁,一系列懷柔政策逐漸拉開「仁宣盛世」的序曲。

對朱高煦也如是,不威懾、不霸凌,同時增加賞賜,提高其待遇。光明磊落,無愧於「仁宗」這個廟號。當然,他更知道,朱高煦一定會在樂安厲兵秣馬,計劃如何把他掀翻。

次年,離奇誘發,原因或來自一道聖旨。《明史.卷九》載: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

大意是,這年南京地震頻發,夏四月,朱高熾命太子朱瞻基前去安撫。

這個安排,朱高熾是有私心的。明史記載,朱高熾非常念舊,一心想把都城遷回南京,而且這個任務或只有朱瞻基才可能完成。換句話說,朱瞻基前往南京視察應該屬於公開的秘密。

不久,離奇的事再次發生。《明史.卷九》記載: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

這段記載必須准確翻譯:1425年5月11日,朱高熾突然生病,也許快不行了,於是朝廷緊急下詔召朱瞻基回京。

詔書和聖旨不一樣,它屬於典型的全國性公告。那麼,問題來了,面對朱高煦的虎視眈眈,朝廷為什麼會在這個空窗期公布這條消息呢?

筆者推測,或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故意放線人出宮,讓他去轉告朱高煦。

筆者的推測是否合理呢?繼續明史《朱高煦傳》的一段記載:

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

簡單分析,「仁宗不豫」的消息由官方統一發布,奇的是,朱高煦得到的消息卻是「仁宗崩」而不是「仁宗不豫」,不知道這是官方的欲蓋彌彰,還是朱高煦掌握的情報更准確。

所以,朱高煦擬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用高薪招募敢死隊員,星夜兼程提前到達埋伏地點,決定在半路截殺朱瞻基。

朱高煦選擇在半路截殺還有一個優勢——從樂安到南京,陸上官道為700公里,而南京到北京至少1000公里。換句話說,只要朱瞻基走官道,就一定躲不過他的截殺。

事實證明,朱高煦的判斷是准確的,計劃也是成功的,因為他的確等來了朱瞻基回京的儀仗。不過,當敢死隊員打開朱瞻基的轎子時裡面卻空空如也。

朱高煦暈了——煮熟的鴨子飛了——難道朱瞻基可以上天遁地?朱高煦仰天長嘆,只能在夏日的陽光下哭天抹淚.......

朱瞻基用什麼方法逃過了朱高煦的必殺呢?筆者推測,或有以下幾種可能。

朱瞻基提前經過了埋伏點;朱瞻基沒走官道,而是抄水路回去北京;朱瞻基早就回了北京,之所以安排儀仗和朱高煦在半道相遇,寄希望徹底暴露朱高煦的逆天行為;還有一種可能,南京賑災、璽書召還全是假相,朱瞻基壓根就沒出過京城。

如果以上推測屬實,可以想見,當年,朱高煦飛揚跋扈到了何種程度,反過來,朱瞻基料定,朱高煦一定會鑽進這個局中局。

離奇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剛躲過朱高煦的追殺,沒幾天朱瞻基居然在北京登基了。《明史.卷九》記載:

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精細翻譯這段文字:六月三日,朱瞻基從南京返回京郊良鄉,在那裡接受遺命,然後進宮發喪。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同時大赦天下,改次年為宣德元年。

這段記載是朱瞻基留給後世的最大懸疑,讓我們一點點深入,試圖在文字中去找到答案。

璽書召還發出時間是5月11日,朱瞻基出現在良鄉的時間是6月3日,這說明從信使出發到朱瞻基回京一共用了23天;

如果按每天600里(300公里)加急計算,兩地往返4000餘里,扣除吃飯和休息時間,朱瞻基的隊伍最多15—20天就可以返回良鄉,那麼,多出來的時間朱瞻基在哪裡呢?

600加急,各處繹站必須充分准備,這樣的大動作一定瞞不過事先出發的朱高煦,而朱高煦在預定地點埋伏,比朱瞻基更有優勢。換句話說,朱瞻基一定逃不過朱高煦的布控。

以上推理能證明什麼呢?這說明:

朱瞻基或根本沒離開過京城;即便是在良鄉接受遺命,無非是想盡快得到朱高煦的消息;

另有史料稱,朱瞻基在南京時,城內關於朱高熾龍馭殯天的消息已經傳開——彼時,仁宗不豫的璽書還沒到南京,老百姓怎麼提前知道朱高熾已經死了呢?

假設,仁宗不豫時,朱瞻基真的在南京,父親死亡的准確時間他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筆者猜測,朝廷在下第一道聖旨的時候朱高熾或許已經死了,之後一系列動作無非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局而已。

如果這個局朱高熾知道,朱瞻基完全可以洗脫弒父的嫌疑,如果朱高熾不知道,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朱瞻基提前結果了自己的父親。

為了印證以上推論,筆者再引用一段史料。《明史.卷九》記載:

辛亥,諭邊將嚴守備。甲寅,趣中官在外采辦者還,罷所巿物。

六月十三日,朱瞻基下旨告誡邊將嚴加守備。十六日,催促在外采辦的中官全部回京,停止交易之物。

這段記錄涵蓋了幾個重要信息:

6月13日下詔告邊將嚴加守備是事實;16日催促在外采辦的中官全部回京也沒什麼;最後一條——停止所交易之物,才是問題的關鍵。

什麼是交易之物呢?簡單說來,就是朱瞻基登基需要的御用品。而6月12日,朱瞻基登基那天,所有物件一應俱全,整個儀式井然有序,不曾有絲毫慌亂。

結論:朱瞻基知道父親要死,並且知道准確時間,除了他,誰敢提前去安排采辦的事呢?

回到前文,宣德元年(1426年)8月,朱高煦終究耐不住寂寞,夥同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在樂安發動叛亂。

朱瞻基御駕親征,原以為這個不可一世的皇子會他像父親那般轟轟烈烈,沒想到最後一回卻是個慫包——五體投地,跪在朱瞻基面前磕頭如搗蒜。

回京後,朱瞻基廢朱高煦為庶人,把他關在一個特殊的監區,幾年後再次去看望,即出現文前的那一幕。

筆者想問,朱高煦,你這是怎麼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

圖片:來自頭條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