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如果在生娃前看過這本書,女性產後抑鬱可能會大大降低

2024年2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我是個偏焦慮型的人。

大女兒剛出生那會,我感覺自己也差點抑鬱了。

還記得老公休完產假回去上班的第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邊摟著女兒,一邊無聲地哭泣。

一方面是因為對小嬰兒的哭鬧手足無措,另一方面是在婆傢各種不習慣。

想到那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很久很久,那種崩潰感瞬間就把我擊垮了。

總聽說月子不能哭,否則對眼睛不好。

但那天晚上我實在是忍不住了,任由眼淚流了一遍又一遍。

但也是在那個晚上,我感覺到自己從一個女孩,變成了一個母親。

哭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那晚崩潰過後,我開始學習各種照顧嬰兒的方法和育兒知識。

相關的書籍和知識非常多,我很慶幸自己當時接觸到了客體關系創始人之一溫尼科特的客體理論,他讓我知道,最好的育兒方法不是用了多少復雜的技巧,而是遵從孩子和母親的本性。

也正是因為接觸到了這些內容,讓我堅定了後來轉行心理咨詢的決心,做一個了解孩子、能夠共情孩子的母親,在養育路上實在是太重要了!

如今,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溫尼科特的理念也一直影響著我對待孩子的方式。

所以當我看到他的書籍《嬰兒與母親》被翻譯成中文時,毫不猶豫就入手了。

這是一本聚焦於嬰兒出生及出生後很短一段時間裡的心理過程的書籍,全書共分為9章,從多角度向讀者傳遞在養育過程中,母親的直覺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比兒科醫生和護士更重要。

比如關於母乳喂養這一點。

很多新手媽媽應該都在這個問題上遇到過各種奇葩阻力:

有人自己想喂母乳,結果傢人各種反對;

有人自己不想喂母乳,結果被傢人罵得懷疑人生;

還有人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喂母乳而無比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但是,作者卻告訴我們,喂母乳這種事情,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應該由外人插手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母親的條件都允許,那麼喂母乳完全沒問題,這個過程既可以增加孩子和母親的連接,也可以增強母親的成就感。

但如果不具備好的喂養條件,那麼選擇其他方式喂養也不會有問題,而且如果喂養得當,孩子還能吸收到更均衡的營養。

作者通過他的專業和研究告訴我們,新手媽媽們沒必要在母乳喂養這件事上過於焦慮,隻要媽媽對孩子是有愛的,用心照顧的,孩子並不會因為是不是母乳喂養而有什麼區別。

這其實就是溫尼科特的特點,他特別能欣賞和肯定父母的天性本能,引導傢長以一種共情樂觀的態度看待兒童成長。

這既對孩子成長提供了巨大的積極意義,也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父母的焦慮。

他提出的的“父母本能”、“剛剛好的媽媽”等理論,讓很多父母都從焦慮的泥潭中爬了出來。

因此,我真心希望所有準備生孩子,或者剛生了孩子不久的父母都能看一看這本書,它會告訴你,母親對嬰兒的感受和需求有準確的直覺和普遍的識別能力,這種直覺和能力可以幫助嬰兒建立信任,並促成孩子日益復雜的成長與發展。

當你有相關的理論支撐,就不會被其他人的言論幹擾,不會對自己的直覺懷疑或搖擺不定,就能更有底氣地根據自己的直覺和感受照顧孩子了。

比如,很多新手媽媽可能都聽說過對於哭鬧的孩子不馬上抱起來哄的說法,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如果開始哇哇大哭,一定是他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了,比如餓了、拉了,孩子通過哭聲來求助,如果大人對此故意對此視而不見,對孩子的心理是會有影響的。

可能有人會說,溫尼科特說的就一定對嗎?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但他的理論都有大量的案例支撐。

他本身是一名兒科醫生,後來又轉行精神分析師,專門研究兒童心理,並取得了得到世人認可的成果,他還被稱為最懂兒童的心理學傢。

作為過來人,如果大傢在生孩子前或者剛生完孩子那段時間能夠閱讀一下溫尼科物的書籍,就會知道自己該怎麼照顧孩子,焦慮會大大減少,產後抑鬱的人可能就會因此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