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學鋼琴,媽媽想讓她學古箏,都是樂器沒什麼區別?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01

朋友跟我吐槽,10歲的女兒最近讓她很焦慮。

老師說,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有點浮躁,上課走神,做試卷做作業不認真,抄題都能抄錯。

這讓朋友很焦慮,她想跟女兒好好溝通溝通,看看到底怎麼回事,但沒說兩句話孩子就關門回房間,根本不給她說話的機會。

這兩天母女倆又有了新的沖突。

女兒說,看班裡的同學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她想學個樂器,確切的說是想學鋼琴。

但朋友覺得,都10歲了學鋼琴有點晚了,而且學鋼琴成本太高,買琴上課練琴,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投入都不少,對小學高年級來說,性價比太低。

要是真想學樂器,不如去學個吉他古箏之類的,最起碼不用花大錢買鋼琴,都是樂器嘛,沒啥區別。

但女兒不樂意呀,她就想學鋼琴,母女倆就這樣僵持著。

聽完朋友吐槽,我第一時間有點小走神,我想起柚子哥跟我的一段對話。

有段時間柚子哥熱衷於買鋼鐵俠手辦,一代一代的,我看著沒啥區別,但柚子哥就是樂此不疲地攢錢買。

有一天,他指著我的口紅說,“媽媽,你看看你的口紅,不都是紅色的嗎,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你還要買好幾個?”

我辯解說,“這怎麼能一樣呢?有粉色的,豆沙色的,深紅色的……”

他打斷了我的話說,“在我眼裡它們就是一樣,你看著口紅不一樣,我看我的鋼鐵俠也不一樣,我都沒說你,你也別說我了!”

我竟無力反駁……

這兩件事情看起來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本質是一樣的。

02

學鋼琴也好,學古箏也罷,都是一種樂器,在媽媽眼裡可能差不多,都是給孩子進行音樂熏陶,不如選個好熏陶的性價比高的。

在孩子看來可不一樣,鋼琴古箏是不同的樂器,彈起來也不一樣。

其實我能理解朋友的想法,一臺鋼琴最便宜也得一兩萬,傢裡還得給它騰地方。

10歲的孩子很快就初中,鋼琴學不了太久,很難出成績。更何況現在學鋼琴的孩子這麼多,學鋼琴就純粹陶冶情操了,沒必要付出這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

但話說回來,對絕大多數學音樂的孩子來說,以後他們都不會走藝術專業。

學音樂學樂器對升學,對提高分數也沒啥實實在在的幫助,純粹是為素質教育添磚加瓦。

既然都是添磚加瓦,學鋼琴學吉他學古箏也沒啥本質不同,最大的區別就看孩子學習的過程和感受了。

孩子願意學的,學起來可能就開心一些,感受好一些,不想練習想擺爛的時候還得掂量掂量,自己選的路,哭著也得往前走。

孩子不願意學的,被迫選的,學起來可能更費勁一點,媽媽要操的心更多,孩子的委屈也更多。

朋友跟我吐槽,是希望我能給她個意見,到底是讓女兒學鋼琴還是學其他樂器?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但實際上,這樣的建議是最難給的。

我是覺得,具體的建議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事情,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

03

我想起一個孟川講過的一段脫口秀。

他小時候被狗咬了,爸爸帶他去打狂犬疫苗。剛開始他爸以為就打一針,1000塊錢,決定打針。

後來發現,要打4針,一共4000塊,他爸就猶豫了。在這一刻,孟川知道了自己的身價在1000到4000塊錢之間。

當然,這隻是個段子。但現實中的孩子,也有可能跟段子裡的孟川一下,悄悄計算自己的身價。

摔壞了杯子被一頓揍,自己還不如杯子重要;

我想學鋼琴,媽媽嫌貴,我不配學這麼貴的。

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所以說啊,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標準的父母行為指南,讓孩子產生好的感受的行為,才是好的行為。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有父母的考量,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

就像10歲的孩子想學鋼琴,我們可以告訴她即將要面臨的問題。

比如,要練琴,要從頭學,學樂理識譜唱譜,左右手配合,要和比她小的孩子一起學;

傢裡需要重新佈置,給鋼琴安排位置,買或租鋼琴,安排上課時間,練琴時間……

利弊擺在那裡,讓她自己做決定。

錢多有錢多的學法,錢少有錢少的學法,想學,咱們就一起堅持,克服困難,總能有辦法。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和指導,而不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畢竟,不管學啥樂器,最終都是誰選的路,誰哭著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