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叛徒?薩達姆外交部長阿齊茲,主動向美投降,晚年生活淒慘

2024年2月21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小餅

編輯|t


引言

在我國古代,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說法,強調的是忠誠的品質。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忠誠與背叛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成為各種利益角逐的犧牲品。薩達姆外交部長塔里克·阿齊茲便是這樣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

(阿齊茲)

他曾在薩達姆政權下擔任要職,卻在薩達姆政權倒台時,主動向美國投降,淪為許多伊拉克民眾眼中的「叛徒」。

這位曾經的政壇高管,卻晚景淒涼,最終在監獄里離世。本文將帶您走進他的人生,探討他在歷史洪流中的抉擇。

一、從「親信」到「叛徒」

阿齊茲出生於1936年,畢業於巴格達大學,曾擔任過教師和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就加入了復興黨,長期從事黨務工作。

上世紀70年代,結識了薩達姆·侯賽因後逐漸成為其親密盟友。在薩達姆上台後,阿齊茲因為出色的業務能力,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從副總理再到外交部長,阿齊茲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

(阿齊茲)

在阿齊茲擔任外交部長期間,他致力於鞏固薩達姆政權的地位,拓展伊拉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1984年,正是在阿齊茲的努力下,伊拉克才恢復了與美國的外交關系,在此之前,兩國已經斷交長達17年。兩伊戰爭爆發期間,阿齊茲更是不斷往返於美國與蘇聯之間,試圖爭取到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

1990年,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他又率領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會議,與國際社會展開辯論,為薩達姆政權辯護,稱該行動完全是出於正義。

(阿齊茲)

憑借着豐富的外交履歷,阿齊茲在薩達姆政權下平步青雲,成為了薩達姆的重要謀士。但是誰也不會想到,2003年在薩達姆政權的生死關頭,阿齊茲做出的選擇卻讓人大跌眼鏡。

911事件的爆發徹底激怒了美國,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可是在這個時候,2003年4月24日,阿齊茲卻選擇了背叛,主動向美軍投降。

這一舉動使得阿齊茲從忠誠的親信瞬間變為背叛者,在伊拉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的同時,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他在法庭上的表現也頗為戲劇性,時而否認罪行,時而痛斥薩達姆政權。

(阿齊茲)

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阿齊茲一直是薩達姆的忠實支持者,甚至被看作是薩達姆的親信。為何他會突然做出這樣的舉動?

二、阿齊茲投降美國的背後

對於阿齊茲投降美國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為了保命和家人的安全;有人認為,他是看透了薩達姆政權的腐敗和暴力,選擇了正義;還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在美國獲得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

事實上,阿齊茲投降美國的背後,既有個人利益的考量,也有對未來的展望

(阿齊茲)

雖然在外界看來,阿齊茲位處高位,可他卻深知自己在薩達姆政權中的地位。作為薩達姆政權中唯一一個基督徒,他更多時候充當的是「代言人」形象,只能執行薩達姆的命令,而鮮少有自己的發言權。為了不被核心圈子排擠,他甚至改掉了基督教意味頗為濃厚的原名。

(阿齊茲)

一旦美軍攻占伊拉克,他作為外交部長和副總統,很可能會受到嚴厲懲罰,自己的家人也難逃一死。投降美國,至少他個人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阿齊茲在外交領域工作多年,對國際形勢國際關系有着自己深刻的見解。

他知道此次戰爭,伊拉克的勝算並不大,況且在美國這片土地上,也會有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投降美國,對他個人和家族的未來顯然更為有利。

(阿齊茲)

最不可信的一個原因,就是阿齊茲可能受到了正義感的驅使。911事件徹底震驚了阿齊茲,他認為在薩達姆政權的統治下,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阿齊茲或許認為,投降美國,有助於結束薩達姆的暴政,實現伊拉克的民主與和平

三、淒慘的晚年生活

投降後的阿齊茲被關進了美國監獄,牢獄生活讓他的身體徹底垮了,這種生活顯然沒有他預期的那般美好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讓阿齊茲幾乎無法獨立行走。

(阿齊茲在法庭)

2010年,阿齊茲被引渡回國,受到審判。由於阿齊茲的背叛行為,使得他在伊拉克國內和國際社會都受到了質疑。他的名聲一落千丈,成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拉克高等刑事法庭更是判處阿齊茲絞刑,但在執行前遭到美國干預,最終改為終身監禁

(老年阿齊茲)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在監獄中被關押了十幾年,阿齊茲的身體情況更為惡化,飽受病痛的折磨。而他的妻子和女兒,當年在他與美國政府的交換下,得以流亡約旦,但是阿齊茲卻不能再與他們共同生活

這讓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晚年生活淒慘。這位曾經位居高位的外交部長,晚年在監獄中孤獨終老,榮華不再。

2015年,阿齊茲在監獄中含恨而死,享年79歲。

(老年阿齊茲)

阿齊茲的遭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塔里克·阿齊茲的一生,充滿了爭議和戲劇性。從外交部長到「叛徒」,他在權力斗爭中敗下陣來,晚景淒涼。

人生的抉擇往往充滿風險,一步之差,便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但也正是這段坎坷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國際關系中的復雜與紛繁。

也許在歷史的長河中,塔里克·阿齊茲或許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但在當代國際政治中,他的故事卻永遠鐫刻在人們心中,成為反思人性的鏡鑒。

參考資料:

「薩達姆喉舌」被推上絞架始末.人民周刊,201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