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馬非馬,如今是「蠢笨」的代名詞,那麼在古人心中驢是啥地位?

2024年2月21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驢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馴化史。

外表憨厚,「嗓門」奇大,如今更是「蠢」和「笨」的代名詞。

殊不知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驢卻受到很多文豪、詩人的青睞。

不僅可以騎乘代步,還能夠成為勞動力,是農耕時代的好幫手。

那麼驢在古人心中到底是什麼地位?

又為什麼在不同的時代口碑褒貶不一?

如今的交通便利,各種代步工具爭奇斗艷,騎驢的基本上是看不到了。

但是在古人眼中,家裡能有一頭驢真的能省去不少的事情,平時出門可以騎乘。

還能夠用來馱運貨物,驢的力氣比人大的多,能夠馱運的重量也相當可觀。

在農耕的時代,一頭驢的作用絕對不容小覷。

而最早的家驢是從野驢馴化得來的,五千多年之前人們就有將驢當做祭品的痕跡。

在遼寧紅山文化墓地就曾發現了部分殘骨,從頭骨來研究發現就是驢。

到了商朝時期,就有人工馴化驢的痕跡出現,人們開始對驢的品種進行研究。

不過在這個時候,驢大多數還是只是分布在新疆、內蒙這些地方,中原地區很少見。

一直到了漢朝,才有更多的驢從西北被引進,中原地區也逐漸出現馴養的驢。

驢的作用也被開發出來,常常被用於農耕或者馱運等體力工作當中。

後來也隨着培養手段的進步,各種品種的驢也越來越多,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詩中常客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阮籍太守,乘驢上東平」。

杜甫李白這樣的大文豪大詩人都曾經在詩句當中提到驢。

當然除了他們還有很多詩人都曾在詩句當中提及到驢。

足以說明當時他們對於驢也是有一種特殊情感的,或許這些都是來自於他們騎驢的經歷。

那為啥這些大詩人都這麼喜歡驢呢?

其實也並非他們就是真的這麼喜歡騎驢,人也不是真的不懂得高低貴賤。

如果可以騎馬的話,相信連你也不會想着去騎驢,畢竟在騎乘體驗和逼格上都不一樣。

馬可以說在體型上全面碾壓了驢,騎乘一匹高頭大馬自然是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這豈是驢可以比的呢?

而且馬的速度是驢永遠都替代不了的,如果能夠得到一匹上好的馬,估計沒人騎驢了。

那為啥很多人選擇騎驢而不選擇騎馬呢?

因為便宜,價格親民,馬在各個朝代都是一種奢侈品,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騎的起的。

而且在某些朝代,不夠一定的身份還不允許騎馬。

在很多時侯馬甚至是古人的硬通貨,甚至可以用此來衡量國力財力。

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殺馬甚至要面臨法律的制裁,這都足見馬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驢就不一樣了,「馳騁」這樣的字眼用在驢的身上那是真不合適。

什麼時候看驢子都是優哉游哉的感覺,穩當有餘速度是真的不夠。

而且看起來真的沒有騎馬那樣的威風和颯氣,影視劇當中只要看到騎驢的,基本不是老叟就是頑童。

雖說驢不及馬,但是架不住它有性價比啊,馬再好,騎不起還不是枉然麼。

唐朝時期,隨便一匹馬都可以換幾百斗米,有這點錢吃香的喝辣的不好麼,為啥非得買馬。

更何況那時候百姓根本沒有這麼多錢,能夠吃喝不愁就算是條件可以了。

驢雖說價格也不低,但是相對於馬來說,至少看得見摸得着,奮斗奮斗還是有希望的。

而且尋常百姓也沒有什麼十萬火急的事情,非得追求那極致的速度。

能夠騎頭驢子,晃晃盪盪悠哉游哉的也不錯,至少不需要自己走路。

還能讓驢分擔一些勞動。

所以說也不是大家真的就那麼喜歡驢,那也是沒有馬的時候沒辦法不是。

王粲喜歡驢叫

東漢時期曹操手下就有這麼一位要員,姓王名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對中國文學有着深遠的影響。

但是他卻有一個特殊的愛好,令現代人感覺十分不解,那就是喜歡聽驢叫。

以至於王仲宣在其去世之後,魏文帝帶着眾人前來為其送行。

他認為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因此呼籲大家都學一聲驢叫來緬懷這位。

於是在場的所有人都學了驢叫,表示對這位逝者的思念,以驢叫為其送行。

在如今看來這簡直有點不像話,皇帝帶着群臣學驢叫,想想都覺得滑稽可笑。

那麼為什麼曹丕會發出這樣的倡議呢?王粲又為什麼會喜歡驢叫聲?

和現在還是不同的,在當年驢可不是隨處可見的。

由於引進中原還不久 ,數量也極其稀少,因此也被當做奇珍異獸來對待。

用現在話說就是高級寵物,物以稀為貴,所以王粲喜歡驢也沒有什麼問題。

用現代的概念再去理解確實理解不了,畢竟現在驢總是跟一些負面的詞匯聯系在一起。

比如愚蠢、憨傻等詞語,在當時完全沒有這種說法。

而且在那個時代,文人本來就喜歡標新立異,藉助一些奇葩的愛好來顯示自己的不同。

這也不是他一個人這麼干,當時很多文人也是一樣,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

因此他喜歡驢叫一點都不奇怪,後人認為他也是利用這一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認為自己大志未酬,懷才不遇。

由於驢在當時的稀有程度,非常招人稀罕,所以群臣學驢叫也並沒有很搞笑的感覺。

僅僅是藉此來緬懷這位文學家。

驢在古代什麼地位

在古代,驢和馬都屬於主要的交通工具。

馬的價格昂貴,普通人根本就沒法消費的起,而且馬在飼養方面也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以及經費。

所以馬雖然高貴,但是能用的起的只是極小一部分人。

而驢本身的價格就相對親民,養活起來比較簡單,沒有那麼麻煩和費錢。

驢本身的繁殖能力還比較強,隨着人們對驢的養殖技術越來越進步,驢的數量也大增。

到了宋朝很多人都是可以騎起驢的。

在《清明上河圖》當中,就可以發現很多驢,而很少出現馬。

基本可以看出驢在生活當中已經相當普及。

驢也不再像王粲那個時期一樣稀有,寶貴,而更像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好幫手。

相比較高高在上的馬,驢才是老百姓生活的寫照。

而且很多有條件的還配備了驢車,這樣乘坐的舒適度還能有所提升。

驢的實用價值那真沒的說。

但是數量多了,也就不再稀罕了,很少會再有人喜歡聽驢那聒噪的叫聲了。

從《水滸》當中一些人口中的話,可以看出驢在那個時候已經沒什麼好名聲了。

如果形容一個人帶上「驢」字,那必然不是什麼好話。

不過百姓家裡能養的起的大牲口其實不多,通常家裡的驢還是會很受照顧的。

除了驢平時幹活稍微累一些,一般足吃足喝是不成問題的,而且為了防止驢生病。

主人也會花一些心思去照料自家的驢,畢竟給牲口看病也是需要花錢的。

要是驢病死了那就更加得不償失。

說到名聲驢可能沒有馬那樣高貴,但是從實用價值和貼近生活來說,驢的功勞其實完全不輸給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